中小学综合素质复习(中小幼综合素质核心考点)
中小学综合素质复习(中小幼综合素质核心考点)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的经历、情感和体验都是完整的。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缺陷。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学生的年龄、成长经历、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等都与成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这部分内容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也是重点,这里只要知道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即可。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做到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要求老师要正视学生身上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
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重点,主要以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进行备考,因此不仅要理解内涵,还要重点识记。
“以人为本”学生观就是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句话在部分材料分析题中会用到。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二独一发”。
考点解析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这部分内容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也是重点,这里只要知道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即可。
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做到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要求老师要正视学生身上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成长。各位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和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在案例分析题中要作为作答论点进行备考。
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的经历、情感和体验都是完整的。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缺陷。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学生的年龄、成长经历、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等都与成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因势利导。
2.学生的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一点主要是从法律层面强调学生是责任、权利的主体。
解题技巧
接下来介绍一下如何根据学生观来解答材料分析题。
第一,要先读问题,这样作答更有针对性;
第二,读完材料,要对材料中的教育现象或者教育问题进行评析,是符合还是违背了学生观理论;
第三,分条列点的写出材料中体现的学生观理论和对应的教育现象;
最后,要对整个答案进行总结概括。
总之,建议在答材料题的时按照“总—分—总”的形式作答。
真题再现
一、单选题
【2018下·中学】桂老师专门找朱松谈话 告诉他:“你这段时间虽然学习效果不太好 但比以前刻苦多了,只要你改进学习方法,会有明显进步的。”桂老师的做法( )
A.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学习动力
B.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C.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合作意识
D.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答案:A。
解析: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学习动力。
【2019上·小学】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我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描述,陈老师的说法体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同时又看到了学生在同一方面或者不同方面发展时速度不是匀速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尊重阶段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每位学生成长.成才,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因此不恰当的选择D,因为没有体现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2018上·小学】班主任陈老师根据数学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类 并为三类学生分别建立综合成长档案。陈老师的做法
A.不恰当 忽视学生的主动发展
B.恰当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C.不恰当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D.恰当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B.恰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018上·小学】数学课上 林芒师让全班学生都用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解题。林老师的做法
A.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B.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C.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D.尊重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正确答案:A.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材料分析题
【2017上·中学】材料:
有一天 我请学生读课文 只有四名学生举手 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读起来 等她坐下 我说:“还有谁愿意读?”一个举于的都没有了 是什么原因呢?
课后 我就这一问题与学生聊起来。一位学生说:“老师 您每堂课总是先提问杨萌 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得好 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 是啊 让杨萌先回答已经成了习惯。她的语文功底好 回答问题准确严密 简介利落。
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大家畅所欲言 我详细记录大家的想法。收获了好多方法 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 发信息、发短信的形式继续提建议。
以后的课堂互动中 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有的学生说话不流畅 我会引导他组织语言;有的学生不站起来回答 我就让他作者说:有的学生内向、声音小 我就到他身边听清楚后复述给大家...
后来我又尝试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 共同探索出了“辩论教学”“说书教学”“戏剧教学”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形式.
慢慢地 我的課堂再也不是一堂死水了.
问题:结合材料 从学生观角度 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材料中“我”的行为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了班级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 发展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老师对待胆小的、内向的、说话不流畅的学生并没有直接放弃,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变好, 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体现了这一学生观。
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跟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的独特 性、差异性进行教育。材料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区别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尊重了学生的的独特性,体现了这一观点。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老师尝试学生参与教学,共同探索出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 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学生观。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意义的人,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7上·中学】材料:
任教六年的李老师回忆道:读初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以“春游”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的有声有色。这个语文老师对班上的情况不了解。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的优秀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身深情并茂地大声朗读者,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
语文老师读完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我在后排怯生生的站了起来,全班的同学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辟了一个作文园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里的第一篇范文。由此,我找到了自信,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有很多闪光点。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要求自己坚持写周记和日记,并送给老师批改。老师在看完之后要么写一句评语、要么盖上一个“优秀”字样的图案,我非常满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至今。现在我的日记本已多达五十多本了。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充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总)
首先,语文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理论)材料中虽然李老师中学时是班里最差的学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并通过开辟作文园地等活动,使李老师写作文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身的闪光点,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材料)
其次,语文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独特的人。(理论)材料中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批改日记,不断鼓励学生在写作上的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材料)
再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论)材料中语文老师并没有关注我在班级中的差劲表现,而是一视同仁,对学生的作文大加赞赏,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材料)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公平公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总)
【知识点】职业理念——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难度等级】★
【2017年下·中学】材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谈不出体会,课堂出现了冷场。教师看到这一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教师给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学生由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发言变得十分踊跃。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亮节,”“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它不畏严寒,不畏酷暑”“竹子对人无所求—一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一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尖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见。说完了竹子再来看画,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在发言中,学生们谈竹子、谈画,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课后,教师对这次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该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因为他遵守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总)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看作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理论)材料中老师通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启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材料)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看作独特的人。(理论)材料中老师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特的人,让学生自己自由的说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材料)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看作独立意义的人。(理论)材料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想法,体现了将学生看作独立意义的人这一理念。(材料)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向该老师学习,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知识点】职业理念——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难度等级】★
中小幼《综合素质》核心考点:素质教育观(重要)
更多教师资格及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备考资料,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欢迎留言,说说你在教师备考中的需求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