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皇帝很多人反对张柬之(80多岁的张柬之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当皇帝很多人反对张柬之(80多岁的张柬之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失去实权的张柬之再度感受到在朝中的无力。对朝堂失望后,他上书请求回襄州养病。《新唐书》记载:"柬之既失权,愿还裹州养疾,乃授裹州刺史。"虽然对中央无望,但张柬之还是张柬之。回到襄州任刺史的他为官刚正不阿,从来没有受财枉法、徇私舞弊。他还全力抗击洪灾,成为了全州百姓的救星。当时甚至出现了"阖境赖之"的局面。神龙政变成功后,中宗皇帝对各位功臣论功行赏。 "中宗即位,以功擢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未几,迁中书令,监修国史。月余,进封汉阳郡王,加授特进,令罢知政事。"大臣被封王封爵,乍一看是好事。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遭受武三思和韦后算计的张柬之功臣集团,实际上被以加王爵为名夺取了实权。几人以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意图谋反,他们需清君侧为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但二张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张柬之等人在除掉二张后,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迫于压力,武则
《新唐书·张柬之传》记载:"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而以王佐期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虽说张柬之早早就展露出自己的天赋,但他仍可谓是大器晚成。永昌元年(689),张柬之才从数千人中脱颖而出,当上监察御史和凤阁舍人。这一年,他已七十有余。
晚年的张柬之在仕途上仍然不是一帆风顺。他因为反对武延秀娶突厥女子为妻而触怒武则天,被贬为合、蜀二州刺史。此后他又上书武则天,不被采纳,不久迁任荆州长史。
幸运的是,张柬之得到了狄仁杰和姚崇的赏识。狄仁杰多次在武则天面前推荐张柬之,使之先后迁任洛州司马、司邢少卿、秋官侍郎。《新唐书》记载:"后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不顺了几十年的张柬之,终得在姚崇的举荐下以八十高龄出任宰相。
武则天晚年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荒废朝政,导致大权落入二张手中。为了推翻武则天,恢复正统李唐王朝,张柬之等人准备发动政变。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发动政变,力图扳倒武则天,拥立李显为君。
几人以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意图谋反,他们需清君侧为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但二张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张柬之等人在除掉二张后,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迫于压力,武则天在第二天就任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武则天下诏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天下重归李家。二月初四,李显复国号为唐,至此神龙政变成功。持续数十年的匡复李唐的运动也在张柬之等人的努力下宣告结束。
得知张易之兄弟被诛杀,洛州长史薛季昶对参与政变的敬晖说:"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此后敬晖多次向张柬之提起斩草除根,但张柬之都不同意。按张柬之的话来说,"(斩草除根)这应该是皇上的事情。皇上还是英王的时候,以勇烈闻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够亲自锄奸立威。"可以说,是张柬之自己白白错失了将乱党一网打尽的机会,是他自己促成了自己的不幸。
神龙政变成功后,中宗皇帝对各位功臣论功行赏。 "中宗即位,以功擢拜天官尚书、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未几,迁中书令,监修国史。月余,进封汉阳郡王,加授特进,令罢知政事。"大臣被封王封爵,乍一看是好事。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遭受武三思和韦后算计的张柬之功臣集团,实际上被以加王爵为名夺取了实权。
失去实权的张柬之再度感受到在朝中的无力。对朝堂失望后,他上书请求回襄州养病。《新唐书》记载:"柬之既失权,愿还裹州养疾,乃授裹州刺史。"虽然对中央无望,但张柬之还是张柬之。回到襄州任刺史的他为官刚正不阿,从来没有受财枉法、徇私舞弊。他还全力抗击洪灾,成为了全州百姓的救星。当时甚至出现了"阖境赖之"的局面。
神龙二年(706)七月,武三思暗中命人将韦皇后淫乱之事大肆宣扬,请求废黜皇后,并诬陷是张柬之等人所为。其后事情的发展,不难想象。《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记载:"上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穷核其事。承嘉奏言:"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使人为之,虽云废后,实谋大逆,请族诛之。"听完御史大夫的汇报,中宗又派大理寺去结案。大理丞三原李朝隐奏称:"晖等未经推鞫,不可遽就诛夷。"大理丞裴谈奏称:"晖等宜据制书处斩籍没,不应更加推鞫。"
武三思想要把张柬之等人置于死地。但中宗因为曾经给敬晖等人赏赐过保命的铁券,所以免了张柬之一行人的死罪。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张柬之等人都遭到了长期流放。他们家中十六岁以上的子弟,也受到牵连,流放他乡。被流放到泷州的张柬之,忧愁愤懑而死,享年八十二岁。
贤臣怀恨远去,后任皇帝相继为张柬之平反,并给予其极高的哀荣。景云元年(710),唐睿宗追赠张柬之为中书令,谥号文贞,制曰:"褒德纪功,事华典册;饰终追远,理光名教。故吏部尚书张柬之翼戴兴运,谟明帝道,经纶謇谔,风范犹存。往属回邪,构成衅咎,无辜放逐,沦没荒遐。言念勋贤,良深轸悼,宜加宠赠,式贲幽泉。可赠中书令,封汉阳郡公。"开元六年(718),唐玄宗下诏,同意张柬之配享中宗庙庭。唐德宗建中年间又追赠张柬之为司徒。
北宋龙图阁学士宋祁在编撰《新唐书》时评论到:"五王提卫兵诛嬖臣,中兴唐室,不淹辰,天下晏然,其谋深矣。至谓中宗为英王,不尽诛诸武,使天子藉以为威,何其浅耶?衅牙一启,为艳后,竖儿所乘,劫持戮辱,若放豚然,何哉?无亦神夺其明,厚韦氏毒,以兴先天之业乎?不然,安李之功,贤於汉平、勃远矣!"这段话可谓是对张柬之复唐之功的称颂、下场凄惨的原因分析与遗憾的准确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