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和椎动脉颈椎病区别(交感神经在椎动脉节段分布规律)
交感神经和椎动脉颈椎病区别(交感神经在椎动脉节段分布规律) 兔的交感神经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结构与人类相似,人类颈部的交感神经节,一般有颈上、颈中、颈下3个神经节 家兔颈部交感神经节也有3个,分别叫做颈前、颈中和颈后神经节[5]。但新西兰兔的颈中神经节较小,实验中肉眼均难于辨认,本实验未予切取颈中神经节。本研究证实椎动脉与交感神经分布且具有节段性规律。这一分布规律为临床上将颈性眩晕分为上颈性眩晕及下颈性眩晕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证实两者间存在同侧分布联系,为了临床上采用同侧局部或星状神经节封闭治疗取得理想疗效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临床实践中,以上颈部疼痛为主,查体时压痛点主要以上颈部为甚的颈性眩晕称为上颈性眩晕;以下颈部疼痛为主,查体时压痛点主要以下颈部为甚的颈性眩晕称为下颈性眩晕。根据这一分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较未分型时采用同一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疗效,且具有统计学意义[1]。这为颈性眩晕的治疗提供了又一可靠的方法。 虽然颈
国内外研究均证实,椎动脉表面存有大量的交感神经纤维[6],但对交感神经在椎动脉外膜上的分布研究多限于神经解剖学方面,对该神经的示踪定位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利用HRP逆行标记技术对交感神经在椎动脉的分布及支配关系进行研究证实,交感神经在椎动脉的分布及支配关系存在节段分布关系,椎动脉Ⅱ段上部的交感神经分支主要来自于颈上神经节,椎动脉Ⅱ段下部的交感神经分支主要来自于颈下神经节。这一节段性分布规律与于腾波等[7]得到的结论相似。在颈性眩晕的病因中,枕颈部的软组织及椎动脉Ⅱ段上部可因损伤、炎性、旋转不稳等因素使颈上神经节受到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进而诱发眩晕;同样,下颈部的软组织及椎动脉亦可受颈椎关节突周围结构紊乱、颈椎失稳等因素刺激颈下神经节导致眩晕。这一结果,为颈性眩晕的临床分型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节段性分布规律提示,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时,可根据引起颈性眩晕的致病因素的部位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认识这一规律,对于提高颈性眩晕和颈椎病治疗水平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2 交感神经在颈性眩晕中的意义
在探索其发病机制综合征的过程中,交感神经在颈性眩晕发病中的作用是近年来逐渐被重视的发病机制综合征之一。早期研究多侧重于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因素,认为椎动脉受压、畸形等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但近年来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并不完全支持这一学说。于腾波等[8]认为机械性压迫不是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病因,交感神经受到激惹才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病因。Kovacs等[9]强调各种致病因素对椎动脉的刺激比其对椎动脉的压迫更能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在本研究中,椎动脉表面存在交感神经末梢分布,当颈椎病变节段不稳、椎动脉受压、椎动脉壁交感神经受刺激、神经节受刺激等致病因素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椎动脉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的眩晕症状。在临床实践中,对颈椎失稳性眩晕采用颈部制动、休息、局部封闭等保守治疗或者手术行颈椎节段性融合等,避免交感神经受刺激因素,疗效肯定,间接证明了这一结论。
3.3 交感神经节段性分布规律在颈性眩晕中的意义
兔的交感神经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结构与人类相似,人类颈部的交感神经节,一般有颈上、颈中、颈下3个神经节 家兔颈部交感神经节也有3个,分别叫做颈前、颈中和颈后神经节[5]。但新西兰兔的颈中神经节较小,实验中肉眼均难于辨认,本实验未予切取颈中神经节。本研究证实椎动脉与交感神经分布且具有节段性规律。这一分布规律为临床上将颈性眩晕分为上颈性眩晕及下颈性眩晕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证实两者间存在同侧分布联系,为了临床上采用同侧局部或星状神经节封闭治疗取得理想疗效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临床实践中,以上颈部疼痛为主,查体时压痛点主要以上颈部为甚的颈性眩晕称为上颈性眩晕;以下颈部疼痛为主,查体时压痛点主要以下颈部为甚的颈性眩晕称为下颈性眩晕。根据这一分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较未分型时采用同一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疗效,且具有统计学意义[1]。这为颈性眩晕的治疗提供了又一可靠的方法。
虽然颈性眩晕的分型及其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但是本研究仍不能明确解释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对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综合征、交感神经与椎动脉间反射调节的深入了解,有待于神经电生理、生化、神经解剖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