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慢度时光静闻花香(品味信客生活虽苦)

慢度时光静闻花香(品味信客生活虽苦)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还要充当代理人。“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不能再干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被老人的热心所打动,于是当了第二代信客。“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在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份职业的都蓄积着坚韧,而这份职业对从业者要求更高些:不但要求识文断字,还要身体好,最主要的就是诚信和无私。任何职业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作者余秋雨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联系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信客,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了的职业,这是一个信字当头的职业,常年奔波,但却收入微薄,但人品又极好:诚信、大度、有礼、谦和。文章以小说笔法描述了新老信客传奇的一生,我读后感到,这简直就是一篇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散文。

从前我是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职业的,读了一篇文章,感触颇多。有对老信客的同情;有对年轻信客的命运的庆幸;也有对同乡们无情和冷漠的气愤;有对当今社会上类似的现象和风气的感叹。

生活本就不易,那些被人们遗忘了的苦难经历和铸就的高尚品质,需要被我们铭记。

《信客》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它来自于同村人的亲身经历,文章以叙事化的笔墨将新老信客的一生娓娓道来,这篇文章就像40年代的时光机,封存了那一年代的记忆,成为一代农村的缩影。接下来我们一起从故事寓意、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赏析这部作品。

慢度时光静闻花香(品味信客生活虽苦)(1)

故事寓意

“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在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

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份职业的都蓄积着坚韧,而这份职业对从业者要求更高些:不但要求识文断字,还要身体好,最主要的就是诚信和无私。

任何职业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作者余秋雨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联系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不能再干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被老人的热心所打动,于是当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还要充当代理人。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只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信客诚信无私。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

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

慢度时光静闻花香(品味信客生活虽苦)(2)

在2005年度《感动中国》中人物获奖者王顺友:“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正是这一精神的传承。

人物形象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新老信客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写两代信客的事迹,通过事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老信客

故事在一开头讲做信客的缘起时,先讲了老信客诚信无私,生活贫困,终年跋涉,非常辛苦。却就因为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被毁了名誉,扎伤自己的手,失去了这份职业。

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着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但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困顿时,老信客对同村人毫无怨恨,他深知村里不能没有信客,就积极地为村里人物色新信客,他用他的经验给新信客做详细的介绍,也以他的教训,对新信客谆谆教诲:做信客要诚信无私,洁身自好。正是这样,使新信客迅速成长为可信赖的信客。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说到几个城市里的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

请问世间还能有谁,在遭受如此境遇而且明知自己此生必然已经不会再从事一项职业后,还能这样花费自己整整两天的时间给新人传授经验,这样一个有责任、有爱心又善良的老人在干了一辈子信客后,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到死了,名誉也没有被恢复。

老信客寄希望于新信客,新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希望上路了。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问询。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新信客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问询,正是外界的人们对老信客人品的高度认可和赞扬。而老信客虽人在坟场,心里却时时刻刻记挂着新信客,他寄予希望的新信客在上路了之后,就更明白了信客这一职业的艰辛和不易。

新信客

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叮咛与嘱托踏上了征程。

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工作认真负责、凡事亲力亲为,不敢出半点差错。信客匆匆的脚步,带来了远方亲人的音讯。日久天长,信客虽不畏路途艰辛,吃不饱,睡不暖,却疾病缠身。

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但他有时还要受到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因为除了本职工作外,还承担着分外工作――充当死者的代理人。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他只要听说了就会步履匆匆地赶过去,帮忙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而不能接受消息的家人,他还得帮着安慰张罗。送去遗物,他还要面对乡亲无端的猜疑。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还被人怀疑贪占。

而面对这些,信客并没有任何怨言,总是连连赔罪,任由别人怀疑诘问,只为尽同乡的情谊,他的仁义热心,任劳任怨、有情有义跃然纸上。

当他被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陷为小偷,扭送到巡捕房。他却是这样做的:

他向警官解释了自己的身份,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明明被人诬陷坐牢,却没有将此人的所作所为公之于众,这得要怎样宽广的胸怀,怎样的善良的心底才能做得到呢。也正是因为这样,使那位同乡深受感动。

信客的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越发明显。

那位发了财的同乡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项,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 办妥了这一切,他回到家里慰问邻里,还亲自到信客家里悄悄道歉,请他接受代办邮政的事务。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至于代办邮政,小南货店有人可干,自己身体不济,恕难从命。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一些礼物收下。

就是这位同乡让信客蒙受冤屈,深感这条路布满凶险,不愿再撑持下去了而辞了职。但当他来道歉时,“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这样的温良恭让,不正是当今中国人所需要的和倡导的吗?

也由此,乡间的信客这一职业成为了历史。

后来,人们推举信客当教师,他工作出色,还当校长,赢得了人们的敬爱与怀念。好人有好报,由于他的眼界开阔,阅历丰富,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诚信无私、需要宽厚待人的品质。

老信客曾说:“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字字千钧,老信客这样不计私利,一心为他人着想地说出的话。而到最后,信客却要求葬在老信客的墓旁。

因为他通过多年的奔波辛劳,切身体会和了解这一职业,热爱这一职业。因而,他同情老信客,敬重老信客,感激老信客。也再次体现了新老信客的职业造就了他们的品格的伟大。

慢度时光静闻花香(品味信客生活虽苦)(3)

语言特色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文笔隽永,还具有多种语言表达的表述风格。在这篇文章之中我们既可以看出议论和抒情的描写方法,又能够看出小说笔法、戏剧笔法、故事传奇、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且相互转换之间自然流畅,毫不做作,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方式,也因此他的文章,令人百读不厌。

文章语言的第一个特点,质朴而典雅。

余秋雨的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

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这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寥寥几笔就将信客的从前描绘在我们眼前。

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人头济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升沉荣辱”“生死祸福”“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等等。

这些词语内涵丰富,既真切细腻地表达了语义,增强了表达效果;又富有美感,营造出浓郁的时代历史氛围。

第二个特点,警辟而又畅达。

这一特点在许多比喻句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

文中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兼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

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这更像是电视剧中的一帧帧动态的画面,他将老信客的现实生活和所感所想展现在我们面前。

余秋雨在写作中还重视使用戏剧色彩来烘托文章的主题思想,比如在文中对失去亲人的农妇们忽然听到噩耗时的描写,以此来渲染信客的宽容大度,表达效果明显,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感受。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从这一段描写中,我们好似看到了这一场景:妇女满脸哀怨,轻声诉说,信客铺纸磨墨,字斟句酌地写着信。

作者用娓娓道来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寓意深刻的故事。以一位旁观者的角度为信客树碑立传,让我们明白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情理交融,能够让人在字里行间读出他的他所倡导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当今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古人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当今社会唯利是图的思想泛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锻造品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付诸于文字,激发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大力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慢度时光静闻花香(品味信客生活虽苦)(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