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龙湖迎宾馆(迎宾馆眺望山海)

龙湖迎宾馆(迎宾馆眺望山海)1925年,时任海疆防御总司令、胶东镇守使的毕庶澄进驻青岛,这里成了他和他的妻妾们的住宅。毕庶澄的入住,为这栋德式建筑,带来福祸转换、生死莫测的神秘。后来,毕庶澄在济南火车站被张宗昌的伏兵乱枪击毙,他的姨太太在提督楼跳楼身亡;再后来,来青岛下榻提督楼的张宗昌也在济南火车站被枪杀。在流言中,凶宅、鬼楼的标签贴在提督楼上。这栋楼不仅阅尽历史巨变,也看惯生死无常。在北洋政府之下的青岛,频繁地更换青岛胶澳督办。这栋楼遂先后成为督办熊炳琦、高洪恩、王翰章、温树德、赵琪的官邸。此时的提督楼好似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德国人建设如此华贵气派的宫殿式建筑,有在青岛“江山永固”的意图。总督官邸建成后,德国驻胶澳总督特鲁泊始入住其中,其继任者瓦尔代克亦在此居住。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1914年,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无暇东顾,蓄谋青岛已久,对青岛的德国军队开战。结果,取而代之,这座楼的主人易主。日本驻

龙湖迎宾馆(迎宾馆眺望山海)(1)

位于青岛龙山路26号的“迎宾馆”,其前身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修建的“总督官邸”。这座始建于1905年的欧洲古堡式住宅,在第一批殖民者撤走后,又先后成为日军、北洋政府 、国民党政府统治青岛时期的首长官邸。直到1934年,时任市长沈鸿烈将其改名为迎宾馆。宋美龄、蒋经国、白崇禧、韩复榘、汪精卫等人来青时都曾在此居住。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江青、林彪、陈云、西哈努克等人也先后下榻于此。如今,这座已变成博物馆的古堡,依然在信号山麓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沧桑往事:

侵略者的企图被粉碎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青岛老百姓仍然习惯性地叫它迎宾馆,1907年它一落成,就绝代风华。迎宾馆屹立于岁月的河流之中,几经沧桑巨变,几经风吹雨打,它美丽的容颜,没有在剧烈的历史变迁有丝毫的消减,反而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德国人建设如此华贵气派的宫殿式建筑,有在青岛“江山永固”的意图。总督官邸建成后,德国驻胶澳总督特鲁泊始入住其中,其继任者瓦尔代克亦在此居住。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1914年,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无暇东顾,蓄谋青岛已久,对青岛的德国军队开战。结果,取而代之,这座楼的主人易主。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神尾光臣,闯了进来,霸占了它,于是,德国人建造的提督楼成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官邸。

成为总督官邸的主人,不仅是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是显赫的荣耀。总督官邸是一座坚固的堡垒,具有对抗时间的力量。而入住其中的所谓的主人,不过是一具肉身,那种征服的欲望,在它面前是渺小的,也是狂妄的。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当年耀武扬威入住的人,垂头丧气地走出这里。

龙湖迎宾馆(迎宾馆眺望山海)(2)

1910年,山东巡抚孙宝琦访问青岛,在德国胶澳总督官邸与总督特鲁泊及其家人合影。这应该是中国官员第一次进入这座大楼,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是客人的身份。1922年,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提督楼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的官邸。这次,熊炳琦入住,是以这个城市主人的身份。

在北洋政府之下的青岛,频繁地更换青岛胶澳督办。这栋楼遂先后成为督办熊炳琦、高洪恩、王翰章、温树德、赵琪的官邸。此时的提督楼好似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

1925年,时任海疆防御总司令、胶东镇守使的毕庶澄进驻青岛,这里成了他和他的妻妾们的住宅。毕庶澄的入住,为这栋德式建筑,带来福祸转换、生死莫测的神秘。后来,毕庶澄在济南火车站被张宗昌的伏兵乱枪击毙,他的姨太太在提督楼跳楼身亡;再后来,来青岛下榻提督楼的张宗昌也在济南火车站被枪杀。在流言中,凶宅、鬼楼的标签贴在提督楼上。这栋楼不仅阅尽历史巨变,也看惯生死无常。

1934年,这座美丽的德国建筑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迎宾馆”。这个名字,从此在百姓的口中代代相传。提督楼也好,总督楼也好,都不如迎宾馆恰当。德国的总督,日本的司令官,北洋政府派遣的胶澳督办,军阀 汉奸……进进出出的人们,只是一个过客。真正的主人,是这座沉默无语的楼。2006年初夏,我和铁凝、陈忠实、邓友梅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作家,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参观这座具有神奇色彩的老楼,感受它穿越时间的定力,惊叹它的奢华和艺术。

建筑特色:

多艺术风格,近代建筑的遗产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筑遗产,集结着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整座建筑融合了多种艺术风格:哥特式、浪漫主义、巴洛克、罗马风及青年风格派等艺术风格皆有所见。整座建筑的外观视觉形象丰富多彩,屋面错落有致,每一个立面都在整体的韵律中呈现出不同的面目,而西立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建筑的主立面西立面高30米,以黄色为基调,局部用花岗岩做装饰。与中国传统建筑不同,该建筑的主入口并没有设在南面,而是设在西面,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基于建筑与人文地理关系的一种考虑,总督府办公大楼位于总督官邸的西边,两座建筑可以遥相呼应。其次,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观察,欧洲许多罗马风大教堂都有一个深刻的西门主题,于是在总督官邸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一面极具雕塑感的西山墙。

龙湖迎宾馆(迎宾馆眺望山海)(3)

西立面的山墙有一大一小两个山花,各具特色,形成对比。大山花位于主入口正门上方,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纪念性画面,三角形的部分展开了一组包含太阳石及龙头的岩石群雕,其大致脉络是:从北端的龙头开始,龙身首先刻出第一个帆结,然后是一根插入墙内的缆桩,系着锚链,表示目的地已抵达,由此引出的锚链做南北向延伸,到中间环绕太阳石做半圆形流转,外围是呈放射状的十四根光柱,寓意1897年11月14日德国占领青岛,在光柱托起的山花顶端扣出一个梯形凹口,俨若神龛,锚链从太阳石继续向南端延伸,最后一环自然下垂,刻出第二个帆结并向内扣入山墙南端,就此收住了这组群像。由于处在群像中心位置的是一枚太阳石,所以这面山墙也可以被视为一面太阳墙。设计师通过这面山墙充分体现出德国人视青岛为殖民地,也就是所谓的“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人按照欧洲先进的城市理念对青岛进行规划建设,力图将青岛建设成为“海外模范殖民地”。右边小山花为半圆形,花岗石做成外框,条石拼成锁石样,两侧是青年风格派的简洁浮雕装饰和成排的窗洞。整个西立面的造型像一艘战船,船头的诺曼龙是北欧海盗的象征,从侧面反映出德国侵略者长期侵占青岛的野心。

南立面采用纵横三段处理。令人赞叹的是建筑师在左右两个塔楼之间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左边塔楼形体高大,底部以花岗石为基座,上部以黄墙为主,塔楼顶端采用中式重檐攒尖顶,两重檐之间为德国传统民居白底红色木构装饰。右边的城堡式塔楼形体较小,主要材料是蘑菇石,形状大小颇具变化。中段采用古典主义游廊设计,有六对石柱纵列于厚重的花岗岩护墙上,呈东西延展,形成五个半圆券,使整个南立面凸显出一种高贵而静穆的精神气质,洋溢着浪漫主义油画般的视觉效果。

东立面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青年风格派在花房结构中的表现,花房处于中心位置,以当时新建筑材料钢构架和玻璃做花房主体,有简约自然的曲线特征。将轻型钢结构屋顶支撑起来的石柱顶端雕刻着清新优雅的植物图案,颇具中国传统韵味。花房北端有一段铁艺扶手的楼梯,拾级而上,从一扇小门可进入花房。东立面顶端部分以铁艺做装饰,是青年风格派的装饰风格,历经百余年,没有丝毫生锈的痕迹。

龙湖迎宾馆(迎宾馆眺望山海)(4)

北立面左侧屋面一座绿色的小塔显得灵动,是德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符号。右侧两片屋顶陡峭,又有折坡,墙面采用半木结构,以白墙为底,配以纵横的深红色木条,是典型的德国民居风格。中间,在女儿墙上做出绿色琉璃瓦,这又是一个中国元素。其西侧探出十七级石阶,设计简洁精巧,与整体外观形成较强对比,更显得轻巧灵动。崂山花岗石有很强的承重性,石条前端插入墙体,相互叠加,相互支持,更增强了单块石条的承重能力。因此,这段石阶在设计、选材及力学原理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应用。在北立面的右下角,有一个“118”标示,这是德国人占领青岛以后,在青岛建造了天文观测、水文气象观测等当时先进的科学观测站点,并且确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标准。“118”标示就是德国科学家确立的海拔高程标示,是“海拔118英尺”标示之意,约36米。

(图片和建筑资料由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