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见字如面那些藏在书信中的故事(见字如面那些藏在书信中的故事)

见字如面那些藏在书信中的故事(见字如面那些藏在书信中的故事)写信人:黄永玉;收信人:曹禺;读信人:王耀庆。《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时间:1983年3月20日)写下这封给弟弟的信时正是萧红身患重病的最后时光,这是对弟弟的思念,也是对弟弟一样的战士们的期盼。她与弟弟多年不见,离家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后来时局动乱,相互的通信时断时续,没能再见到面。萧红总觉得他还小,回想起自己回信时口吻总还像和孩子说话,可后来才知道他也成了位战士。她曾说——“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以看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当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因为我的心里充满了微笑。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

鱼传尺素、鸿雁传书,书信是人们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见字如面,每一个字,每一封信,都藏着写信人最真挚的情感。《见字如面》这个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综艺节目,揭开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书信故事,打动了无数人。

人民日报评论这档节目:“《见字如面》袒露的正是流淌至今的那条中国人的精神脉络。这些纸上的声音、书信里的中国汇集起来,就是电视人的文化情怀。”小编挑选了《见字如面》(第一季)节目的部分信件内容,带大家来感受一下。

见字如面那些藏在书信中的故事(见字如面那些藏在书信中的故事)(1)

《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日期:1941年9月20日)

写信人:萧红;收信人:张秀珂;读信人:归亚蕾。

写下这封给弟弟的信时正是萧红身患重病的最后时光,这是对弟弟的思念,也是对弟弟一样的战士们的期盼。

她与弟弟多年不见,离家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后来时局动乱,相互的通信时断时续,没能再见到面。萧红总觉得他还小,回想起自己回信时口吻总还像和孩子说话,可后来才知道他也成了位战士。她曾说——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以看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当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因为我的心里充满了微笑。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书信原文节选)

《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时间:1983年3月20日)

写信人:黄永玉;收信人:曹禺;读信人:王耀庆。

画家黄永玉给朋友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写于1983年3月20日,信中,59岁的黄永玉对73岁的好友、兄长曹禺的批评直截了当——

“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麦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原文节选)

见字如面那些藏在书信中的故事(见字如面那些藏在书信中的故事)(2)

《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时间:1983年4月2日)

写信人:曹禺;收信人:黄永玉;读信人:张国立。

在曹禺的回信中很诚恳地接受了好友的批评——

“我一定!但我仍在矇眬半醒中,心里又很清楚我迷了路。但愿迷途未远,我还有时间能追回已逝的光阴。天下没有比到了暮年才发现走了太多的弯道更痛心的了。然而,指出来了就明白了,便也宽了心,觉得还有一段长路要赶,只有振作起来,再写多少年,报答你和许多真诚的朋友对我指点的恩德。

你说我需要阿瑟?密勒的草莽精神,你说得对。他坚实,沉肃,亲切,又在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中又时时透出一种倔强,不失在尘俗中屈服的豪迈气概。”(原文节选)

《请您尽管测试我的文才》

李白写给韩荆州 约公元734年

这是一份求职信,来自我们熟悉的大诗人李白。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所有读书人的梦想,李白也不例外。这个梦想,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好好学习,长大去当官。

但是李白这个人不喜欢受约束,也有人说他天生狂狷,以及传说还有户口的原因,他非常排斥按照正常的流程去参加科举考试(也有可能是科举考试时间太长了)。于是,他想通过更加辉煌的渠道(比如名人的举荐),直接走入仕途。所以当时他就给考官韩荆州写了一封自荐信。

然而这封信并没有入考官的青眼。有没有很好奇?我们的李大诗人到底是怎么写的?

“我听说精英群里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我就想这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竟能被人崇拜到如此程度。这都因为您就像礼贤下士的周公,为天下英才操碎了心,让海内豪俊都跑到了你的门下,而且一登龙门,身价十倍。在我看来,之所以怀才不遇的人都想在您这里收名定价,那是因为您既不会仰视富贵之人,也不会忽视贫贱之人,于是这众多投奔您的人中,就一定会有像毛遂这样的奇才。如果您给我个机会,我就是那个会脱颖而出的人。

(古文: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原文节选)

见字如面那些藏在书信中的故事(见字如面那些藏在书信中的故事)(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