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专访(面对王惠在自己后脑勺拍了二下)
王惠专访(面对王惠在自己后脑勺拍了二下)毛主席的鬓发较硬,容易支楞起来遮住耳朵,理发师尝试了各种新发型,效果均不太理想。勤务兵曹庆维之前在老家理过几天头发,他毛遂自荐,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设计了一个新发型,很好地处理了鬓角的问题。因为忙于革命事业,头发疏于打理,头发稍显蓬乱。随着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毛主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他经常要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照片也要见诸报端,其个人形象问题就开始重要起来。从理发这种日常小事上面,我们不仅看到伟人平易近人的一面,更是显示出了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气象。毛主席看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人都知道,青年毛泽东留着当时知识分子流行的中分发型。毛主席在投身革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沿用着这种发型。
“用世间顶上功夫,做天下头等事业”,剃头匠自古以来就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封建社会,给皇帝理发可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一招不慎,有可能小命不保。
据说给皇上理发有三条戒律,第一条就是只能用右手单臂悬空作业,左手绝对不能接触头皮。加上心理紧张,获罪的概率极高。如非“艺高人胆大”的剃头匠是不敢揽这个“瓷器活”的。
到了新中国,理发师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代被人瞧不起的“下九流”变成了受人尊敬的行业。建国初期,理发师王惠在给毛主席理发时,因要接见外宾,主席急着离开。
王惠竟用手拍了毛主席后脑勺二下,“教训”道:“沉住气,你得听我的!”毛主席无可奈何地笑了笑,只得任由王惠摆布。
从理发这种日常小事上面,我们不仅看到伟人平易近人的一面,更是显示出了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气象。
毛主席
老理发师王惠“治服”毛主席的趣事看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人都知道,青年毛泽东留着当时知识分子流行的中分发型。毛主席在投身革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沿用着这种发型。
因为忙于革命事业,头发疏于打理,头发稍显蓬乱。随着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毛主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他经常要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照片也要见诸报端,其个人形象问题就开始重要起来。
毛主席的鬓发较硬,容易支楞起来遮住耳朵,理发师尝试了各种新发型,效果均不太理想。勤务兵曹庆维之前在老家理过几天头发,他毛遂自荐,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设计了一个新发型,很好地处理了鬓角的问题。
理完后,毛主席非常满意,高兴地说道:“我看起来年轻了十来岁,以后就让小曹给我理发吧!”
这个发型就是我们熟知的“主席头”的雏形,在当时还引领了时代潮流,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都喜欢留这种发型。
主席头
后来曹庆维在西柏坡因窑洞垮塌意外身亡,工作人员只得重新寻找理发师。毛主席理发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欢在理发时看书,否则就坐不住。二是要求速战速决,不能超过五分钟。
这两点让一些技术不错的理发师也适应不了,还有一些师傅因为紧张而打了退堂鼓。
几经考虑,老师傅王惠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他不仅手艺高超,而且心理素质好,在大人物面前丝毫不打憷。从此王惠就成了毛主席的理发师,一直做到建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很高,提起毛主席大家都抱着崇敬的心情。可是王惠却没有这么多的思想负担,他一如既往地为主席理发。
毛泽东(右)
有一次,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就见证了这么一桩趣事。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毛主席要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这种外事场合,仪式感较强,气氛比较庄重。尽管是日理万机,毛主席还是决定抽空理个头发。工作人员很快就把王惠请了过来。
王老师傅已年近古稀,头顶锃亮,白须飘逸,身穿灰大褂,脚穿黑布鞋,颇有些修行老僧的风范。不过,王惠身体还算硬朗,精神矍铄,脚步轻快,手不发抖,唯有眼神稍逊。
卫士搬来一把椅子放在院中,毛主席放下文件,走出办公室。见到王惠后,亲切地打了个招呼就坐下了。
只见王惠不紧不慢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幅老花镜戴上。他先是围着主席转了一圈,左瞅瞅,右瞧瞧,观察完毕后,略微沉思,便用左手按住主席头顶,又开始伸着脖子看了起来。右手拿着剃刀悬在空中半天没有动作。
旁边的卫士一看这架势,有些着急,催促道:“王师傅,你瞧了半天,倒是开始理啊!” 王惠这才在右边头发上剃了两刀。过后,他将右手垂下来,又开始上下左右打量起来。
毛主席
毛主席这时候也有点着急了,说道:“王师傅,你快点!”这要是换作其他人,肯定会加快动作,赶紧理完得了。可是王惠闻声后,只剃了几刀,干脆放开双手,退后几步,又端详起来。嘴里还一边嘟囔道:“别急呀,别急呀!”
主席心里有事,抬手看了看表说:“你抓紧点!”说完抬了抬屁股,想换个姿势。
不料,王惠马上上前一步,一把按住主席的头部。说道:“别催,我保证不耽误你的正事!”毛主席无可奈何笑了笑,只得正襟危坐,听由王惠摆布。
在太阳底下,王惠啥事没有,毛主席的头顶开始冒汗了。
几分钟后,头发终于理完了,毛主席用毛巾擦了一下汗,正欲起身离开,肩膀又被王惠给按住了。
毛主席
主席问道:“还没理完吗?”
此时,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幕出现了,王惠用手在主席的后脑上轻轻地连拍了两下。说道:“怎么不听话呢?沉住气,我还得给你刮干净!”
主席苦笑了两下,在众人目瞪口呆中,老老实实又坐了下来。王惠 “唰、唰”地一通操作,精心地修整着每一处细节。又是几分钟过去了,王惠说了一声:“主席,理好了!”旁边的工作人员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话又说回来,王惠虽然啰嗦了些,理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理完后效果还不错,毛主席站起来后,立马精神了许多。王惠解开围布,准备清理、收拾行头。
也许是人老话多,临走时,他竟然又语出惊人地来了一句:“你是一国之主,总要有个主席的样子吧?再说了,你的发型不好看,我王惠在全国人民面前也脸面无光啊!”这番出人意料的话语让旁人哭笑不得。
毛主席
毛主席挨了一通“教训”后,脸上没有丝毫愠色。反而笑着对王师傅说:“哈哈!我毛泽东听你的!世界上,谁叫你们理发师傅权利最大嘛!谢谢你啦!”
整个理发过程,毛主席因为着急赶时间,有些不耐烦,但对王惠始终是和颜悦色,没有发一点脾气。
王惠之所以敢于“倚老卖老”,也是源于与主席相识多年,了解主席宽广的胸怀。
另一方面,毛主席对普通百姓和工作人员没有等级观念,认为大家都是为人民服务,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毛主席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钱水桃、周福明为毛主席理发轶事王惠理发技术虽好,但毕竟年岁已高,于是寻找新理发师一事就提上了日程。一个秋天的下午,毛主席在院子里散步,突然叫住卫士赵延禄,问道:“你知道《满江红》是谁写的吗?”
小赵回答道:“是岳飞吧?”
毛主席点点头,又问道:“你会背吗?”小赵摇了摇头。
毛主席告诉小赵:“第一句是怒发冲冠,凭栏处。”说完,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头就回屋了。
小赵有点纳闷,马上向领导李银桥汇报。李银桥低头一想,便笑了起来:“主席的意思是头发太乱啦,该理发了!”
赵延禄
李银桥马上派人请来了北京饭店理发部的老师傅。可是这位师傅刚进中南海,双腿就有些发软,当得知是给敬爱的毛主席理发时,拿着推子的手就开始抖个不停。这头发是没法理下去了。
毛主席见状笑着说:“不难为你了!既然来了,就在这里陪我吃顿晚饭再回去吧!”这位中年理发师忐忑不安地与主席吃了一顿饭。
多年后,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晚饭主食是米饭加红薯,毛主席告诉他:“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红薯。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记着,一定要让所有老百姓都能吃饱饭!”
李银桥和主席
此后,1935年出生的杭州人钱水桃最终脱颖而出,接替王惠成为了毛主席的理发师。
钱水桃年少成名,刚20出头就成为了杭州饭店的首席理发师,他为包括金日成和胡志明在内的众多贵宾理过发。
1958年11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钱水桃奉命前去为大会服务。周总理、贺龙等领导人都很欣赏他的手艺。经过一个月的考察,钱水桃被调往北京为毛主席服务。
初次见到毛主席,年轻的钱水桃难免有些紧张。毛主席亲切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呀?”
钱水桃认真地回答,并将每一个字的写法都作了介绍。毛主席幽默地说道:“哦,你就是来自钱塘江的水蜜桃啊!”钱水桃的拘谨顿时烟消云散。
钱水桃
1959年国庆前夕,上级给钱水桃布置了一个紧急任务:为了给毛主席拍一张标准像照片,需要理一个发型。
这个形象是要全国宣传发行用的,还要用在人民币和天安门上面。
钱水桃顿感责任重大,首先,和之前的发型相比,不能有明显地变动,却还要给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突显出领袖的精神气质。其次,不能用发胶等用品定型,全靠一把剪刀操作,不能有丝毫地参差不齐。
毛主席见钱水桃有压力,就宽慰他:“你大胆理就是,我相信你!”
毛主席在天安门上的画像
经过精心准备,钱水桃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毛主席和工作人员对这个“新形象”都十分满意,从此,这个发型作为毛主席的标准形象被广泛传播、使用。这也成了钱水桃一生最荣耀的高光时刻。
为毛主席服务了七年后,钱水桃回到了杭州。来自江苏扬州的青年理发师周福明成为继任者。从此,周福明为毛主席理了17年的头发,直到主席逝世。
周福明第一次为主席理完发,正准备修面、刮胡子时,发现主席吸着气,嘟起了嘴。周福明知道主席是为了方便他操作,毕竟双方还没有形成默契。周福明心里一暖,忙对主席说:“您不用憋气,随意就行。我会有分寸的!”
周福明和主席
理完发后,毛主席又和周福明拉起了家常。得知他已经结婚了,就问道:“小周,你来到北京,家人是什么意见啊?”
小周连忙回答道:“能为主席理发是我们全家的心愿,家里人都会同意的!”
毛主席笑道:“在我身边工作不能照顾家里。你还是要和家人商量一下,妇女也是半边天哟!”周福明随后与家人沟通,妻子自然是大力支持。
在这几个理发师中,周福明陪伴主席的时间最长,也是最聪明的一个。针对毛主席发质较硬的特点,他先用热毛巾把头发敷软,然后用密齿的梳子把头发理顺,正式理发时就又快又好了。
毛主席
平时不理发的时候,周福明就会主动做一些杂务。毛主席就找他谈话:“你还年轻,可以多锻炼一下自己。你明天起跟卫士学着值班吧?”
周福明成了毛主席身边最后的几个工作人员之一。
1976年,毛主席逝世,周福明眼含热泪,跪在地上,最后一次为主席理发。
1996年,周福明退休后,来到韶山,管理毛主席故居。当年给毛主席理发的工具还完好地保留在故居的纪念馆内。
周福明
身边工作人员“约束”毛主席的往事毛主席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像是一个大家长。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他不允许工作人员收受地方同志的礼物,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他为警卫队创办业务文化学校,亲自担任名誉校长,为他们讲课。
这些战士们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还为李银桥和韩桂馨牵线搭桥,解决了他们的终身大事。因此,私下里,工作人员都觉得毛主席很亲切,在他面前没有太多的拘束感。
除了在理发上面受到“管束”外,毛主席在某些方面也不能“随心所欲”。毛主席喜欢吃粘饭,在大米中掺些玉米、红薯。可是厨师周少林就是不给做。
毛主席赌气地说:“那我就不吃了!”周少林也是倔脾气,说道:“做不做在我,吃不吃在你!”毛主席知道周少林是为他的身体健康着想,于是,不再坚持己见,选择了乖乖服从。
毛主席
1975年,毛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医生规定每天看文件不能超过半小时。
可是毛主席嗜书如命,经常偷偷地看书或者批阅文件。工作人员一进来,他迅速地把书藏进被子里。
一看工作人员板着脸,毛主席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解释道:“我就看了一小会。”如今,每当这些工作人员聚会时,谈起主席这些“吃瘪”的往事,仍感觉亲切不已。
无论是王惠、钱水桃还是周福明,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与毛主席结缘,留下了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的小故事。
毛主席看书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毛主席身为一代伟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着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私下里,他也有普通人的温情。
通过理发、吃饭这些日常小事,反映了毛主席胸怀宽阔、平等待人的优秀品质。
他因此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这种“不忘本”的品质也是广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写照,他们来自人民,心中一直把自己当作人民中的一员。
忆古思今,我们也应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只有坚持“不忘初心”,方能“不辱使命”。
参考资料
赵延禄,《94岁贴身警卫员亲述:67年前毛主席理发的故事》,2021年6月;
李银桥,《毛泽东接人待物的特点》,《韶山之窗》,2003年第1期;
胡展奋开国领袖家常细节新民周刊2003年12月20日
李敏等人,《真实的毛泽东: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