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呐喊和哭泣最心酸(泪如雨下苍凉的吆喝声)
无声的呐喊和哭泣最心酸(泪如雨下苍凉的吆喝声)后来过了婚娶的年龄,因为家里穷,根本讨不到本地媳妇儿,就通过别人撮合讨了个外地女人,不久儿子出世了,过了两年,又添了个可爱的女儿,日子也就这样艰难而幸福地过着。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二婶儿和二叔生气,拿着一瓶农药作势要喝,三婶儿一把打掉了二婶手中的农药瓶,农药却洒在了三婶儿的乳房上,三婶回家后给孩子喂奶,女儿吃过奶后就被毒死了。伤痛欲绝的三婶儿领着儿子离开了家,离开了三叔,回了娘家,不久后就改嫁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姐妹几个当中最为瘦小的三叔就这样顽强地活下来了。从后面看去,只看见三轮车在颤巍巍地移动,根本看不到三叔那苍老而瘦弱的身躯。这也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回到租处,屋里屋外到处是刚收的还没有来得及分类的废品,这里就是三叔的王国,每天收工后,三叔就这样惬意地陶醉在他的王国里。三叔是吃过苦的人,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们又多,总是吃不饱。有一次家里改善伙食,破天荒地做了一锅白面面条儿
泪如雨下:苍凉的吆喝声,消磨着他最后的时光
文‖宋建军 图‖网络
“收破烂儿,收破烂儿喽!”
春节刚过,许昌的大街小巷便回响起三叔那悠长而略显苍凉的吆喝声。三叔为人木讷厚道,价钱总是给得高高的,秤头总是给得足足的,很多人都愿意把废品卖给他,有的人还特意给他留着,因而三叔的三轮车上总是装得满满的。
从后面看去,只看见三轮车在颤巍巍地移动,根本看不到三叔那苍老而瘦弱的身躯。这也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回到租处,屋里屋外到处是刚收的还没有来得及分类的废品,这里就是三叔的王国,每天收工后,三叔就这样惬意地陶醉在他的王国里。
三叔是吃过苦的人,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们又多,总是吃不饱。有一次家里改善伙食,破天荒地做了一锅白面面条儿,当然是很稀的那种,三叔盛了一碗,舍不得吃,只是一小口一小口轻啜着面汤,不吃面条儿,家里人都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吃面条,他说先把面汤喝完了最后大吃一口,这样比较解馋,大家就都笑他,这个“大吃一口”的故事流传至今,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
三叔还有个经典的故事,他有一个破棉袄,整个冬天都是反穿着,别人就不解了,问他,你为什么反着穿呀,他就回答,怕把正面弄脏了,到过年时再正着穿。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姐妹几个当中最为瘦小的三叔就这样顽强地活下来了。
后来过了婚娶的年龄,因为家里穷,根本讨不到本地媳妇儿,就通过别人撮合讨了个外地女人,不久儿子出世了,过了两年,又添了个可爱的女儿,日子也就这样艰难而幸福地过着。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二婶儿和二叔生气,拿着一瓶农药作势要喝,三婶儿一把打掉了二婶手中的农药瓶,农药却洒在了三婶儿的乳房上,三婶回家后给孩子喂奶,女儿吃过奶后就被毒死了。伤痛欲绝的三婶儿领着儿子离开了家,离开了三叔,回了娘家,不久后就改嫁了。
一人吃饱全家不饥的日子开始了,三叔也就这么不紧不慢地一个人过着,就像家门口那个经年不用的老石臼,不言不语,独自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洗礼。
多年过去,三婶儿跟别人又生了几个孩子,同样并不宽裕的家庭根本容不下一个外姓人,于是三叔的儿子就跑回来了。
接下来三叔着实高兴了一陈子,日子突然就明朗起来了,小院儿又有了些许生气,儿子回来了,就有了盼头儿,也有了干劲儿。指望种地当然不会让父子俩挨饿,但也挣不到什么钱,没什么手艺的三叔就想到了收废品,虽然挣得不多,但也绝不会亏本儿。
日子似乎一下子好起来了,三叔也一步步朝着他那卑微的理想慢慢靠拢,有子万事足,三叔本质上还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旧式农民,再干几年,把家里的房子翻新了,再给儿子娶个媳妇儿,生个大胖孙子……这样的日子想想都是美的。
然而,命运之神总是三番五次地捉弄多舛的三叔,儿子毫无征兆地连续发烧,到医院检查后,结果让三叔如五雷轰顶,儿子的白血病已到晚期!毫无意义地治疗了半个月,三叔唯一的儿子就这样离他而去了!
在医院里,三叔弄不动他,我过去帮忙,三叔早已哭干的浑浊的眼里已经没有了泪水,我第一次看到三叔是这么地无助。
我们两个给他儿子穿上了衣服,把他儿子抬到了三叔收废品用的三轮车上,上面盖了一床棉被,当三叔蹬着三轮车载着他唯一的死去的儿子的尸体朝着老家的方向走去时,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三叔那孤独弓起的背影,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肆无忌惮地淌了出来……
这几年三叔老了很多,虽然他已从丧子之痛中缓了过来,但岁月还是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三叔愈发显得沉默寡言了,在亲人面前也拘谨得很。除夕晚上,父亲再三叮嘱他来家吃饭,一直等他到很晚,执拗的三叔终究还是没来。
三叔每天都在他那“收破烂儿,收破烂儿喽”的吆喝声里消磨着他最后的时光,像一棵老树,春天来了,依旧从干死的枯枝间倔强地发出新芽!三叔没念过几天书,他从来不知道余华先生的《活着》里有一个叫福贵儿的,和他一样顽强而乐观地活着……
【作者简介】宋建军,70后,执业律师,许昌市诗词学会会员,自由撰稿人。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