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十中简介(历经风雨话百年)
益阳市十中简介(历经风雨话百年)抗战胜利后,1946年天主教会在现“明德楼”创办“私立明德中学”和“私立明德小学”,即现今的德县路小学前身。学生以天主教堂的子弟为教育对象,其主要骨干教师都是天主教徒,校长为彭玉麟。 1934年,由于学生人数日渐增多,原馆陶路的校舍已不敷使用。为此,商业学校不得不建设新校舍。新校舍的位置被选定在台西镇靠海一带,门牌号为单县路26号。1934年末,新校舍建成。1935年1月1日,商业学校完成迁校(迁至现今的青岛一中)。原校址设实业学校和女子学校。这所白天授课的名为“宏宇高等女子学校”(宏宇女校)也是青岛最早的两所女校之一。日本人办学活动一直延续到1945年8月14号日本投降。至今,在日本还有“青岛学院校友会”,多次来青岛寻访“母校”。 伴随更名,青岛学院也变更学制为本科和高等科,本科为甲种商业学校,学期三年,高等科为专门学校,学期一年。恰受山东铁道管理部的委托,接受青年职工,顿时学生人数增
当我们路过市北区馆陶路8号 “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馆陶路校区”,会发现青岛老市民都称其为“老十中”,这所学校外表平平淡淡,而此处校址历史却历经了青岛的风风雨雨,几乎跟市北区老城区一样久远。
此处校址记载为1916年建校,但其校内建筑的历史可追溯至1914年以前的德占时期的德国青岛警察署第二分署,即后来青岛市北警察分局的前身。 一战结束日本占领青岛后,大批日本人随即被鼓动跨海来到青岛,当局也极力扩展市区,建设工业。 馆陶路周边临近港口,便就近建设了第一期日侨居住地,以聊城路为商业中心,称“新市区”。 其中叶樱街(今馆陶路)为金融一条街。 银行、跨国公司等不断落户于此街上。 日本人蜂拥到来,所携子女无处安顿。
1916年4月,作为日本青岛基督会青年会的文化事业,日本人吉利平次郎在叶樱街上办的“私立青岛英学院”则中日学生兼收,提供教育,到后期中国学生大大多于日本学生。
最初,把教会的一个房间空出来当作教室,仅有50-60名学生,教授英语,日语(为中国学生增设)和簿记三门课程。在当局要求下,以及获得社会赞助之后,学校开始扩大规模正式建设校舍,1917年10月改名为青岛学院。因此,得到当时日本当局的认可,将现在的“明德楼”和“艺德楼”(原为2层大仓库,1987年翻建为5层教学楼)无偿的借给学院使用。
伴随更名,青岛学院也变更学制为本科和高等科,本科为甲种商业学校,学期三年,高等科为专门学校,学期一年。恰受山东铁道管理部的委托,接受青年职工,顿时学生人数增至300,学校以此契机得以壮大。1918年3月,该校第一批本科生十名毕业的同时,又得到130余名新生,于是学校共有学生400多人。毕业的学生有去内地或国外的,有进入高等学府的,有参加工作的。其大半仍然活动于青岛及青岛周边。 上世纪30年代以后,实业学校以日本学生为多,而商业学校以中国学生为多。
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后,日本在青学校不仅继续保留,而且享有特权,是日本居留民团重点保护的对象。因此时人评价“现在青岛虽已收回,而日人教育机关大抵仍旧存在,其势力仍有不可忽视者”。至于为什么日本如此重视教育,不惜投入重金在青岛开办各级各类学校,当时一位政府官员的话发人深省:“此诚日本人不特以教育为立国之根本,并以教育为殖民武器也”。
1925年4月,夜间班的青岛学院再次改称为青岛学院实业学校,与白天班的青岛学院商业学校双行并轨。实业学校自创立以来11年间共毕业学生647名,商业学校两次的毕业生共36名,合计毕业学生683人。
1934年,由于学生人数日渐增多,原馆陶路的校舍已不敷使用。为此,商业学校不得不建设新校舍。新校舍的位置被选定在台西镇靠海一带,门牌号为单县路26号。1934年末,新校舍建成。1935年1月1日,商业学校完成迁校(迁至现今的青岛一中)。原校址设实业学校和女子学校。这所白天授课的名为“宏宇高等女子学校”(宏宇女校)也是青岛最早的两所女校之一。日本人办学活动一直延续到1945年8月14号日本投降。至今,在日本还有“青岛学院校友会”,多次来青岛寻访“母校”。
抗战胜利后,1946年天主教会在现“明德楼”创办“私立明德中学”和“私立明德小学”,即现今的德县路小学前身。学生以天主教堂的子弟为教育对象,其主要骨干教师都是天主教徒,校长为彭玉麟。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原莱阳中学被人民政府接管,并于同年9月改名为青岛第四中学,1951年又增设了青岛四中分校(即现在的青岛四中)。1952年9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青岛第四中学与私立明德中学合并,园中界墙同时拆除,更名为“青岛第十中学”。1973年增加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63年毕业留念
1963年毕业留念
1980年毕业留念
1984年毕业留念
曾经的学生手册
伴随改革开放,1980年十中开始在高中增招职业班,1987年高中部全部改为职业高中,并增校名“青岛美容职业高级中学”。2002年5月,老十中更名为“青岛艺德实验学校”,加挂“青岛6中初中部”校牌,实行“公办民助”改制,推行小班化教学和美术特色教育改革试验。
2006年6月,老十中校舍并入青岛外事职业学校(12中),成为其馆陶路校区。
今天,走进该校区,映入眼帘的是学生们年轻的笑脸及现代化的设施,但在老青岛人脑海中,这里仍然是那个历经风雨的百年老校——“老十中”。
编辑源自韩璐《百年老校:历经风雨的“老十中”》,文中图片由本公众号添加,源自市北档案馆及藏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