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请不要伤害真正对你好的人(请远离那些我这是为你好)

请不要伤害真正对你好的人(请远离那些我这是为你好)“你都快三十了,还不生孩子?以后老了谁养你啊?““女孩子学什么计算机?回家乡当幼师不好吗?”陈铭在《非正式会谈》上提到过,“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站在你的角度考量,但实际上主语还是‘我’。”我们不能说“我这是为你好”就一定是虚伪的,但很多时候它的确站错了角度。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这些老师实在是太喜欢给意见了。

《奇葩说》有一集的论题是“我这是为你好,是扯吗?”

想必这句话大家都深有感触,可能被父母说过,可能被朋友说过,也有可能自己说过。

在我看来,”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的确是在扯淡。

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

一、这只是你以为的为我好

陈铭在《非正式会谈》上提到过,“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站在你的角度考量,但实际上主语还是‘我’。”

我们不能说“我这是为你好”就一定是虚伪的,但很多时候它的确站错了角度。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这些老师实在是太喜欢给意见了。

“女孩子学什么计算机?回家乡当幼师不好吗?”

“你都快三十了,还不生孩子?以后老了谁养你啊?“

“你那个男朋友趁早分了吧,一看就不靠谱。”

这些话,我们听的太多了。

说实话,基本上没有多少父母是带着恶意给孩子提意见的,他们是真的想“为你好”,而身处各种迷茫期的我们,也的确需要一些指导意见。

可问题是,你们的有太多经验我都不适用。

我表姐是个在父母眼中很“叛逆”的女孩子,因为她总是在人生大事上与父母据理力争,她最讨厌的话,就是那句“我这都是为你好。”

高一下学期,整个年级开始分科,表姐物理成绩不错,分科时想选理科,但她父母却要求她选文科。理由很简单,是“我这是为你好。”

父母说,女孩子适合学文科,理科压力大,更何况她未来是要学师范的。

表姐一听就火了,她的梦想是当建筑师。

表姐不是个善于妥协的人,她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且在这条路上走的很好。

我们不知道如果她走上那条“为你好”的道路是否还能获得如此精彩的人生。

有时候你的“为我好”只是“你以为的为我好”。

你以为安逸是我该有的未来,其实我要的是刺激,你以为为我规划好人生路线我能走的更轻松,但其实我要的是自由。

就像俞敏洪说的: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是把孩子塞进“罐子”里。

当年那些把孩子送进杨永信中心戒网瘾的家长们不也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在行凶吗?

真的的为我好不该建立在“你以为”的立场上,而应该建立在“我想要”的基础上。


请不要伤害真正对你好的人(请远离那些我这是为你好)(1)

二、你所谓的为我好,都是自私的借口

有时候“为我好”既不是“真的为我好”,也不是“你以为的为我好”,它只是一种话术,是压榨你的手段与借口。

去年,“网易暴力裁员”事件一时间甚嚣尘上。人人都在声讨网易的不道德,我也在那篇文章中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网易的HR告诉这名员工,“不要拿N 1,否则对他找下一份工作不利。”

言下之意就是,不给你这笔钱不是替我们省的,而是替你的未来省的,我这是为你好。

据这位被裁员工统计,这 5 年里,他加班了大约 4000 个小时,而只拿过一次加班费,基本都是项目组强制的加班。

想必这些年,项目组对他画了不少饼,说了不少“我这是为你好”的话吧。

那些所谓的“为你好”,其实只是变相的威胁。

在职场中,要警惕这种虚伪的“为你好”。

请不要伤害真正对你好的人(请远离那些我这是为你好)(2)

三、你的为我好,其实是陷阱

在职场上,还有一种伪装成“为你好”的陷阱。它引诱你按照它的路线向前走,然后在路上给你挖了几个坑。

《小欢喜》里的小金就是这样的人。

她以一种“提醒”的姿态告诉董文洁:珍妮在老板面前说她的坏话。说她是家庭妇女,不适合这份工作。

于是,董文洁就这样落入了她的陷阱,她跑去和珍妮大吵一架,结果真被老板给降了级。

结果呢?

小金顶替她上位了。

这时董文洁才反应过来,她上当了,她不是打抱不平,不是为了她好,而是为了她自己好。

在职场中,这种陷阱处处都是,它以笑脸为伪装,以虚假的关心为诱饵,将你拖入职场黑洞。


请不要伤害真正对你好的人(请远离那些我这是为你好)(3)

四、写在最后

以自己的价值观去绑架孩子不叫为你好,用虚伪的话术去压榨员工不叫为你好,用恶心的洗脑术伤害自己的伴侣也不叫为你好。

那些把“为你好!”挂在嘴边的人,大多数都不这么想,只是觉得你这么做,会对他更好。

别被“为你好!”陷阱绑架,也别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伤害别人的事情。

“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实在是太危险了,因为它永远有未说出口的后半句话。

“我这是为你好,即使我伤害了你。”

“我这是为你好,其实只是掩盖我的真实意图。”

“我这是为你好,所以我可以要挟你。”

“我这是为你好。”可以完美浓缩为四个字“感情勒索”。

《情感勒索》是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行为及手段进行深刻的解剖和诊断的书。

书中说:情感勒索就是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

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勒索者吗?

更多干货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秋叶图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