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是怎么灭亡的(回鹘源自敕勒川)
回鹘是怎么灭亡的(回鹘源自敕勒川)后北服浑瘐、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于是匈奴贵人大臣皆服,以冒顿单于为贤。《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敕勒川,便是敕勒人居住的地方,北朝时期称河套平原至土默川(阴山山脉的中段)一带称为敕勒川,所以说“敕勒川,阴山下”。其位置大致在现在的山西北部、内蒙一带。但敕勒人并非鲜卑人,只是在北朝时期受鲜卑统治,其又源自两汉时期的丁零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接下来,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支游牧民族又是如何影响我国历史的。1、汉之丁零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敕勒歌》我们都学过,出自《乐府诗集》,是一首由鲜卑语译成的北朝民歌。
敕勒川,便是敕勒人居住的地方,北朝时期称河套平原至土默川(阴山山脉的中段)一带称为敕勒川,所以说“敕勒川,阴山下”。其位置大致在现在的山西北部、内蒙一带。
但敕勒人并非鲜卑人,只是在北朝时期受鲜卑统治,其又源自两汉时期的丁零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接下来,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支游牧民族又是如何影响我国历史的。
1、汉之丁零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后北服浑瘐、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于是匈奴贵人大臣皆服,以冒顿单于为贤。
汉朝初年,冒顿单于征服丁零,从此丁零成为匈奴的属国,“丁零”一名其实也是匈奴对其部众的称谓,当时的丁零依然生活在匈奴北方、贝加尔湖一带。
丁零
2、北朝之敕勒、高车
敕勒,大约是其族人的自称,又称铁勒。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鲜卑人因这一民族所用的车轮高大而称其为“高车”。《魏书》中记载敕勒人:
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惟车轮高大,辐数至多。
蠕蠕,是鲜卑人对柔然的称呼。所以在北朝时期,敕勒人与柔然一样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并逐渐南迁,有的部落已经迁至长城内外,这便是“敕勒川”。
高车
拓跋鲜卑崛起之后,不仅入主中原,同时还向北征服漠南、阴山南北的敕勒人部落。史载:
399年,拓跋珪分三路北伐高车,大破30余部,获7万余口,马30余万匹、牛羊140余万头。
429年,拓跋焘北击柔然之时,破高车东部于巳尼陂(贝加尔湖)。
高车的衰亡源自当时北方草原上柔然、嚈哒以及北魏的夹击。高车被击败后,其部落四处逃散,或投北魏,或奔柔然。之后,北魏将降服的高车诸部南迁至其北部边境与河西等地,保留原来的部落形式的同时,派遣官吏监督和管理,设“护高车中郎将”等职务。
留在大漠的高车,先是附属于柔然,突厥在552年灭柔然后又转而臣服于突厥人。
3、隋唐之回纥——敕勒(铁勒)的一支
隋唐时期,铁勒(敕勒)分为许多部族,比如薛延陀、回纥、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等等,皆隶属于突厥汗国。
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公元6世纪时的突厥汗国,幅员辽阔,史载其版图:
“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蒙古人崛起之前,从未有一个游牧民族如此之盛,它不仅威胁到了我国的中原王朝,同时期的波斯萨珊王朝、拜占庭帝国也一样笼罩在突厥人的阴影之下。
唐朝初年也曾对突厥称臣,但不久李世民便改变了这一被动的局面。
公元630年,李世民派李靖灭东突厥,之后铁勒中的一部——薛延陀部称霸大漠,回纥遂隶属于薛延陀。
公元646年,李世民派李勣北伐薛延陀,回纥与唐军联手灭薛延陀,这是回纥与大唐成为盟友的序幕。
此后回纥渐渐强大起来,铁勒诸部逐渐都归顺了回纥,而回纥也便成了铁勒诸部的总称,史称“九姓回纥”,这一年,公元647年,是回纥建国的元年。其中,药罗葛为回纥可汗的姓氏。
薛延陀灭亡之后,回纥归顺唐朝,李世民在漠北设置六府七州,又置燕然都护府,统一管理整个大漠。
4、铁杆盟友——回纥与大唐的联合作战
在回纥内部斗争中,唐朝一直支持药罗葛家族的可汗地位。公元648年,回纥可汗吐迷度被其侄子杀死,唐派燕然副都护元礼臣派兵协助回纥平定内乱,立吐迷度之子为可汗,任左骁卫大将军,并继承了其父亲之职——瀚海都督。
此后,回纥在北方一直作为唐朝的铁杆盟友助唐作战,稳定大唐边陲。
- 联手灭西突厥
公元651年,回纥五万铁骑助唐将梁建方大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收复北庭。
公元657年,回纥再次出兵协助苏定方、程咬金灭西突厥。
- 联手灭后突厥
公元682年,东突厥在漠北复国,史称“后突厥”,回纥重新被突厥人统治。之后,在北方大漠,便形成了大唐与回纥联手围攻后突厥的局面。
公元744年,唐玄宗李隆基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北击后突厥,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11部,回纥同时出兵斩杀后突厥颉跌伊施可汗。
公元745年,回纥可汗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并送其首级至长安。至此,后突厥亡,回纥正式崛起,尽收后突厥之地。
5、回纥改名为“回鹘”
从骨力裴罗开始,唐朝正式承认其回纥“可汗”的称号,回纥遂成为唐朝中后期漠北地区唯一的强国。
与历史上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不同,回纥世代与大唐和睦相处,这在我国古代是极为罕见的,这一关系并未由于回纥正式建国而变化,回纥人也一直称大唐皇帝为“天可汗”。
- 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乱
始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大唐,甚至是我国古代史的转折点。安史乱起,回纥便遣使至灵武(唐肃宗李亨所在地),请求出兵平叛。
757年,回纥与大唐联军收复长安,之后又收复洛阳。
762年,唐代宗李豫向回纥借兵助讨安史余部史朝义,回纥大军与仆固怀恩联军大败史朝义,史朝义兵败自杀。
回纥于国家有救难之勋,而又不曾侵夺分寸之地,岂得不厚乎!
不过,回纥人也并非仁义之师,收复洛阳后曾大掠三日,但这其实也是当初李亨与回纥的约定——土地、人众归我,玉帛、子女予回纥。
《旧唐书》中评价回纥:
于国之功最大,为民之害亦深。
但回纥与大唐中兴有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 助大唐抵御吐蕃
公元788年,回纥自请改汉名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无力经营西域,吐蕃乘机占据河湟,切断了中原与安西四镇的联系。而在这种情况下,回纥曾多次派兵助安西、北庭都护府,共同抵御吐蕃。
公元791年,回纥可汗率兵数万联合北庭都护杨袭古击败吐蕃,重建北庭。回纥与吐蕃的战争一度取得了优势,曾收复凉州、占据北庭、龟兹,重开东西交通。
大唐与回鹘世代和亲,为甥舅之国。《宋史·回鹘传》说:
先是,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
即使到了宋朝,回鹘的一支西迁后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可汗依然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
回鹘的灭亡,早于唐朝。
公元840年,回鹘被北方的黠戛斯所灭,而黠戛斯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回鹘的祖上丁零~高车所居住的地区,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崛起,又不断被攻灭,几乎是世代轮回。
但回鹘的灭亡和西迁,却造成了整个亚洲格局的变迁,而这将是下一节的故事。
PS: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