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20回贾宝玉事情概括(甄贾分离后贾宝玉真正彻悟)
红楼梦前20回贾宝玉事情概括(甄贾分离后贾宝玉真正彻悟)——《红楼梦》第九十三回包勇道:“······老爷仍叫他在姐妹们一处玩去,他竟改了脾气了:好着时候的玩意儿一概都不要了,惟有念书为事。就有什么人来引诱他,他也全不动心。如今渐渐的能够帮着老爷料理些家务了。”脂批庚辰本中,第四十二回眉批有这么一段话:“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可见,黛玉、宝钗两个性格鲜明之人,应该是一个人性格的两个方面,是人的思想的外在表现。《红楼梦》还有两个人物也是拆分为二的,而且更为明显,就是贾宝玉和甄宝玉。两个人一个长在京都,一个生活在金陵。从甄家人的口中可知,早先甄宝玉和贾宝玉几乎一样的性格,都有来来宠着,都不爱读书,都喜欢成天混在女儿堆里。两人不但名字一样,相貌一样,性格也一样,“假”即是“真”,甄宝玉也就是贾宝玉。可是,甄家被查抄后,甄宝玉换了性情。《红楼梦
有人说,《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两人其实是一人,是一人两面的写法。这在书中也有一些线索,第五回中,黛玉、宝钗两人的判词在同一首中。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赞宝钗,“咏絮才”颂黛玉,“玉带林”是林黛玉的谐音“林带玉”,最后一句则是“雪包钗”。
《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终身误”、“枉凝眉”虽各有侧重,但都是有黛玉,也有宝钗。
脂批庚辰本中,第四十二回眉批有这么一段话:“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可见,黛玉、宝钗两个性格鲜明之人,应该是一个人性格的两个方面,是人的思想的外在表现。
《红楼梦》还有两个人物也是拆分为二的,而且更为明显,就是贾宝玉和甄宝玉。两个人一个长在京都,一个生活在金陵。从甄家人的口中可知,早先甄宝玉和贾宝玉几乎一样的性格,都有来来宠着,都不爱读书,都喜欢成天混在女儿堆里。两人不但名字一样,相貌一样,性格也一样,“假”即是“真”,甄宝玉也就是贾宝玉。
可是,甄家被查抄后,甄宝玉换了性情。《红楼梦》第九十三回中有交代。
包勇道:“······老爷仍叫他在姐妹们一处玩去,他竟改了脾气了:好着时候的玩意儿一概都不要了,惟有念书为事。就有什么人来引诱他,他也全不动心。如今渐渐的能够帮着老爷料理些家务了。”
——《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黛玉离世后,钗黛分离,宝玉虽然失了“心”,病得糊里糊涂,但性情还是那个性情,一样的喜欢混在女人堆里,一样的看不上满嘴八股文章、经济之道的人。
两个宝玉的性格是渐行渐远了。第一百一十五回,甄宝玉进京拜访贾府,贾宝玉满心盼望着与自己同名、同貌、同经历的甄宝玉当一知己。可此时的甄宝玉,家遭消索、历尽甘苦,把少时那些迂想痴情,渐渐的淘汰了些,用心于文章经济。贾宝玉原想得一知己,岂知谈了半天,竟有些冰炭不投,甄宝玉在他眼里不过也是个禄蠹罢了。
本是一人的甄、贾两宝玉算是彻底分道扬镳了,贾宝玉在世间再无知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本回“惑偏私惜春矢素志,证同类宝玉失相知”,贾惜春坚定了出家的想法。同样是参透了世间人情要出家,贾宝玉与贾惜春还是又分别的。惜春出家是完全的逃避,先是怕宁国府带累了自己的名声,后担心重蹈迎春的覆辙,最后是贾府被查抄后的人情冷暖,贾府的一切是令她绝望的,只有出家避世才是她向往的归宿。宝玉则不同,他虽然也悲伤于贾府的破败,但他关心的只是姊妹的遭遇,在渐渐地看透姊妹各有归宿,终将离自己而去时,也就彻底看淡了,彻悟了,没有了任何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