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火星救援主创(独家专访火星救援主创)
独家专访火星救援主创(独家专访火星救援主创)它到底有多特别,需要观众自己去检验。在导演心中,《火星救援》与《星际穿越》是两部截然不同的电影,而票房与口碑也证明,《火星救援》拥有它独特的魅力。它出自雷德利·斯科特之手,它是马特·达蒙的独角戏,它告诉观众火星的样貌,它用幽默来化解危机。时光网在影片上映前期采访了《火星救援》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演员马特·达蒙、陈数,提出了关于为什么会拍这部电影的疑问,而他们都有自己的答案。达蒙的回答可以总结为六个字,雷德利·斯科特。因为这个名字的魔力,达蒙不介意再来一次太空逃生游戏。而“幽默”或许是吸引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原因之一。雷德利擅长科幻题材作品,《异形》、《银翼杀手》、《普罗米修斯》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不过这次有些不同,《火星救援》没有这么黑暗,而是一部喜感十足的电影。雷德利非常注重影片的幽默感,达蒙也善于表达幽默,因此以为将在电影中看到“火星的悲惨生活”的观众,是大错特错。《火星救援》上映后,
时光网特稿《火星救援》早在上映之前就备受瞩目,雷德利·斯科特、马特·达蒙、太空历险、科幻大片,所有的标签都注定它不是一部默默无闻的影片。卖座,理所当然;遇冷,则贻笑大方。
《火星救援》的结局显然是前一种。 自2015年10月2日北美上映以来,四度北美周末夺魁,连续四周位列全球票房榜首,在英国、韩国、法国、香港等地区均登过顶峰。截至目前,累计全球票房为4.78亿美元,且在持续上升。 影片将于11月25在中国内地公映,意味着全球票房至少能冲击6亿。
《火星救援》将于11月25日在内地上映
《火星救援》改编自美国作家安迪·威尔的同名畅销小说。故事中,一位名叫马克·瓦特尼的宇航员在与队友们在火星上做实验时突遇风暴,在返回太空舱的途中不幸被碎片击中,独自一人流落火星,等待救援。等待救援的故事与去年上映的《星际穿越》有一段很类似,关键是马特·达蒙和杰西卡·斯坦两个演员两部都有演,因此不可避免的被相互比较。
时光网在影片上映前期采访了《火星救援》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演员马特·达蒙、陈数,提出了关于为什么会拍这部电影的疑问,而他们都有自己的答案。
达蒙的回答可以总结为六个字,雷德利·斯科特。因为这个名字的魔力,达蒙不介意再来一次太空逃生游戏。而“幽默”或许是吸引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原因之一。雷德利擅长科幻题材作品,《异形》、《银翼杀手》、《普罗米修斯》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不过这次有些不同,《火星救援》没有这么黑暗,而是一部喜感十足的电影。雷德利非常注重影片的幽默感,达蒙也善于表达幽默,因此以为将在电影中看到“火星的悲惨生活”的观众,是大错特错。
《火星救援》上映后,雷老爷子也是喜事连连。不仅获得了由美国视觉效果协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还刚刚在星光大道上留下了一颗星星。而熟知导演的观众会认为,这一切荣誉都来得太晚。
在导演心中,《火星救援》与《星际穿越》是两部截然不同的电影,而票房与口碑也证明,《火星救援》拥有它独特的魅力。它出自雷德利·斯科特之手,它是马特·达蒙的独角戏,它告诉观众火星的样貌,它用幽默来化解危机。
它到底有多特别,需要观众自己去检验。
下一页 主创专访文字实录
“你觉得这个故事好笑吗?”
▌专访《火星救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你觉得这个故事好笑吗?”
MTIME:你读过原著吗?
雷德利·斯科特:没有。
MTIME:你只是被这个想法所吸引?
雷德利·斯科特:影片的剧本改编自一本非常成功的小说,安迪·威尔的《火星救援》。我去和编剧德鲁·高达见面,德鲁拍过非常成功的电影《林中小屋》。他说斯科特你干嘛不拍?我有点怀疑,我说,你不拍吗?他说他有其他片子要忙,我说,我不会再问你第二遍,这片子我拍了。然后我和马特见面,然后就开始了。
MTIME:《火星救援》在你的作品中算比较态度乐观的一部,你是否认同本片的故事?
幽默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雷德利·斯科特:我也拍过很多讲希望的电影啊,像《火柴人》、《美好的一年》。
MTIME:我是说科幻片。
雷德利·斯科特:哦,那好吧,科幻片啊,《异形》是挺黑暗的,《银翼杀手》非常黑暗,《普罗米修斯》也是。这个故事的乐趣在于我发现它非常幽默,我和马特聊的时候问他“你觉得这故事好笑吗?”他说好笑啊,所以我知道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MTIME:这个故事基本上是一个角色在自言自语,你要如何把它拍好?
雷德利·斯科特:里面涉及到四个场景,JPL(喷气推进实验室),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飞船,以及马特。如果我想安排好四个场景,要做一些调整。我和马特谈过这个问题,他说剧本里太多画外音了。于是我们得想出一种办法,让他有不同的语气。首先我们有飞船日志,就像《星际迷航》那样,今天是第几天之类的。马特·达蒙,不对,马克·沃特尼很快就能把观众逗笑,因为他说,“Surprise,我还活着。”
《火星救援》航空日志之计算食物
他需要保持幽默,以便能推开内心的恐惧。这些恐惧会把你抱住,把你杀死。除了是个科学家外,他还是个飞行员,他经历过各种可怕的事情。他必须控制内心的恐惧,在那些房间里到处都设有Gopro摄像机,这是类似于老大哥,监视他生活的方法, 如果出了事故,NASA和JPL希望知道他是怎么死的。这三四十个摄像机会成为他的朋友,成为他聊天的对象。我很喜欢这样,他不停地说话,许多幽默也蕴含其中。
MTIME:关于本片已经有很多奥斯卡猜测,这种事情你之前也经历过很多次,你觉得这对影片会有什么影响?
雷德利·斯科特:我觉得在票房上会有帮助,我们现在的表现还不错。
▌专访《火星救援》主演马特·达蒙
“雷德利一直想拍《鲁滨逊漂流记》”
MTIME:是什么吸引你参演本片?
马特·达蒙和雷德利·斯科特片场照
马特·达蒙:额,雷德利·斯科特,六个字,雷德利·斯科特。他是位大师级导演,我很幸运能有机会和他合作。
影片剧本太精彩了,第一次见到雷德利,他说,剧本好棒!我说是啊,然后他说,太他妈的棒了!我说是啊,没错。然后他说:我们干嘛还不拍?然后我说那我们就开始吧。这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和他合作真是一次美妙的体验。
MTIME:有感觉很辛苦吗?
马特·达蒙:我原以为拍摄对体能要求会很高,但雷德利拍片很快,每次四台摄像机同时运转,我都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每天当拍摄结束时,我都会说:这就完了?你确定吗?要不要再拍几场戏?他说:不,搞定了,镜头拍好了,我们回家吧。
服装也非常好, Janty Yates的服装设计非常出色,穿着它们不会被束缚住,你可以自由表达自己。这部电影很好拍,我不愿承认,但事实确实如此。
MTIME:你有没有和宇航员或是NASA的人交流?
马特·达蒙:杰西卡之前就和他们打过交道,她去过休斯敦和喷气推进实验室。我也认识一些专业人员,在前期制作阶段,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和雷德利交流,因为在影片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我对此有点紧张,以前没拍过这种戏。雷德利也没有,但他一直都想拍《鲁滨逊漂流记》,所以我们在一起仔仔细细研究剧本,搞清楚每个瞬间、每场戏需要什么。 列清计划后,我们更加坚信彼此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很清楚我们要的是怎样的影片。
MTIME:你的角色大部分时间都很孤独,你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没这个问题吧?
马特·达蒙:我也想去火星上待几天,我真的没多少独处的时间。
MTIME:你的孩子有没有因为你去火星而十分激动?
位于布达佩斯的柯达工作室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摄影棚,占地面积5975平方米
马特·达蒙:我们在布达佩斯拍摄,他们去过片场,他们很喜欢。我们去布达佩斯是因为那里有全世界最大的摄影棚,可以打造一片火星地形。孩子们就在片场乱跑,他们觉得很酷。
MTIME:你觉得影片是否传递了某种信息,比如集众人之力拯救一个人的生命,类似于你之前参演过的《拯救大兵瑞恩》?
马特·达蒙:当然,肯定有这样的讯息,我觉得影片还谈到了团结一致、一起解决困难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很合时宜的主题,因为现在所有的头条都在说我们在走向分离,政治演讲也在强调我们应该被分离,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讯息,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讯息。
MTIME:谈谈电视的问题,因为你参与了《Greenlight》的制作,现在很多演员都在涉足电视界,你自己喜欢看电视剧吗?喜欢看什么?
马特·达蒙:当然,我看过《火线》、《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等等。现在的电视真的很棒,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电视时代,绝对是这样的。
MTIME:虽然你在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但拍摄时你周围还是有很多人。你在拍摄时觉得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是否有那么一刻你本该演出孤独感,结果却发现周围有一百多号人?
或许这就是马特所指的最孤独的一幕
马特·达蒙:大部分时间我都能感受到剧组人员的存在,因为我们都在一起,周围大概有五六十人,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觉得我在约旦时感受到了孤独,我们在那里拍摄很多广角镜头。
约旦的瓦迪拉姆沙漠太壮观了,堪称绝美,广袤无垠。当他们拍下我向远方行走的镜头时,我正身处沙某中央。当我转身环顾四周,感觉真的是身处火星,的确十分孤独。
MTIME:作为Water(倡导节约用水,解决资源匮乏地区的饮水问题)的联合创始人,当你看到电影中主角为生存所做的事情时,你是否会觉得,这比那些技术性文章要简单直白得多?
马特·达蒙:不。这个角色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确保自己在火星上有水喝。他需要空气食物和水,他要确保三者不缺其一,否则的话就是死路一条,这也是影片的主题之一。但电影和原著一样,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非常讲究科学性,小说作者安迪·威尔说,“我很喜欢让科学来引导故事,所以我的角色所做的一切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小说和电影的观点就是,人类可以在这个红色星球上幸存一段时间。
MTIME:你今年有参演《长城》,在中国拍摄这种商业大片和在美国拍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和张艺谋合作。
《长城》演员与导演合影
马特·达蒙:我愿意跟他到天涯海角,他去火星我都会跟着。他是位大师,非常优秀,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精彩的体验。我的家人也到了中国,我们在中国住了五个月,每一分钟都很美好,留下了很好的回忆。
每天有十二个小时我都和张艺谋在一起,就好像和雷德利斯科特一样。和这种大师级导演合作,我感到无比激动。我可以学到很多,能站在他们旁边,看他们导戏,看他们如何打造电影,都是些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MTIME:你在过去几年拍了不少科幻片,是因为现在这种题材电影很多,还是你觉得科幻片更能表达当前的社会问题?
马特·达蒙:我一直很喜欢科幻片。我只是没发现其他适合我档期的好剧本,过去五六年里我连拍了三部科幻片纯属巧合。我从来不挑影片类型,我只是挑最好的电影,最好的导演。
▌专访《火星救援》演员陈数
“我很荣幸能和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合作”
MTIME:你觉得你的角色为什么很重要?
陈数在《火星救援》中饰演一位性格坚毅,充满力量的女性角色。高雄饰演中国宇航局的官员。
陈数:我想首先我要表示我很荣幸扮演了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角色。在经历了许多紧张事件后,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位有推动性的、改变情节的女性角色,也就是我所扮演的朱涛。可以说她对于拯救马克起到了决定性的力量,所以我想她是一个让局面发生转折的角色。
MTIME:你有没有看过雷德利·斯科特的戏,你喜欢哪一部?
陈数:我非常喜爱他的电影,可以说我是他的一个 big fan。在差不多20年前,当我看到《异形》的时候,我和很多身边的朋友都非常惊讶,原来一部讲太空外星人的电影是这样设置情节的。当然我相信导演的这个创举影响了以后许多的外太空电影,基本上到现在为止好像外星人的故事都是这么来讲的。还有一部中国观众都非常喜爱的作品就是《角斗士》,那可能不仅仅是给导演、给男主角带来奥斯卡的荣耀,也让更多的电影爱好者知道了导演。
MTIME:在电影中看到同事们会开心吗,虽然你没有直接跟他们搭戏?
陈数:是的,非常荣幸能和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共同出演这部很棒的电影。虽然并没有跟每个角色搭戏。我所扮演的朱涛这个角色应该说为了拯救马克回到我们地球而设立的,她也是代表着中国的一种力量和美国的航天局进行合作。我也很期待不仅仅在电影当中看到马特·达蒙,也很希望私下能够看到他。
杰夫·丹尼尔斯在片中饰演NASA的官员
当然在拍片当中,我更多的场景是在航天局,可能印象最深的演员是杰夫,因为他之前的一些喜剧作品给很多中国观众留下了特别难忘的印象,而且身边也有很多好朋友非常喜欢他的表演。
和他在同场戏的合作当中会多一点,发现他私下不那么地喜剧,因为他不爱说话。在休息室里头,他特别喜欢抱着他的那个小吉它弹琴。在片场也是很gentleman的形象,所以觉得反差很大。
MTIME:跟导演合作感觉怎么样?因为雷德利不会讲中文,然后你也不会讲英文,拍这部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
陈数:非常非常地遗憾,我的英文不够好,所以不可能与导演进行流畅的交流。在有限的戏份当中,我仍然能感觉到导演对大场面的掌控力,对所有演员的执导,甚至和各个部门的协调,他的脑子非常得清楚。甚至拍摄的时候,他要同时看4个监视器,他都能很清楚地观察到每个机器中每个演员的表演细节,为此我觉得导演这个工作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
我非常感激他一直在鼓励我,可能正因为感觉到我是第一次参与到这样一个大制作、大题材的拍摄,同时我这个角色也很有力量。因此他鼓励我可以在施展出女性身上应该有的power,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他让我很有自信,虽然的确沟通不是那么的流畅,可是我依然能理会导演的意图,顺利地结束了我们的拍摄。和他合作我感到非常荣幸。
MTIME:跟那么棒的演员一起演这部电影会感觉很兴奋吗,这是什么样的感觉?
陈数:我想每一个演员都希望自己遇到一个好的剧本。安迪·威尔的原作小说就已经在全世界有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因此才能有我们这部电影。作品中的人自身力量虽然比较弱小,却可以改变周边环境。这个应该说是非常积极、进步、乐观的一种精神。我想它的主题也可以深深地感染全世界的观众。能和一批优秀的演员,共同展现一个深刻的主题,我觉得非常难得。
MTIME:你以前有没有看过高雄(Eddy Ko)的戏?
陈数:Eddy Ko,我第一知道他的英文名字是这个。我想高雄老师在华人的世界里头,是非常有知名度。小时候就在看他演的电影,尤其是动作片比如《新扎师兄》《胜者为王》《枪火》《PTU》《红番区》。没有想到这次能够和他合作,很意外,也是我的荣幸。他年龄很大但状态非常好,生活中非常谦虚,非常关爱我们晚辈,也是一个很感动的事情。
MTIME:你怎么看待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还有你的角色的?
陈数:我想这些年中国的进步,无论是经济还是其它方面的进步,都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演员,我也很自豪地看到自己的祖国越来越强盛,在各个领域越来越好。而这部影片中能够展现今天中国的航天力量,我想影片在中国上映之后可能真的会引发中国观众的强烈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