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动力学第四章ppt(河流动力学总结)
河流动力学第四章ppt(河流动力学总结)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2、粒配曲线的作法:(图1-1 p6) ①通过颗粒分析(包括筛分和水析),求出沙样中各种粒径泥沙的重量 ②算出小于各种粒径的泥沙总重量 ③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将泥沙粒径D绘于横坐标(对数分格)上,小于该粒径的泥沙在全部沙样中所占重量的百分数p绘于纵坐标(普通分格)上,绘出的D~p关系曲线即为所求的粒配曲线。 3、粒配曲线特点 曲线坡度越陡,表示沙样内颗粒组成越均匀,反之,不均匀。 4、粒配曲线特征值编辑切换为居中
河流动力学 第一章泥沙特性
1、等容粒径:体积与泥沙颗粒相等的球体的直径。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2、粒配曲线的作法:(图1-1 p6) ①通过颗粒分析(包括筛分和水析),求出沙样中各种粒径泥沙的重量 ②算出小于各种粒径的泥沙总重量 ③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将泥沙粒径D绘于横坐标(对数分格)上,小于该粒径的泥沙在全部沙样中所占重量的百分数p绘于纵坐标(普通分格)上,绘出的D~p关系曲线即为所求的粒配曲线。 3、粒配曲线特点 曲线坡度越陡,表示沙样内颗粒组成越均匀,反之,不均匀。 4、粒配曲线特征值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5、影响泥沙的孔隙率的因素
①沙粒的大小 ②均匀度 ③沙粒的形状 ④沉积的情况 ⑤沉积后受力大小 ⑥历时长短
泥沙越细,孔隙率越大;泥沙越均匀,孔隙率越大;越接近球体,孔隙率越大。
6、颗粒比表面积:颗粒表面积与其体积之比,对于球体,其表面积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颗粒比表面积间接地反映了颗粒受到的物理化学作用于重力作用的相对大小。
(细颗粒沙粒的比表面积很大,所以,细颗粒表面的物理化学作用明显特别突出,从而对泥沙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7、吸附层(固定层):表面带负电荷的细颗粒泥沙在含有电解质的水中,由于静电引力作用,吸引水中反号电荷(带正电荷)的离子,这种被牢固吸附在紧邻颗粒表面周围的反离子层。
扩散层:吸附层的离子电荷不足以平衡颗粒表面的全部电荷,因此在吸附层外还有一层与颗粒表面电荷异号的反离子层。
双电层:颗粒表面离子层及其周围的反离子层(吸附层及扩散层)构成颗粒的双电层,双电层外属中性水。
粘结水:在泥沙颗粒表面负电荷的作用下,靠近颗粒表面,在吸附层范围内的水分子便失去了自由活动的能力而整齐的、紧密地排列起来
粘滞水:围绕在粘结水外面,在扩散层范围内的水分子因距颗粒表面较远,受到的引力较小,水分子的排列比较疏松,仅有轻微的定向。
粘结水和粘滞水统称为束缚水。束缚水外的水分子几乎不再受静力引力作用,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流动,称为自由水。
△ 如果水中电解质反离子浓度增加,反离子向颗粒表面挤压,吸附层中反离子数增多,可更有效地平衡颗粒表面电荷,双电层厚度也相应较小。所以容易发生絮凝。相反,当离子浓度增加,反离子向水中扩散,更多的反离子由吸附层进入扩散层,双电层厚度也相应增大。
絮凝:细颗粒泥沙在一定条件下彼此聚合的过程
8、泥沙的干容重(干密度):取出经扰动的原状沙样,量出它的体积,然后在烘箱内经100~150℃的温度烘干后,其重量(或质量)与原状沙样整个体积之比。
9、干容重的影响因素?
①泥沙粒径:粒径较粗的泥沙干容重大,变化范围小;反之,粒径较细的泥沙干容重小,变化范围大。
②泥沙淤积厚度影响:泥沙的淤积深度越深,琪干容重越大,变化范围越小;反之,淤积深度越浅,其干容重越小,且变化幅度越大。
③淤积历时的影响:干容重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随淤积历时的增加而趋向于一个稳定值,较粗颗粒淤积历时不长,其干容重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就趋向稳定,且初始干容重与最终干容重比较接近;而细颗粒泥沙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趋向稳定所需的时间要长的多,初始干容重与最终干容重相差甚远。
10、泥沙沉速: 单颗粒泥沙在无限大静止清水水体中匀速下沉时的速度称为泥沙的沉降速度,简称沉速。
(泥沙沉速反映着泥沙在与水流相互作用时对机械运动的抗拒能力。沉速越大,则沉淀的倾向越强。因此,沉速是泥沙的重要特性之一。)
11、影响沉速的因素
①泥沙的形状,越接近球体,沉降越大,形状越扁平,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越小,阻力系数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越大,沉速越小。
②水质对沉速的影响,反映在絮凝,所有影响絮凝的因素均影响沉降。水质对沉降的影响主要是对D<0.03mm的细颗粒泥沙而言的。在小含盐度的范围内,絮团的平均沉降因含盐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当含盐度超过某一数值后,含盐度的进一步增加,对平均沉降的影响不大。含沙量越大,曲线转折处相应的含盐度越小。由(图1-8书p19含盐度)可见,在含盐度超过10‰后,不同情况的絮凝沉速相差不大,一般在0.4~0.5mm/s左右。
③含沙量对沉速的影响
因浑水容重加大而引起的沙粒有效重力减小也有重要影响。这些将使得泥沙沉速减小。
细颗粒泥沙形成絮团,沉速随含沙量增大而逐渐增大,直到15kg/m3左右为最大;含沙量超过15kg/m3后,沉速随含沙量增大而减小。
影响絮凝现象的因素:
① 泥沙粒径。泥沙愈细,其比表面积愈大,颗粒聚集成絮团的作用愈强,相对于基本颗粒而言,形成的絮团越大。
② 水中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与价数。水中反离子浓度较小,扩散层的厚度就较大,沙粒的分散状态就比较稳定;反之,水中反离子浓度较大,扩散层厚度就较小,沙粒容易絮凝。反离子对沙粒的絮凝作用,与反离子的价数有密切关系。反离子的价数高,絮凝作用强。这是因为反离子的价数高,双电层厚度小,就容易产生絮凝。
③ 水中的含盐量、含沙量等。小含盐度的范围内,絮团的平均沉速因含盐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当含盐度超过某一数值后,含盐度的进一步增加,对平均沉速的影响不大。含沙量越大,曲线转折处相应的含盐度越小。含盐度超过10‰后,不同情况的絮凝沉速相差不大。
第二章 推移质运动
1、泥沙在水流中的运动形式可分为哪两类?定义各是是什么?
推移质(接触质、跃移质、层移质)和悬移质。
接触质:滑动或滚动的泥沙,在运动中始终保持与床面接触。
跃移质:在床面附近以跳跃形式前进的泥沙。
床面层:在流速较低时,同一种河床组成,其接触质或跃移质的运动范围,仅限于河床表层以上大约1~3倍泥沙粒径的区域。
层移质:河床表层以下的泥沙,在水流拖曳力的作用下,将成层移动或滚动,运动速度由上而下逐次递减。
推移质实质上是指在河底附近,以滚动、滑动、跳跃或层移形式前进,其速度远小于水流速度的泥沙。
悬移质则是悬浮在水中运动,速度与水流速度基本相同的泥沙。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5、希尔兹曲线特点: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近壁层流层不起隐蔽作用,随着粒径加大,泥沙重量增大,加强颗粒稳定性,拖曳力也相应加大。
6、止动流速:泥沙颗粒由运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的临界垂线平均流速。止动流速必小于起动流速,也小于扬动流速。
扬动流速:床面泥沙由静止直接转入悬移状态的临界垂线平均流速。扬动流速远大于起动流速。
7、沙波:是推移质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构成河床地形的基本元素,它对河道水流结构、河道阻力、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均有重要影响。
(沙波运动:当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河床表面便会形成波状)
8、沙波从平面形态分的四种类型:
①带状(顺直)沙波②继续蛇曲(弯曲)状沙波③新月形沙波④舌状沙波。
9、沙波表面附近的水流流速是沿程变化的,波峰处流速最大,波谷处流速最大,波谷处流速最小。
☆10、沙波运动的两个重要现象:
一是沙波对床沙的分选作用,二是较粗泥沙运动的间歇性。
泥沙沿迎水面越过沙波峰顶后,在重力作用下,其中较粗的泥沙落到谷底,越细的泥沙越向上,形成上细下粗的分层淤积,这就是沙波运动对泥沙的分选作用。
进入沙波背水面漩涡区淤积的泥沙随即被下移的沙波所覆盖,直到它再次出露,处于下一个沙波的迎水面上时才继续运动,颗粒越粗,覆盖的时间也越长,这就是沙波表面较粗泥沙运动的间歇性。
11、床面阻力包括沙粒阻力和沙波阻力。其中,沙粒阻力系床面沙粒的摩阻而引起,也称表面阻力。沙波阻力属形状阻力,沙粒阻力和沙波阻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动床阻力。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14、推移质输沙率的研究途径大致分为五类:
①以流速为主要参变数②以拖曳力为主要参变数③根据能量平衡观点④从统计法则考虑⑤沙波运行规律
15、建立以垂线平均流速为主要参变数的公式的基本思路是:
认为影响推移质输沙强度的主要水力因素是流速,流速愈大,则推移质输沙率愈大。
16、以拖曳力为主要参数的公式,其基本认识是拖曳力与起动拖曳力的差值愈大,推移质数量率也愈大。
17、推导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公式,从两个概念出发:
泥沙的沉积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床面上沉落的泥沙的质量;
泥沙的冲刷率:单位时间上从单位面积的床面上冲起的泥沙量。
第三章 悬移质运动
1、泥沙按照其运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推移质和悬移质;而按照其相对与床沙组成的粗细及来源的不同,运动泥沙又可分为床沙质和冲泻质。
2、床沙质:悬移质中较粗的一部分以及绝大部分推移质来自相邻的上游段及本河段的河床,是从床沙中被带起进入运动的泥沙;床沙质与河床的冲淤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又称“造床质”。来源:推移质中的绝大部分,悬移质中的极少部分。
3、冲泻质:悬移质中较细的一大部分以及推移质中的极小部分是床沙中很少或几乎不存在的,它们起源于上游的流域冲蚀,是被水流长途携带输送到本河段的。
冲泻质泥沙与床沙几乎不发生交换,同河床演变关系不密切,因而也有把冲泻质称为“非造床质”的。来源:悬移质中的绝大部分,推移质中的极少部分。
4、“床沙质与冲泻质”以及“推移质与悬移质”是对运动中两套不同的命名,不可将它们混淆。床沙质与冲泻质中,都可以同时包含有推移质与悬移质;反之,在推移质与悬移质中也可以同时包含有床沙质与冲泻质。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10、扩散理论的适用条件(劳斯公式适用条件):泥沙颗粒较细、含沙浓度不大时,扩散理论所得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通常的冲积平原河流正是属于这种挟沙情况,因而扩散理论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悬移质输沙率是指一定的水流与河床组成条件下,水流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挟带并通过河段下泄的悬移质中床沙质泥沙的数量。
11、常把悬移质单宽输沙率用平均含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16、总输沙率:在一定水流与河床组成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河段下泄的沙量;
习惯上将总输沙率称为水流输沙能力或水流挟沙能力,有时也成为水流挟沙力。
推移质输沙率与悬移质中床沙质输沙率之和叫做床沙质总输沙率;把推移质输沙率与全部悬移质包括冲泻质在内的输沙率之和叫做全沙总输沙率。
第四章 异重流
1、异重流:指两种或以上密度相差不大、可以相混的流体,在条件适宜时因密度差异而产生相对运动。
2、就异重流的位置而言,分三类:一种是较重的流体在较轻的流体下面运动,称为下异重流(浑水异重流和盐水异重流);另一种是较轻的流体在较重的流体上面运动,称为上异重流(温差异重流);再一种是在较重与较轻的流体间存在第三种流体的运动,称为中异重流(天空中云层的运动)
3、产生浑水异重流的根本原因?清浑水密度的差异。
☆4、异重流的特性
①与一般水流相比,浑水异重流的一个最主要的特性是重力作用显著减小。由此可见,异重流浑水与清水的密度差一般都非常小,就惯性作用而言,密度可以看成没有改变;但另一方面,较重的浑水在清水下面运动时,下面的浑水被清水所包围并受到清水浮力的作用,密度差既然很小,浮力作用就显得特别大,以致浑水受到的有效重力将显著降低。
②由于重力作用显著减弱,惯性力的作用便相对显得十分突出。这种显著减小的重力作用与相对突出的惯性力作用,使异重流能够轻易地爬高并超越障碍物,这在一般水流中是很少见到的。
③由于重力作用的减弱,使得阻力作用相对地也显得十分突出。正式由于这个原因,异重流要维持长距离的运动,必须要较大的能坡,或者清浑水交界面在沿水流方向必须有足够的坡度。
②③是运动特性。
5、异重流的运动特点
①显著减小的重力作用于相对突出的惯性力作用,是一种流能够轻易的爬高并超越障碍物,这在一般水流中是很少见的。
②由于阻力作用的相对突出,异重流要维持长距离的运动,必须要有较大的能坡,或者清浑水交界面在沿水流方向必须有足够的坡度。
☆6、盲肠河段如何发生淤积?形成河渠异重流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水体有密度差。盲肠河段内的水体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经过沉淀,含沙很少,其密度接近清水。此时,若与之相连的河水具有一定的含沙量,则由于两部分水体在密度上的差异,在交界面上将形成压力差。口门处含沙量越大,水越深,越接近底部,压力差就越大,外部含沙量高的河水就可能沿底部潜入盲肠河段内,形成异重流。由于异重流流速较小,挟沙能力下降,泥沙便逐渐淤积,较粗的泥沙首先沉淀。较细的泥沙浆沿程淤积在盲肠河段内部。通过淤积而逐渐变清的潜流到达闸门后,转而上升,由水量平衡的要求,上升水流到水面成为面流,以相反方向流向口门。如此循环往复不已的输沙造成了盲肠河段的严重淤积。
☆7、可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或减少挖入式河港与盲肠式引航道的淤积?
①在布置水利枢纽时,应尽量把船闸避开凸岸,避开洪水时大范围的回流区及缓流区,尽量放在具有稳定深槽的一侧。
②为减少淤积,港池口门出口方向一般指向下游,并减小口门轴线与主流交角的大小,减少回流淤积。
③应尽量缩小口门宽度。必要时,采用窄口门,口门以内再采用适当扩大宽度的平面布置方式。
④避免不必要地加大口门水深。
☆8、采取哪些工程措施可以防止或减少异重流与回流的淤积?
①长期有意识地维持这样的小股外泄水流将显著减少异重流的淤积
②设轻型聚氯乙烯帷帘,平时帘顶置于水面,过船时将防淤帘降低。
③设水力门帘的设想:在盲肠河段的口门,底部敷设水管,从水管顶部一系列开口处喷出高压水柱以阻挡异重流并削弱回流,从而减少淤积。
④合理安排疏浚时间和次序,疏浚时间一般选在退水期,次序:先口门内后口门。
第五章 河床演变
1.河床变形从演变表现形式上可分为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
(1)纵向变形是指河道沿流程所发生的变形,即河床纵剖面的冲淤变化
(2)横向变形也称平面变形,即河床沿着与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发生变形
2.河床变形从河道演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单向变形和复归性变形
(1)单向变形是指河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是单一地朝某一方向发展的演变现象。在这个期间内,河道只为冲刷发展,或只为淤积发展。严格的单向变形是不存在的。
(2)复归性变形是指河道周期性往复发展的演变现象。
3.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输沙的不平衡。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水流输沙能力时,本河段将发生淤积,河床升高。反之,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输沙能力时,本河段将产生冲刷。纵向输沙不平衡将引起河床纵向变形,横向输沙不平衡将引起河床横向变形,局部输沙不平衡将引起河床局部变形。
平衡状态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所谓输沙平衡只是对较长时间内的平均情况而言,或者只是对较长河段内的平均情况而言,因而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4.制和影响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
(1)河段的来水量及其变化过程
(2)河段的来沙量,来沙组成及其变化过程
(3)河段的河谷比降
(4)河段的河床形态及地质情况(人们可以调控的。)
从航道政治的整治的角度来说,通常情况下这三个因素人们是难以调整控制的。第四个因素决定着河床条件。航道整治就是通过修建丁坝、顺坝等整治建筑物来改变这类不良河床形态,以调整水流,从而增加航道水深。
5.平原河流中根据其形态和演变特性可分为:弯曲河道,分汊河道,顺直(微弯)河道,游荡河道,四种主要类型
6.弯道的水流特征:表层水流流向凹岸,而底层水流则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一封闭的环状水流,这种环状水流与纵向水流结合形成螺旋流。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8.弯道环流:横比降通常在弯道顶点附近达最大值,向上下游两方向逐渐减小。
☆9.弯道水流动力轴线
水流动力轴线为河段中沿流程各断面最大垂线平均流速所在位置的连线,亦称主流线。它反映了水流最大动量所在位置,对河床演变有重大影响。
主要特点:
① 它在弯道进口段或者在弯道上游的过渡段,常偏靠凸岸,进入弯道以后,即逐渐向凹岸转移,至弯顶稍上部位才偏靠凹岸,主流开始逼近凹岸的位置叫做“顶冲点”。
② 主流线“低水傍岸”,“高水居中”;顶冲点“低水上提”,“高水下挫”
10.弯道横向流速分布:弯道表层水流的横向流速指向凹岸,底层水流的指向凸岸。
☆11.弯曲河段的演变规律
① 凹岸崩退和凸岸淤长:凹冲凸淤是弯道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通过对天然河湾的分析,发现这一基本规律还有如下特点:一是凹岸冲刷和凸岸淤积的数量基本相等,且冲淤过程基本相应;二是冲淤变化引起横向摆动的过程中,弯道断面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② 河湾发展和河线蠕动:凹岸崩退和凸岸淤长使得河湾在平面上产生横向位移,但这个位移在整个弯道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在弯道下半部,水流动力轴线经常靠近和顶充凹岸,环流强度较大,崩岸最严重。致使河湾曲率半径变小,中心角增大,河身加长。
③ 裁弯取直和河湾消长:弯道的发展,使河湾愈来愈弯,在一定条件下讲形成很长的河环。此时,河湾的起点和终点相距很近,形成狭颈。当洪水漫滩时,由于狭颈距离短,比降大,容易冲成串沟,并逐渐发展,扩大成新河,而老河逐渐淤死,形成生轭湖,从而形成自然裁弯。
④撇弯切滩:当河湾因土质不均匀,发展受到限制时,会形成曲率较大的锐弯,在适宜条件下,主流线有凹岸改趋凸岸,凹岸产生回流,泥沙在凹岸落淤,这种现象称为撇弯。切滩是指在弯曲河段,水流由边滩漫过,冲刷滩上薄弱部位,使滩体一部分与边滩脱离成新滩的现象。撇弯的同时必然发生切滩,而切滩时未必发生撇弯。
12.裁弯后的河床演变过程主要有:
新河发展
老河淤废
上游河段的变化:裁弯后引起上游水位降落,比降加大,从而使河段有所冲深
下游河段的变化:裁弯后将引起下游河段的水流动力轴线发生变化
13.河相关系
冲击平原河流在挟沙水流与河床长期相互作用下,经过河流的自动调整作用,可能形成与所在河段具体条件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形态。在这种均衡形态的有关要素之间,以及它们和表达来水来沙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的特征物理量之间,常存在某种函数关系。这种关系称为河流的河相关系或均衡关系。
14.造床流量
造床流量是指其造床作用与多年流量过程的综合造床作用相当,对塑造河床形态起着控制作用的某一个流量。
☆ 确定造床流量的方法:
① 平滩流量法(平滩水位法)
其中平河漫滩水位的流量为第一造床流量,平边滩水位的流量为第二造床流量。
② 计算法:
a. 将某断面历年观测到的全部流量分成若干级,求出每级流量的平均值Q
b. 确定各级流量出现的频率P
c. 绘制该河段的流量~比降关系曲线,求出各级流量相应的比降J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相应于最大峰值的流量约相当于多年平均最大洪水流量,其保证率为1%~6%,水位约与河漫滩高程齐平,通常称此流量为第一造床流量。相应于次大峰值的流量略大于多年平均流量,其保证率为24%~25%,水位约与边滩高程相当,一般称此流量为第二造床流量。
第六章 潮汐河口的水流泥沙特点及河床演变
1、潮汐河口的分段
(1)、潮汐河口区是河流注入到海洋的过渡区域。
(2)、河口口门通常是指河口段多年平均中潮位纵坡降线与平均海平面交点所在位置。
(3)、潮流界是指当潮波推进到达某一地点时,涨潮流速和径流下泄流速相抵消,潮水便停止倒灌,此处称为潮流界;潮区界是指潮流界以上潮波仍继续上溯,但由于受河水阻滞,潮流波波高急剧减小,直至潮差等于零,此处称为潮区界。潮区界以上,河水运动不受潮汐影响。潮流界和潮区界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
(4)、自口门到潮区界之间的河段称为感潮河段。
2、潮汐河口的分类
(1)、按河口的形态特征分类:三角港河口、三角洲河口;
(2)、按河口区的动力和来沙特征分类:强潮海相河口、强潮陆相河口、湖源海相河口、陆海双相河口;
(3)、按潮汐强弱分类:习惯上常称潮差大于4m的为强潮河口,2~4m的为中潮河口,小于2m为弱潮河口
3、潮波变形主要表现在:潮差的变化、涨落潮历时不对称、潮流速和潮位过程曲线出现相位差。
4、盐淡水混合类型:高度成层型(盐水楔型)、弱混合型、强混合型
☆5、盐淡水混合对河口区水流和泥沙运动的影响
在涨潮流期间,密度梯度与水面坡度方向一致,又加大涨潮流速的作用,且因底部密度梯度大,故又加大了底流速,最大流速出现在水面下某一深度处。落潮流期间,密度梯度与水面坡度方向相反,有减小落潮流速的作用,因底部密度梯度大,对底流起阻碍作用,水流主要从表层排走,故表层流速大。转流期间,水面坡降很小,密度梯度起控制作用,形成了表层与底层流向相反的交错流。
滞留点:一个潮周期内计算总水量,底部水流从净的上溯流转变为净的下泄流,沿程必有一个净泄量为零的地点,即滞留点。滞留点随径流与潮流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6、滞留点位置的求得方法(书P147/图6-14 图6-15 重要)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滞留点的位置可以用计算”优势流”的方法求得。在河口区沿河道设若干测站,将每个测站的垂线水深分为若干等分,每个等分以一个测点代替。在各测点都进行全潮流速测量,绘出各测点的流速过程线,分别求出涨、落潮流流速曲线与时间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Af和Ae,如下图所示(图6-14 图6-15),再按下式计算参量φ:Af和Ae分别代表涨、落潮流期间水质点的净流程。若φ>50%,则下泄流占优势;φ<50%,则上溯流占优势;当φ=50%,净流程为零。
算出各测站点各测点的φ值,将各测站点同一相对水深各测点的φ值绘制成φ对距离的关系曲线,即为优势流曲线。底层优势流曲线与50%坐标水平线的交点,即为滞留点的位置。
7、按来源区分,河口区泥沙有陆沙、河沙和海沙。
絮散:从外海进入河口区的泥沙一般已经发生絮凝。但当这些絮凝体经水流的紊动扩散作用而到达淡水区后,可能发生“絮散”现象,即由絮凝体分散成为较细颗粒的泥沙。
团聚:细颗粒泥沙经过海洋生物的脏腑时,颗粒表面便吸附了脏腑分泌的粘液。于是细颗粒泥沙便相互粘结在一起,形成较大团粒,这就是团聚作用。
8、泥沙运动的滞后现象与沉降时差和冲刷时差有关
(1)、由于泥沙从水体中沉降落到河底需要一个过程,泥沙并不就在这个断面上沉降下来,而是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落到河底,这段时差即沉降时差。
(2)、当水流再次上升到止动流速时,泥沙仍停留床面不动,直到流速继续上升到超过启动流速时,泥沙才会进入运动状态,这段时差即冲刷时差。 (选择)
9. 影响河口区河床演变的因素有来水、来沙和边界条件等三方面,通常水流作用居主导地位,但河口区的边界条件,如外形等,也有很大影响。
第七章 河床变形计算
1、河床变形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
一方面是通过床沙质来量和水流挟沙能力的对比关系使河床发生纵向的冲淤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该河段河岸抗冲击力和水流冲刷力之间的对比关系使河流产生横向变形。
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