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变法成功了吗(北宋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北宋王安石变法成功了吗(北宋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王安石在勉力解决冗官问题之后,接下来的民生问题就迫在眉睫,王安石撰写了青苗法,青苗法规定每年2月和5月份,这是农民种植空洞阶段,因此,官府主动给农民进行贷款和贷粮,青苗法的施行让农民们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也同时避免的市面上官商勾结的高利贷制度导致农民家破人亡的事故。只要一上朝,就一大批官员跪倒在地要求罢免王安石的职位,停止变法;好在宋神宗是一个意志坚定的皇帝,主动将变法的负面影响都揽到自己的身上,而王安石的变法也在皇帝的支持下,算是勉强达成了第一个目标,虽说不可能一次性完全解决,但是至少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朝廷上的冗官也少了一大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国家军备制度,王安石认为“国之重器,养兵之政更类病症,对外作战未尝大胜,对内防守绰绰有余。”宋朝在军事上的败多胜少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而为了防护北边和西北部,宋朝赡养了大量的军队,这就是宋朝的“养兵”制度,因为其庞大的军事体系,直接导致了国内经济收
北宋时期有两次著名的变法,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其中规模最大、产生影响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变法,就是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也叫作“熙宁变法”。王安石本人是一个不拘小节、雄心壮志的名臣,或许从生下来就注定这个人与众不同。
王安石童年就是有名的神童,在故乡当地都是鼎鼎有名的才子。而恰恰过于成功的人生带给他的是自大、骄傲、一意孤行和心胸狭窄的性格弊端,这也对未来他的发展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王安石变法着重解决三冗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王安石变法究竟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整改和变革?王安石掌握权力之后,变革的第一项就是解决三冗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冗官和冗政是北宋时期朝野最大的积弊。从宋太祖开始一直到宋神宗,宋朝内部冗官和冗政一直是潜在的内部危机,行政权力、财政权力、军事权力,均存在冗官和冗政的现象,这对宋朝中央集权是极为不利的。
并且过多的官员,其实并没有对三权(行政、财政、军事)建设贡献多少的力量,反而还拖垮了三权集权发展;北宋三冗危机其实历代帝王都想去解决,但是一旦动了这一块,那么后果就会遭到旧臣们的反扑,小一点可能会让国家政治动荡一下,大一点可能就会使得宋国内部全面恶化。
整改军备制度是关键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国家军备制度,王安石认为“国之重器,养兵之政更类病症,对外作战未尝大胜,对内防守绰绰有余。”宋朝在军事上的败多胜少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而为了防护北边和西北部,宋朝赡养了大量的军队,这就是宋朝的“养兵”制度,因为其庞大的军事体系,直接导致了国内经济收入近3成流入了部队之中。
而宋代对武将的压制是极为厉害的,这导致了一支军队武将的指挥权,被监督的太监和文臣给分掉了,而国家给部队的拨款下来后,这庞大的军费开销仅上层军队领导就分掉了近一半,这也是宋朝子民往往厌恶当兵的一个主要原因。
宋神宗坚定支持王安石裁减冗官王安石变法主要就是裁减冗官,在朝内官员和军中多余的官员,统统根据需求的多寡而进行裁撤,然而,光第一步王安石就遭到了许多皇族和旧臣的恶意中伤,就连宋神宗都感觉到朝廷中气氛弥漫着硝烟味道。
只要一上朝,就一大批官员跪倒在地要求罢免王安石的职位,停止变法;好在宋神宗是一个意志坚定的皇帝,主动将变法的负面影响都揽到自己的身上,而王安石的变法也在皇帝的支持下,算是勉强达成了第一个目标,虽说不可能一次性完全解决,但是至少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朝廷上的冗官也少了一大半。
青苗法的弊端——贷款变成高利贷王安石在勉力解决冗官问题之后,接下来的民生问题就迫在眉睫,王安石撰写了青苗法,青苗法规定每年2月和5月份,这是农民种植空洞阶段,因此,官府主动给农民进行贷款和贷粮,青苗法的施行让农民们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也同时避免的市面上官商勾结的高利贷制度导致农民家破人亡的事故。
不过青苗法依旧存在一些弊端,例如:中央政府下达的低利息指令,到了地方政府就变味了,地方政府往往会提高1倍或者几倍的利息来压榨农民,虽说比高利贷利息少很多,但是对农民而言依旧是极大的负担。
甚至不少农民还联名上告御史台,希望皇帝能够废除青苗法,因为青苗法的利息太高了;贷款被官员利息提升,还款的日期有时间还必须是当年偿还,这就让农民压力山大,不过青苗法的施行,却让宋朝政府提高了不少收入,国库也比往年多了不少。
而这原本属于下面官员和外戚掌握的资源,一下子被王安石给剥夺了,一些外戚和皇族也坐不住了,如果说解决冗官是得罪一些大臣,那么施行青苗法无疑是得罪了一些皇族和外戚,首先就是一些外戚发难,他们认为王安石的青苗法虽然增加收入,但是却是变相的剥削百姓的财产,假如遇到天灾人祸,那么百姓可能一年两年无法获得收成,如何偿还债务和利息。
王安石变法得罪司马光,演变成党派之争(派别之争)而一些为人正直的官员也觉得这些贵族们说的挺多,于是也开始抨击王安石,王安石当时觉得皇亲国戚我动不了,你们这些小官员我还会惧怕吗?于是朝廷清算运动就开始了,不少正直但是还没看清形势的官员就是被清算了,而王安石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其中三朝老臣司马光就非常不爽了,其实历史中的司马光,并不是一开始就和王安石作对,最开始司马光一直在钻研王安石的变法内容究竟可不可行,因此一直没有表达反对,也没表达肯定的态度。但是王安石的清算运动,算是触及了司马光的那一根正直的神经,司马光也开始抨击王安石,而变法也成为了党派之争。
虽然说,朝中每天都伴随着争吵和谩骂,但变法还是在神宗的授意下继续进行下去;青苗法之后就是免役法,这个法规意思就是改变原来的劳役制度,按照地方每家每户轮流进行劳役活动变成雇佣活动,就意味着免费的劳动力没了,官府要干啥项目雇人就得花钱,而如果一些农户劳动力抽不开身,可以缴纳一定的免役费用,就不用去当劳役了。
免役法一定程度是让农民和地主阶级都受益的法规,既能让农民们服劳役的时候赚钱,又能够让一些手无缚鸡之力商人地主,可以用钱来不用服劳役。
王安石变法真正问题出现在军队改革和取士制度后来王安石陆续的颁布了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强国改革,这些变法都带给了神宗年间宋朝极大的民生便利,也让国家收入和国民经济变得活跃了起来,而以司马光为首的一些反对党,也有不少人觉得王安石的法度不少还是挺正确的。
然而,真正出问题的就在改革军队和科举取士的制度之上,虽说青苗法、水利法等制度让反对党和皇亲国戚还能够勉强接受,毕竟皇帝是坚定支持派;但是王安石的失败就是变法太过激进,内政法度还没有完全消化,就把目光看向了军队和官员选拔,这两块是极为重要的制度,是不能够随意就进行变动的。
特别是王安石遇到的对手司马光,是一个坚定的守旧主义者,司马光认为朝廷变法需要缓步的进行,制度出问题了补漏上去就行了,但是王安石却认为制度总是出问题就应该全部换成新的,在王安石动军队和科举制度之后,朝中反对旧臣出现了疯狂的反扑,几乎每天都是几十个大臣合力劝谏神宗,就连后宫皇后和太后都对王安石颇有不满。
王安石与司马光、韩琦的相惜相杀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其实都是惺惺相惜的,司马光是一个干实事的臣子,而王安石平生最崇拜的就是那些干实事、说真话的大臣,反而十分讨厌那些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大臣;但是司马光的强力劝谏,让王安石开始动起了杀心;王安石变法到这个时候已经决定将改革彻底进行完,他认为既然开始就没必要还一步步来,在自己有生之年希望看到一个强盛、团结的大宋王朝。
而王安石这时候已经有一些丧失理智,他疯狂的细数司马光从政以来的弊端和不足,甚至连当时的权臣韩琦,王安石都一起攻击,韩琦是北宋最初变法的人,虽然他和范仲淹的变法失败了,但当时仁宗给他点破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变法太过激进,等于断了许多官员的后路,这样会遭到这些官员的殊死反扑。
韩琦是明白这一点的,他也多次和王安石提到这一点,但是王安石当时就觉得韩琦也是一个守旧党,没有烈臣的血性,于是王安石在对韩琦和司马光的攻击中,不仅揭别人短,还恶意中伤,最终司马光被外调,韩琦也不再说什么。
太后掌权,王安石被罢官后来神宗突然去世,宋哲宗即位,哲宗皇帝虽然也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但这时候的大宋江山由太后控制,宋哲宗还被架空的死死的;然而太后却是变法的坚定反对者,太后直接就停止了所有施行的变法内容,更是罢免了王安石的官。
司马光重新掌握权力,司马光上台后,因为前期被王安石疯狂的压制,这导致了司马光内心产生了报复心理,司马光也疯狂的提拔官员,成立强力的朝廷政党——元祐党。后来当宋哲宗掌权之后,想要再启用改革党,但整个改革党已经被元祐党压制的没有多少人才了,王安石也在哲宗登基时就去世了,王安石变法算是彻底失败。
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国家,为了江山社稷。但王安石犯了当时韩琦同样的错误,就是变法太过激烈,韩琦用自己的经历,告诉王安石变法不可太过猛药对症,还需要循序渐进,但是王安石的一意孤行也断绝了新法的持续。
王安石一死,新党其实已经没有了领军人物,后继者后来一直处在和元祐党竞争,新法反而变味了,更是到后期,新法成为官员们互相中伤攻击的工具,而北宋也由于这次半途而废的变法,从此走向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