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由来的(龙抬头的由来及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由来的(龙抬头的由来及习俗)2、剃龙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过了正月,大人小孩儿多在二月初二这天剃头理发以为剃龙头,为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寓意辞旧迎新,希望自己鸿运当头,新的一年,健健康康,顺顺利利。1、祭龙神。传说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年庄稼的丰收,特别是在春天,古语云:“春雨贵如油”,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都要在龙神庙面前举办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龙神。1、伏羲春耕说。三皇五帝中的地皇伏羲氏,每年二月初二,这天“重农桑、务耕田”,“皇娘(女娲)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尧、舜、禹分别纷纷效法,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被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每年于二月初二这天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来耕种土地。2、女皇废唐立周说。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后,惹得玉皇大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别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青龙节,龙头节。
在我国古代,尤其是秦汉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感应的日子,因而,古人多在这样的日子里进行祈福、祭祀或者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久而久之,许多“重日”变成了固定意义的节日。
农历二月二由于正处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时节,“惊蛰一声雷,万物复苏生。”经过一冬蛰伏,百虫开始复苏,万物生灵“抬头”奔向光明,由于中国民间素有龙崇拜,因而被称为“龙抬头”。
一、节日起源
1、伏羲春耕说。三皇五帝中的地皇伏羲氏,每年二月初二,这天“重农桑、务耕田”,“皇娘(女娲)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尧、舜、禹分别纷纷效法,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被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每年于二月初二这天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来耕种土地。
2、女皇废唐立周说。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后,惹得玉皇大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顿时天下大旱,饿殍遍野。龙王听见民间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大怒,将龙王压在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谢龙王降雨恩情,每日向上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在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二、民风习俗
1、祭龙神。传说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年庄稼的丰收,特别是在春天,古语云:“春雨贵如油”,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都要在龙神庙面前举办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龙神。
2、剃龙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过了正月,大人小孩儿多在二月初二这天剃头理发以为剃龙头,为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寓意辞旧迎新,希望自己鸿运当头,新的一年,健健康康,顺顺利利。
3、吃龙食
二月二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面条叫“扶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有些地方还吃猪头肉的习俗。
4、放龙灯。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晚上放到河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如今,关于“龙抬头”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已经逐渐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