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几十年学佛体会(佛教心理学看楼宇烈先生怎么说)
楼宇烈几十年学佛体会(佛教心理学看楼宇烈先生怎么说)但是,现今对佛教心理学进行的学术性研究及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佛教,都还比较年轻,尤其是在中国学术界和佛教界,更是刚刚起步。大约十年前,普陀山的惟海法师撰写了一本《佛家五蕴心理学——佛家自我觉醒自我超越的学问》,专门探讨佛教五蕴理论在分析和治疗心理问题方面的意义和启发。同时,佛教界也出现了一些重视以佛法医治心理疾病、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学问僧,一些佛学院还将“佛教心理学”列为一门重要课程。一些心理学学者也开始关注佛教心理学的研究、运用。应该说,充分发挥佛教治心方面的丰富理论资源和实践方法,是佛教为这个时代作贡献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着治“贪嗔痴”三毒心,自佛陀以来,历代菩萨和高僧大德们,就此三毒心对人生命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息灭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从理论到实践,建构了多种多角度的理论体系。陈兵教授20世纪以来,佛教治心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受到了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的关注,
楼宇烈先生
陈兵教授的大作——《佛教心理学》修订再版了,这是中国佛教现代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值得庆贺。
在中国,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体结构的传统文化中,佛(释)教一直被定位为以 “治心”为特点的一种文化,有所谓“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传统说法。这里的“心”,主要是指佛教说的“贪、嗔、痴(无明)”三毒心。
佛教的教义、理论,修行的实践、宗旨,常被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此三学的构建就是针对这三毒心,即所谓“以戒治贪”“以定治嗔”“以慧治痴”。所以,佛教中常说:学佛者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围绕着治“贪嗔痴”三毒心,自佛陀以来,历代菩萨和高僧大德们,就此三毒心对人生命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息灭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从理论到实践,建构了多种多角度的理论体系。
陈兵教授
20世纪以来,佛教治心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受到了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的关注, 他们从佛教典籍和禅修实践中寻找有助于解决心理问题的钥匙和医治心理疾病的方法。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也已出现了一批研究佛教心理学的大家,有了专门以佛教心理论为指导来进行心理治疗、咨询的机构。
同时,佛教界也出现了一些重视以佛法医治心理疾病、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学问僧,一些佛学院还将“佛教心理学”列为一门重要课程。一些心理学学者也开始关注佛教心理学的研究、运用。应该说,充分发挥佛教治心方面的丰富理论资源和实践方法,是佛教为这个时代作贡献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现今对佛教心理学进行的学术性研究及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佛教,都还比较年轻,尤其是在中国学术界和佛教界,更是刚刚起步。大约十年前,普陀山的惟海法师撰写了一本《佛家五蕴心理学——佛家自我觉醒自我超越的学问》,专门探讨佛教五蕴理论在分析和治疗心理问题方面的意义和启发。
当时,我还不认识惟海法师,他通过我的一位学生把书稿交给我,并希望我可以为此书写序。当我翻阅了书稿后,觉得这为当代佛教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值得鼓励,所以就草草写了一篇序,以资鼓励,作为推荐。
现在,放在我面前的陈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学》,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第一部最全面、系统研究佛教心理学的专著。作者在“前言”中说,他希望本书能“作为一本佛教心理学的教材和普及读物,主要为佛教徒提供修行的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参照体系,为广大爱好佛学和心理学的读者提供了解佛教心理学和佛法的方便。”我想作者的这个愿望是达到了,我愿意郑重向读者们推荐,并代表读者感谢陈兵教授十多年来为佛教学术和实践研究作出的贡献。翻过我这篇浅陋的序言,去认真读这本内容丰富、史料详实的《佛教心理学》 吧!
shanshida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