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拾棉花散文(散文蔺平良)
邱燕拾棉花散文(散文蔺平良)那个年代,把采摘的豌豆荚洗净,在锅里一蒸,连外皮、果实一起吃掉,那是因饥饿感无奈的壮举!忽然,眼前一亮,一大片绿茵茵的豌豆进入我的视野。看看四处无人,一溜烟钻进了豌豆地。我蹲在地里,先填饱自己的肚子,偶尔猫着腰,看看周围的动向,担心被生产队里看护庄稼的人发现,那受牵连的是大人,写检查,挨批斗,还要背一个贼人的骂名。还好,趁着没人,在采摘的豌豆荚上面覆盖一些野菜,然后满载而归。豌豆,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果实圆状,犹如鸟儿的眼睛一样圆润。它属人们生活中的五谷杂粮,但它是我童年生活的记忆,它给了我生命,它给了我欢乐!它是我一生中情有独钟的好食材。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麦子扬花结束的时节,正是豌豆开花结果的时刻,也是农村人生活青黄不接的时候。土地贫瘠,缺水少肥,粮食产量极低,口粮很难维持到麦收时候,只有靠用野菜来充饥。 大人们去生产队里干活,七八岁的小孩子,跟着十几岁的大孩子经常活跃于田间地头
作者:(陕西)蔺平良
清早间,我在巷道转悠,一位邻居走到我跟前,自圆其说农贸市场里如何热闹非凡,触动了我这个很少涉足买卖市场人的心。欣然应诺,跟随一帮人进入到人海如潮的市场之中。
果不虚传,偌大个市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一派繁忙的感人景象。人们各自问鼎市场,寻觅爱好,邻居间相遇一隅,招手问安,没入人流之中。而人最多的地方当是蔬菜摊位,喇叭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手持菜的顾客等候在老板的称前,老板一边报账收款,一边上称递菜,忙的不亦乐乎。这些对我而言,不过是过眼烟云。
我逍遥地徜徉在市场里,任凭不绝于耳的叫买声呼唤,东瞅瞅,西看看,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忽然,一辆并不叫买的三轮车进入了我的视野:敞开的车厢上堆放着嫩绿色的豌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致,我走了过去。
豌豆,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果实圆状,犹如鸟儿的眼睛一样圆润。它属人们生活中的五谷杂粮,但它是我童年生活的记忆,它给了我生命,它给了我欢乐!它是我一生中情有独钟的好食材。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麦子扬花结束的时节,正是豌豆开花结果的时刻,也是农村人生活青黄不接的时候。土地贫瘠,缺水少肥,粮食产量极低,口粮很难维持到麦收时候,只有靠用野菜来充饥。
大人们去生产队里干活,七八岁的小孩子,跟着十几岁的大孩子经常活跃于田间地头剜野菜。不必说离家路程的远近,也不必说剜野菜过程的艰辛,只说到处看到的是:除了麦田外,一片光秃秃的黄土地景象。无论是原来的荒草滩,还是麦田边,凡是毒不死人的野生植物,都被一扫而空了。饥饿感催使我想办法弄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我只有瞪大眼睛不断寻找。
忽然,眼前一亮,一大片绿茵茵的豌豆进入我的视野。看看四处无人,一溜烟钻进了豌豆地。我蹲在地里,先填饱自己的肚子,偶尔猫着腰,看看周围的动向,担心被生产队里看护庄稼的人发现,那受牵连的是大人,写检查,挨批斗,还要背一个贼人的骂名。还好,趁着没人,在采摘的豌豆荚上面覆盖一些野菜,然后满载而归。
那个年代,把采摘的豌豆荚洗净,在锅里一蒸,连外皮、果实一起吃掉,那是因饥饿感无奈的壮举!
现在,我看着车上绿油油,像人的胀肚子般的豌豆,心生感念:豌豆啊豌豆,你的身影永远留在五零后人的心坎里,作为挥之不去的感人形象而永存!
我时常买一些豌豆制品当零食吃,鲜豌豆当配菜而用,总觉得我与豌豆的今世之缘难以割舍,总觉得豌豆吃起来爽口。且不说现代人把吃五谷杂粮当养生之道,更不细说科学对豌豆的解释:营养丰富,通利大肠,保护视力,减肥瘦身之说,只是情感在人与物之间共享而已。
每当我们一家尝鲜豌豆时,我情不自禁得会絮叨,粒粒皆辛苦的感慨,以期昭示他们,勤俭节约,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蔺平良,渭南市作协会员、华阴作协会员、罗敷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青年时期热爱文学创作,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近百篇影评、散文、通讯文章。近年来苦心钻研写作,在《环球老龄》、《陕西农村报》、《渭南日报》、《济宁日报》、《华山风》、《河北农民报》、《华商报》等媒体上发表多篇散文和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