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陪你一路走到尽头(我愿为你多走一步)
我愿陪你一路走到尽头(我愿为你多走一步)“从加入武汉消防这个大家庭的那一天起,我就倍感荣耀。”海华边走边笑着说。24岁时,他离开了大冶,背井离乡来了武汉。位于关山大道的常青藤路有轨电车车站跟着海华去“汽发”在中队干了4年通讯员的海华是湖北大冶人。
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关山中队
关山麓畔,常青藤旁。
驻扎着一支平凡的消防中队——湖北省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关山中队。
人行道边,一旁的合欢花开着正旺。从远处眺望过去,五层楼的钢筋混泥土之上耸立着“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十六个大字。
位于关山大道的常青藤路有轨电车车站
跟着海华去“汽发”
在中队干了4年通讯员的海华是湖北大冶人。
24岁时,他离开了大冶,背井离乡来了武汉。
“从加入武汉消防这个大家庭的那一天起,我就倍感荣耀。”海华边走边笑着说。
一大早,海华吃完早饭就带着我们一起去辖区内重点居民住宅小区“查业务”,从中队出来途经西班牙风情街,一行人来到关山大道旁,路上一边是红砖堆砌的老围墙,一边是新修的有轨电车,电车应着车鸣声而来。
才9点,马路上开启了碳烤五花肉的模式,阳光将车身细长的影子印在了泥红色的围墙上,红底黑影的围墙此时显得格外打眼。
沿着关山大道比直向前走约2公里,眼前是一个十字路口,海华示意停下来。
他打开了随身携带的文件夹,拿出了工作日志,朝着一支室外消火栓蹲了下来。
通讯员海华在路边“查业务”
“我平常的主要工作就是记录辖区内的可用水源,一旦发生火情我要第一时间将供水员带到水源地取水,水源就相当于我们的‘子弹’。”
拍照、检查、测压、登记,一套记录流程下来,海华的背上已经隐约印出了汗渍。
离开十字路口后,我们向前走了大概1公里之后左转,海华带着我们穿过一条巷子。
“这里就是汽发社区”,他指着前面的老式居民楼说道。
汽发社区
浮现眼前的是一栋6层高的混泥土建筑,木质的对开推窗挂在咖啡色的墙内,从阳台里面偶尔会伸出几条硕大晾衣杆,以及从楼顶向下衍生布满红绣的排水管道。
“汽发社区是辖区内的老旧居民小区,这里火灾隐患不少,住在这里的居民有时候喜欢乱停电动车充电,蛮容易阻塞消防通道引发火灾事故。”海华一边说着一边写着工作日志。
“电动车火灾真的蛮吓人,可能你没经历过。车子一旦烧起来,30秒就能让楼道布满浓烟,而且这些电动车烧出来的都是毒烟,如果不及时逃生就有可能送命。你把电动车停在楼道内既阻塞了消防通道,还危及到邻居的生命安全。”
在跟着海华“查业务”的时候,他对着一位在楼道内停放电动车的年轻男子说道。
“不好意思,车子才停一下,我马上推走,下次会注意的。”眼前推着电动车准备离开的年轻人难为情地说道。
可能对于年轻人而言只是将电动车停在了楼道一会儿,但对于海华而言,这样做会危及到其他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是一个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看到了就要说出来,不管说出来有没有用,至少我要对得起这份职业。”海华笑着说道。
在社区石凳上休息的片刻,海华跑过来告诉我们旁边有栋楼的一层有居民在“飞线充电”。
一楼角落正在“飞线充电”的电动车
跟着海华的脚步,一行人来到“飞线充电”的电动车旁,抬头顺着电线往上望,四楼窗沿旁放着一个插线板。
“这样充电要不得,一旦碰到下雨天或者线路接触不良会出大问题的。”海华决定要上四楼去找电动车车主,告诉他“飞线充电”的危害。
爬到四楼,奈何铁将军把门。
“师傅,屋里有冒得人阿?”连着边敲门边问了几声,屋内依然没有人回应,海华只好下楼,楼梯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印刷着各式各样的家政服务电话。
“屋里冒得人,我下午再来一次吧。”由于住户不在,海华只能先离开。
下楼后,海华直接去把停在一楼窗沿旁正在充电的电动车电源插头拔掉了,电动车上的充电灯熄灭了,但我们一行人的心却亮了起来。
“战斗”在九峰山上的男人们
从繁华的光谷步行街驱车15分钟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中队按计划准备开始进行日常的枪炮协同灭火操的科目训练。
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柏油路上,大家随时准备“进攻”
从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大门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后是一条柏油马路,那是中队开展日常专业训练的“训练场”。
由于中队建在繁华的闹市之中,没有足够空间进行专业科目训练,每次开展枪炮协同灭火操训练时便会来到这个人烟稀少的“模拟战场”。
前方,斜坡侧面站着一个手握秒表计时的人——老李,中队指挥员。
老李今年36岁,2002年底加入消防救援队伍,至今已经16年了。
指挥员老李拿着秒表准备计时
“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你坚持着消防事业这份工作?”对于这样一名工作年限较长的消防员,我们不禁好奇问道。
老李看着我们说:“每当我们帮助受灾被困的群众从生死边缘中挽救回生命时,我会觉得我们的工作十分有价值,很有意义。”
专业科目训练需要负重四十斤防护装备,室外地表温度接近40℃,每一位战斗员需要穿着厚重的灭火战斗服、背着空气呼吸器奔跑在这条他们不能再熟悉的柏油路上。
柏油路旁,树木成荫。
从开始的起点到终点距离长一百五十余米。
全副武装
“预备,开始!"只见老李朝着队员们猝不及防的喊出了口令。
发令的声音还没落下,他手上秒表间的字符便开始雀跃起来。队员们提着水带奔跑时,脚上的防火靴与地面的摩擦声整齐而又显得急促。
只有一步又一步的远征,才能赢得最后的凯旋。
到达指定地点后,既定的战斗员开始出枪"进攻”。
左肩佩戴“班长”字样标志的小果正在操练科目
“灭火服左臂上标着‘班长’两个字的那个小子,就是小果。”老李指着前面一位年轻人对着我们讲道。
“他是2012年年底来的,18岁就加入消防这支队伍,是我们中队战斗一班的班长。”老李说这句话的时候仿佛格外自豪。
小果拿着两盘水带一次次从我们眼前跑过,重复着接水枪、出水的动作。灭火服内的汗往身体外涌出,让人完全分不清究竟是汗还是水。
枪炮协同进攻操
穿过刚训练完布满水雾的柏油路的尽头,我们发现了一道虹。
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
“训练很辛苦,但火场更残酷。现在不流汗,日后就要流血。我宁可练在平时,也不愿悲剧发生。”休息间隙,小果脱下厚重的灭火服在一旁说道。
珍珠般大的汗水密密麻麻的爬满了整个后背,头发之间闪着银色的光。仿佛水龙头最后一下没有拧紧滴出的水滴。若不是亲眼见到,很难想象这是一个94年的“孩子”所该承受和经历的。
训练调整休息时汗水从鼻梁落下
柏油路旁,阳光丝毫没有收敛。头顶上的树叶被风带到了路的两旁。
一旁的环卫大妈趁着队员们小憩的间隙拿着扫把走过来,伸出了大拇指,“你们真的了不起,你们训练要注意安全啊!”
队员们从草地上应声而起,向环卫大妈回道:“也感谢您,您也辛苦了!”顺手将自己手上还没来得及拧开的一瓶矿泉水递给了环卫大妈。
偶遇一位环卫阿姨为消防员点赞
平凡孕育伟大。人和人之间相处所包含的善良与真诚或许就是刚才的一幕。
老李(左五)、小果(右三)和队友们
片刻,队员们又开始了下一轮的训练。
穿梭于城市之中的“先锋”
中队车库停放的“五十铃” 国产消防车
下午15时,一场阵雨突如其来。
车库旁,阿军准备发动车辆检查性能,我们凑上前去。
“您觉得驾驶消防车最重要的诀窍是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胆大心细吧。”驾驶室内阿军边打着方向盘边轻声说道。
阿军说今年是他在消防工作的第14个年头。从2005年入职学车再到如今成为正驾驶,他一直都在消防救援的这条大路上“行驶”。
从阿军身后的背椅间隙,看着阿军从容地驾驶着“大力”,每当要踩油门和打方向盘的时候,他都很小心。
“车子大责任也大,出警是为了救人嘛,还是要稳中求快。”简单的一句话,是他十几年安全驾驶无事故的心得体会。
作为消防车驾驶员的阿军觉得工作中令自己最感动的还是每逢出警遭遇堵车时,堵在马路间的私家车主们都自发的“迁车子”,给阿军让出一条生命通道。
32岁的阿军除了是中队驾驶员,还是一位“红门白大褂”——装备技师。
平日里除了保证每日正常的出警通勤外,余下的时间他都会和各式各样的消防装备“过日子”,清洗、除尘、检查装备性能......
正在给“大力”做保养的驾驶员、装备技师阿军
“功夫要用在平时,不然哪天这些‘老伙计’万一罢工了,耽误了出警效率那就不好了。”阿军一脸严肃的说道。
“您还记得从第一次踩着油门驾驶消防车到如今有多少公里数吗?”
“至少有3万公里吧。” 阿军沉思了片刻告诉我们。
天渐渐灰了下来,夕阳下的九峰上空浮现一片浅橘色的晚霞。
海华在二楼电话班里等待着下一个报警电话的响起;老李带着小果和队友们从山上蹬车归队准备开饭;阿军驾驶着“大力”穿梭在辖区每一寸土地上.......
他们每一次的出发,每多走的一步,都是为了你我更好的明天。
守望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