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全集讲解(孔孟春秋传第2章)
孔子传全集讲解(孔孟春秋传第2章)帝喾之祖是蟜(jiǎo)极,蟜极之祖是玄嚣(也称玄鸮、玄枵),玄嚣之祖乃黄帝轩辕氏。故仔细推算,孔子亦是黄帝苗裔。宋湣公的先祖乃是商契。商契之祖乃是帝喾(kù) 。五十六岁时,为执政者所不容,孔子于是辞去官职,带领弟子们游历列国,顺便博览、收集周朝典籍、列国史记,先后修订《诗》、《书》、《礼》、《乐》,晚年撰写《春秋》,并指导弟子以左丘明名义集体编写《国语》和《左传》。从晚年开始研究《周易》,他上朔伏羲河洛,下参黄老文王,为《周易》增补了《上彖》(tuan)、《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总称为《十翼》。孔子一生除了从政和担任鲁国国事顾问之外,主要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誉为“圣人”。诚如汉太史公司马迁所载:“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连载)第2章 宰子我一扣洪钟 孔夫子述说黄帝
且说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祖籍乃宋国人。其十一世祖乃是宋国国君宋湣公,其七世祖正考父曾任宋国正卿,六世祖孔父嘉曾任宋司马,被宋华督所杀;五世祖木金父避乱迁鲁,降为庶人。其父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勇士,不幸在孔子三岁时去世,母亲颜氏与孔子相依为命。
孔子身高1.9米,膂力过人,身手敏捷,健步如飞,但他却不以勇力自夸。自幼立志于学,志行高远,壮而授徒传教,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先后受教者三千人,其中具有贤良名气者七十二人。
孔子曾做过畜牧、粮仓小官吏,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鲁国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上任一年就成为其他县市学习的榜样;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改任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最高长官);五十二岁时,兼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政绩卓著。
五十六岁时,为执政者所不容,孔子于是辞去官职,带领弟子们游历列国,顺便博览、收集周朝典籍、列国史记,先后修订《诗》、《书》、《礼》、《乐》,晚年撰写《春秋》,并指导弟子以左丘明名义集体编写《国语》和《左传》。从晚年开始研究《周易》,他上朔伏羲河洛,下参黄老文王,为《周易》增补了《上彖》(tuan)、《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总称为《十翼》。
孔子一生除了从政和担任鲁国国事顾问之外,主要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誉为“圣人”。
诚如汉太史公司马迁所载:“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宋湣公的先祖乃是商契。商契之祖乃是帝喾(kù) 。
帝喾之祖是蟜(jiǎo)极,蟜极之祖是玄嚣(也称玄鸮、玄枵),玄嚣之祖乃黄帝轩辕氏。故仔细推算,孔子亦是黄帝苗裔。
话说有一天,孔子临案阅览史书资料,弟子宰予在旁侍奉。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我,鲁国人,小孔子29岁。
宰我的先祖是周公旦。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姬孔在周朝任太宰(宰父、宰辅、宰甫),掌管国家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六种典籍,辅佐周王治理国家,被称为宰孔,因称宰周公。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的官职为姓氏,称宰父氏、宰甫氏或宰氏。宰我就是宰孔的后裔。
宰我趁孔子休息之余,从容问道:“老师,以前我听荣伊说‘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是人、还是神呀?治理天下的时间怎么能长达三百年呢?”
孔夫子对弟子们讲究因材施教,弟子有多高的潜质,就教授多高深的学问。今见宰予探求古圣贤黄帝,心中虽喜,但还要测试一下,因说道:“禹汤文武周公,其事迹不可胜观也,舎之不问,乃问上古黄帝,是不是认为先生长老难言之,故问之?”
汉代黼黻礼服亦称冕服图片
宰予深施一礼,急忙解释说:“上古之世的传记,玄奥的神话传说,精彩的论辩之辞,晦涩难明的涵意,我知道这些不是君子所追求的,但予就是想对古代事情问个清楚明白。”
宰予所讲的上古之世,乃是中国约五万年前至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有关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葛天氏、炎帝、黄帝、蚩尤氏、共工氏、奢龙氏、颛顼氏、帝喾等先圣贤们的伟大功德和事迹。这些史前文化,经过历代人们的口口相传,已经演变成了千千万万个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如《山海经》中记述的神话和奇珍异兽,实际上有许多就是上古时代历史的神化和狭隘描述。
这些非一时一地一人而流传下来的、错综复杂的神话传说,自然涵义晦涩难明,宰我这才有黄帝的提问。
孔子治学严谨,力求实事求是,罕言怪力乱神。对于神话传说孔子是不教授弟子的,而弟子们也确实对古史传说充满疑惑和好奇。
子贡也曾问孔子:“古时候黄帝四面,是这样的吗?”大概子贡听到了有关黄帝四面的神话传说,或者看到了有关黄帝的四面玉人雕刻件,才有了此问。
孔子回答说:“黄帝任命了四个与自己志向相投的人,让他们治理四方,不用谋划而自然亲近,不用约定而能把事情做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所谓的四面。”可见孔子持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而今宰予又问黄帝三百年,所以,孔子神情凝重,快速展开思绪。
实际上,孔子凭籍周游周朝及列国的经历,浏览、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再加之平素勤学多问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对三皇五帝三王等进行了历史唯物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认知。
但孔子还是如古代多数人一样谦逊有礼,他对宰予说道:“好吧,我略微听说过这种说法。关于黄帝,他是少昊的儿子,名叫轩辕,出生时就非常神奇、精灵,很小就能说话。童年的时候,他恭敬、端庄、聪敏、诚实、厚道。长大成人时,就更加聪明。”
“黄帝能治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设计了五种量器,而且还游历全国各地,安抚民众。他用牛耕田,乘坐马车,驯服了猛兽,跟炎帝在阪泉之野有过战争,三战后战胜了炎帝。从此,天下民众都穿上衣服,不再有征战,天下太平。黄帝也穿着绣有花纹图案的帝王礼服——黼黻(fǔ fú)治理天下。”
“黄帝按照天地四时运行规律来指导民众的生产活动,既精通日月阴阳变化之道,又通晓人类社会生死存亡之道理。按季节播种百谷,研究和栽培花草树木,他的仁德不仅施予天下民众,还遍及于鸟兽昆虫草木。”
“黄帝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费尽耳目心思和体力,合理和节俭地使用水、火、木材等物品,以便养育更多的民众。”
“黄帝活着的时候,人民受其恩惠利益一百年;他死了以后,人民敬服他的神灵一百年;之后,人民还运用他的教导一百年。所以说黄帝统治了三百年。”
根据孔子所说,黄帝时期已经有了五量,一般是指五种计量标准:
1、权衡(秤和天平),重量标准的工具,有铢、两、斤等。
2、容量标准工具,有龠( yuè)、合(gě)、升、斗、斛(hú),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龠,本是三孔竹笛,是一种乐器,用来做称量工具,装满一竹管就是一龠,古人还确定一龠为1200粒黍子。可见当时种黍子是很普遍的。
3、尺子,长度单位工具,单位有分、寸、尺、丈等。古人把从手腕到脉搏跳动点的距离称作脉口或“寸口”,有两指宽,就称作一寸;小臂的长度正好是10寸,就称作一尺,至今小臂骨还称作尺骨;正常人的身高是十个小臂骨的长度,就称作一丈,至今称男子为丈夫,就是这么来的。它们正好是十进位,这可能就是十进位制的由来。这也符合伏羲氏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之情的理念。
现存最早的尺子是商代的,都在16厘米左右,也就是说那时的一丈是1.6米,是人的平均身高。到汉朝时取中等大小的黍子100粒排列起来,其长度就是一尺。
4、距离单位,有里、步等。两单步为一步,300步为一里。这是为了测量距离和丈量土地,划分村落的需要。
5、数量单位,有个、十、百、千、万等。
更具有人文性质的还是黼黻(fǔ fú),黼黻礼服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周朝的黼黻礼服样式,即天子服十二章纹样:长袍上面绣着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图案花纹。
黼黻礼服的十二纹章图
日、月、星、山象征着天地,寓意要效法天地之道;山也可能指华山,华族部落赖以生存的地方。日、月、星也是一些氏族部落的族徽。
龙,传说能行云布雨,知阴阳变化,是很多氏族部落的族徽,如奢龙氏、应龙氏、勾龙氏等;且伏羲氏以龙为官,可能象征伏羲氏。龙后来成为华夏民族的主要象征。
华虫,就是凤鸟,而称为华虫,很可能是华夏族的主要族徽。
宗彝,是虎和长尾猴的形象。古人传说长尾猴至孝,老者巢于树上,子孙以次居下,老者不多出,子孙居下者出去得到果实,就传递到上面,上者吃过后,再传递给下面的食用,上面的没有吃,下面的就不敢吃。大概是借此来倡导敬老和孝道。长尾猴也是一些氏族部落的族徽。
虎,象征威猛,也是一些氏族部落的族徽。
藻,水生植物,很可能即象征水,也象征水中菱、藕等物产,可能还象征着以花草植物纹为族徽的氏族部落。
火,即火种,人们生活的必需物,也可能象征炎帝部落和燧人氏。
粉米,即黍粟和稻谷等粮食,象征民生,也可能象征神农氏。
黼,是斧钺;黻,是弓矢,象征权威和征伐,也可能象征蚩尤氏。
这样看来,这十二种纹样,既象征着天下一家,各氏族部落大团结,也寓意着继承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功德和文化,效法天地之道,实现天下大同,国家富强,民众安康,繁荣安定。
从一件帝王礼服,可以发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外史氏认为一件黼黻礼服也可以治天下。
当然,黄帝时期的黼黻礼服可能与周朝的礼服有所不同,但应该是大同小异,周朝也应是继承的先世文化而有所本源。
孔子用了不多的话语,概括了黄帝的一生,宰我的求知欲满足了没有?
黄帝的事迹具体有哪些?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