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财力(皖东丰厚的绿色家底来之不易)
中部六省财力(皖东丰厚的绿色家底来之不易)86岁的老嘉山国有林场原财务科科长程明辉回忆,当时栽树是“两头不见红”——天没亮就出发,太阳落山再收工。91岁高龄刘文先的回忆同样证明了当年造林的不易,他是皇甫山国有林场退休职工,皇甫山林场建于1953年,“秋季造林,40天造林1万亩,每人每天要打100个穴”。“老嘉山林场就是1953年建立的,抗战时期担任过游击队长的定远县人司运休是第一任场长。”82岁的老嘉山国有林场原场长邱述彬回忆,他于1959年9月7日到林场工作,当时,“一眼望去,都是荒山,尽是杂草,林场面积6万亩,人工林却不足2000亩,其中800多亩还是司场长带人栽下的”。满怀信心地挺进荒山“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北宋时,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林壑尤美的滁州名扬四海。进入20世纪,拥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显要位置的滁州,却因连天战火,森林资源惨遭破坏。据《滁州林业志》记载:194
风景秀丽的皇甫山风光。市林业局 供图
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在滁州,一棵棵参天大树的长成,离不开勤劳智慧的皖东人民一滴滴汗水的浇灌。
1947年,当时的滁县专区森林面积仅1.63万亩,森林覆盖率是0.08%;如今,全市森林面积为7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86%。虽然两个时期滁州地域不尽一致,但通过数字的纵向比对仍能直观感受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70多年里,滁州的林业建设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2020年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完成人工造林13.5万亩,森林抚育60万亩……”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这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我市正向着下一个绿色目标阔步迈进。
满怀信心地挺进荒山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北宋时,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林壑尤美的滁州名扬四海。进入20世纪,拥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显要位置的滁州,却因连天战火,森林资源惨遭破坏。据《滁州林业志》记载:1947年,滁县地区森林面积仅1.63万亩,森林覆盖率仅0.08%。
面对逐渐消失的森林,越发干涸的土地,频繁袭扰的风尘,皖东人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没有林,我们自己造!”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至1956年,滁县专区开始设立国营林场,滁州人扛起撅头、背起树苗向荒山挺进,他们有信心“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老嘉山林场就是1953年建立的,抗战时期担任过游击队长的定远县人司运休是第一任场长。”82岁的老嘉山国有林场原场长邱述彬回忆,他于1959年9月7日到林场工作,当时,“一眼望去,都是荒山,尽是杂草,林场面积6万亩,人工林却不足2000亩,其中800多亩还是司场长带人栽下的”。
86岁的老嘉山国有林场原财务科科长程明辉回忆,当时栽树是“两头不见红”——天没亮就出发,太阳落山再收工。91岁高龄刘文先的回忆同样证明了当年造林的不易,他是皇甫山国有林场退休职工,皇甫山林场建于1953年,“秋季造林,40天造林1万亩,每人每天要打100个穴”。
饿了,就啃一口干馍;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任凭烈日炙烤、寒风刺骨,刘文先、程明辉、邱述彬等所有林场干部职工始终坚守在造林第一线。短短几年间,滁州市建成9个国有林场,总面积超过100万亩。
造林艰苦,护林更是不易。正当大家展望美好未来之时,一场灾难却突然降临。1960年农历正月初五,由于当地农民开荒走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老嘉山林场过火面积达1万余亩,其中3000余亩第一代马尾松6年生幼林化为灰烬。面对灾难,没有人灰心,他们含泪清理死树枯枝,栽上新的树苗,从头再来。
1962年,老嘉山林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0月,林业部整合老嘉山、管店和大横山3个林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安徽省老嘉山机械林场”,是与河北塞罕坝林场同时建立的林业部直属林场。老嘉山林场有了4台拖拉机、6台轻重耙、2辆汽车,开创了林业机械化的先河,极大地提高了造林工作效率,绿化面积开始倍增式逐年攀升。
“献了青春献子孙”
进入20世纪70年代,林场开始“抓革命,促生产”,除了造林、护林之外,还要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副业齐头并进。
这一时期,老嘉山林场还接收了大批来自上海、合肥等地的知识青年。赵敏是来自合肥的知青,1977年到管店林场工作。与她一起来的知青有20多人,在她的记忆中:“林场学校后面的马尾松比人稍高一点,大横山都是茅草地。春季造林,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个月多,每天种松树1200棵,晚上回来大家围在一起听评书《岳飞传》,苦中有乐。”
像赵敏一样,把青春献给林场的职工还有许多,有些人甚至“献了青春献子孙”。皇甫山林场职工高青旺一家四代接力植树造林60载,家族里共有24人在林场工作。1957年,6岁的高青旺在爷爷奶奶的带领下,和家族其他亲人一道,举家从肥东县迁入皇甫山林场。就这样,一干就是60多年。
林业职工刘文先的4个孩子也都全部留在了林场工作。他说“林场养育了他们”,他希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新时代林场人,可以带动更多的工友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一代代林场人艰苦创业,缔造了皖东的绿水青山,滁州也因此被誉为“关内人工林基地第一家”。目前,全市国有林场面积135万亩,占全省国有林场总面积的1/3。其中,老嘉山林场林地面积15.5万亩,森林覆盖率93.5%;皇甫山林场经营面积13.4万亩,森林覆盖率96.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面对眼前的苍茫林海,林业人不禁感慨:“林场就是我们的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老嘉山林场于2017年通过评审,正式命名为安徽老嘉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场通过整合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深挖旅游文化,提高森林旅游服务质量和内涵,把公园建设成为集康养、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森林乐园。目前,公园规划面积5.4万亩,分3个核心景区,东部以苍翠优美的森林植被景观为主,中部以风光旖旎的栖凤湖湖光山色为主,西部以造型奇特的红砂岩地质奇观为主,实现了森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皇甫山林场由过去依靠采伐经营为主,向林下种植、养殖、深加工综合发展转型,确保森林资源稳步恢复和增长。如今,林场依托江淮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林景观带,打造了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年旅游收入达300万元。围绕森林生态和产业空间布局,发展以薄壳山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林3500亩,以麻栎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1500亩,完成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3000亩,干部职工收入稳步提升。
红琊山林场将打造国家级科研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麻栎良种基地作为发展定位,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对麻栎、金钱柳等珍贵树木栽培技术、培育模式进行攻关,打造了麻栎大径材、炭用林、菌材林、果用林等多种经营模式,各类示范林达9000亩,并建成麻栎良种基地2000亩,在种质资源库、种子园、母树林、良种选育和试验示范林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为麻栎营造林技术示范推广提供了样板……
山绿了,水清了,皖东大地鸟兽和鸣,百花争艳,一派欣欣向荣。
来源:滁州日报社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chuzhou@xaw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