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范伟离丢人现眼只差一步(全员疯批范伟独醒)
私人订制范伟离丢人现眼只差一步(全员疯批范伟独醒)男孩自称孟超,他说自己知道关于闻亮死因的真相。在潮湿的下雨天,闻晓雨用自己做的雕塑告别了父亲,却突然遇到一个陌生男孩。经过警方尸检,死者是大桥工程师闻亮。早在八年前,闻亮被传与情妇私奔,留下女儿闻晓雨由好兄弟朱方正照顾。可如今,闻晓雨站在父亲的白骨面前,却发现一切都是天大的谎言。
《断·桥》看完很久,都没写点啥。
因为这部电影真的让人有点看不懂,主要是看不懂为什么李玉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与所有的反腐败故事一样,《断·桥》也发生在虚构的地点——黄雀市。
这天,黄雀市大桥突然垮塌,人们在断裂的桥墩中发现一副被活埋多年的人骨。
经过警方尸检,死者是大桥工程师闻亮。
早在八年前,闻亮被传与情妇私奔,留下女儿闻晓雨由好兄弟朱方正照顾。
可如今,闻晓雨站在父亲的白骨面前,却发现一切都是天大的谎言。
在潮湿的下雨天,闻晓雨用自己做的雕塑告别了父亲,却突然遇到一个陌生男孩。
男孩自称孟超,他说自己知道关于闻亮死因的真相。
渐渐地,闻晓雨和孟超发现,人前善良谦恭的朱方正,可能恰恰与闻亮的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上映前的剧情简介开始,《断·桥》可谓拉满期待,“朱方正到底是不是凶手”的悬念也本可以搞个反转再反转的大动作。
然而,当闻晓雨和孟超联盟的那一刻,故事就走上了离谱的道路——手无寸铁的受害者家属为啥不报警?
一种说法是,电影设置在2011年,打虎力度远不如现在这般大刀阔斧,百姓自动认为查明真相要靠自己。
但是,看着桥墩里跪着的白骨,以及被谋杀时坠楼的闻亮,连关键角色的造型都这么违反物理定律,实在无法相信电影能把社会环境还原到严丝合缝。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主角还没找到实锤证据。
这个理由可以解释电影的前半段,却实在圆不了后半段。
毕竟,就算是男女主角已经拿到了关键证据,俩人也没有去找警察伸张正义,女主角甚至还去参加了杀人犯的生日晚餐。
导演给出的解释是,受害者家属的愤怒不可捉摸,这就是其中一种来自现实案件的处理方式。
行,李姐都发话了,还能说啥呢。
只能说,这故事里外的人,都疯了。
第一个疯的,就是闻晓雨。
老爸命丧干爹之手,真相八年后才被自己找到,问题是真假老爸都对自己很好,确实是个复杂的心理体验。
于是,电影里出现了很多不明所以的情绪镜头。
女主角一会儿在烂尾楼里玩火,一会儿对着过生日的干爹咆哮,一时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受了刺激的闻晓雨、在剧组发飙的马思纯还是演技陷入套路的金马影后。
反正,电影确实能让人看见文艺范儿,毕竟摄影指导曾剑是娄烨的御用,但文艺之外的目的一旦解释不清,只能被解读为“疯批”。
第二个疯的,是孟超。
在基本的求生欲指导下,这里没有任何说王俊凯演技不好的意思。
毕竟本来就不胖的男明星还要为角色减重20斤、帅气偶像愿意为角色变黑变丑都是不错的宣传点。
但除了重庆话非常适合他之外,孟超这个角色的特性设定都显得矛盾又悬浮。
因为爱写诗的姐姐被强奸自杀,孟超杀了村霸开始逃亡。
这意味着,他不相信公平正义和国家机器,再加上见证了闻亮的死亡,统统导致他可以对闻晓雨感同身受,可这种感同身受究竟要不要因为几天的相处就到送命的地步,几乎就是另一种极致的浪漫主义了。
甚至,这种《白夜行》般的救赎还让人细思恐极。
这样看来,真正让大家变成疯批的致病因素,还得是剧本。
在孟超留下的信里,他承认了自己对闻晓雨的感情,无论戏里戏外,这股没有合理铺垫的情愫显然惊呆了观众,更何况一开始都是打着姐弟旗号相处的二人,甚至还让王俊凯贡献了荧幕初吻。
为了不让粉丝生气,首映礼王俊凯开玩笑解释不是自己主动的。
那,一直把孟超当弟弟的闻晓雨主动就更奇怪了啊……
只能说,大家为了拼热度、博眼球,确实都疯了。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哪怕剧本奇怪、角色扭曲,仍旧有人成为了“断桥”的主心骨——范伟老师。
一直以来,稍显固定化的喜剧角色掩盖了范伟老师本人的演技水平,但《不成问题的问题》却让这位金马影帝再度以演员的身份获得认可。
这次塑造的朱方正也一样,前半程谦恭和善、真情负责的样子的确证明了他对干女儿有父女之情,但后半程翻脸不认人的狰狞面目也足够阴险小人,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无奈,也因此成了全片最清醒的存在。
有一说一,当《断·桥》演员阵容公布的时候,我心里是按照《三峡好人》对标的,虽然年轻一代算不上戏骨,但至少不太可能拉垮。
然而,真正坐在大银幕前,垮掉的却是一个从开头就能看见结尾的剧本,用悬疑做幌子最终变成了一场疯魔情绪的文艺拼贴。
无风无浪,也无趣无味。
不吹不黑,追个热点,说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