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主要观点(施莱尔马赫的宗教哲学)
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主要观点(施莱尔马赫的宗教哲学)
弗里德里希·丹尼尔·恩斯特·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于1768年生于布拉斯劳(Breslau),并在一个虔诚教派的摩拉维亚(Moravian)兄弟学校学习。由于受到了新批判哲学的影响,他在哈勒(Halle)大学(1787年~1790年)继续研究神学和哲学,做过家庭教师,而后成为了牧师(1794年)。1809年,他成为了柏林三一教会的传教士,1810年成为新柏林大学的神学教授,并担任此职直到1834年去世为止。在柏林,他受到了浪漫主义学派的影响,但并没有追随他们极端的学说。虽然施莱尔马赫作为神学家而取得了最大的声誉,由于他对于哲学经典的卓绝研究,他也获得了哲学史家的美名。
他的作品有:《宗教讲演录》,1799年(Oman译);《独白》,1800年;《迄今为止的伦理学批判》,1803年;柏拉图《对话录》的德文翻译,附有导言和注释,1804年~1828年;《基督教信仰》,1821年~1822年。全集,1834年~1864年;R.B.Brandt的《施莱尔马赫的哲学》,1941年。
在施莱尔马赫那里,深厚的宗教情感与显著的理智能力结合在了一起。宗教是其思想之核心。这样一种人格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发展出关于实在的概念,它既能满足理智的需求,也能满足情感的需求。作为一名思想家,他必须应对迎面而来的伟大的哲学运动,即康德、雅科比、费希特和谢林的理论,以及在当时德国非常显著的趋向斯宾诺莎主义的潮流。他被迫考虑浪漫主义,并与浪漫主义的很多代表人物有友好的个人接触,他们的神秘主义十分投合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本性。对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尤其是柏拉图,他曾将其作品译为德文—也为他的心灵提供了世界观方面的材料。施莱尔马赫有意识地接受了这些思想运动的影响;他自称是哲学的业余爱好者,并无疑是一名折衷者,这一点可以解释他的很多不一致之处。但他的折中主义属于独立的、原创型的;他把时代文化中满足其伦理和宗教需求的元素吸收进来,然后改造它们来为他的基本目的服务:构建一个伟大的新教神学体系。正是由于他对其时代生活的理解和鉴识,他才对宗教思想发挥了如此深刻的影响,并为自己赢得了新神学奠基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