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就好不用管别人说什么(你就做个人做个正常人)
做你自己就好不用管别人说什么(你就做个人做个正常人)几乎没有了。现在还有人教一个年轻人如何应对明天,是让他好好做人,做个正常人吗?廖启智回他,“你不用,你把人做好就可以了。”“你就好好做人,你做个正常人。”当时看不觉得有什么,甚至看不明白。现在的心境下再看,让人不得一愣,随即很感慨。生活越是变动,越是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办时,就越要做个人,做个正常人。这句话,没那么简单。
最近看新闻,常常要停留几秒才能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错愕感很强。事情突然就这么发生了,接下来要做的,是接受事情确实就这样了。
最近人也喜欢怀旧。不知道怎么应对眼前,沉浸在过去里,会有种莫名的安全感。
我最近很喜欢翻旧闻,翻到了一个旧访谈,关于香港的老一辈人,很想在当下分享出来。
很早前霍建华接受采访,讲了一段往事。他问前辈廖启智,怎么才能演好戏?廖启智是香港电影黄金配角,在《上海滩》里和周润发搭档,他演阿贵。
廖启智回他,“你不用,你把人做好就可以了。”“你就好好做人,你做个正常人。”
当时看不觉得有什么,甚至看不明白。现在的心境下再看,让人不得一愣,随即很感慨。
生活越是变动,越是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办时,就越要做个人,做个正常人。这句话,没那么简单。
现在还有人教一个年轻人如何应对明天,是让他好好做人,做个正常人吗?
几乎没有了。
曾有一代人是这样的。就是香港的老一辈,但他们在陆续离去。我去翻微博,随便打开一个年纪在 50 岁上下的香港演员的微博,出现最多的,是悼词。
比如古天乐的微博,是一串的名字。吴孟达去世了,李香琴去世了,罗启锐去世了……
比如任达华的微博,也是一串的名字。陈木胜去世了,曾江去世了,廖启智去世了……
我不知道怎么和你解释这一个个名字背后代表的东西,我也不知道他们的离开,到底带走了什么东西。但我确实很难过。
这代人身上有显而易见的共同点,老派、勤奋。相信一些很朴素的东西: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有手就有饭吃,不要侥幸、不要灰心,更不要贪心。
他们是这样活过来的。他们也是这样教下一代的。
“做人,最紧要系信。”
意思是,做人,最重要是信。它出自导演罗启锐拍的《岁月神偷》,写的是他自己父母的真实故事。
“信”能给人帮大忙。
平静无事里,“信”看不出来大作用。人生风雨飘摇时,能紧紧依靠的,只有“信”。
什么时候人要信?《岁月神偷》里说的一点都不假:
碰到天降大祸,希望一夜卷走时,人要靠“信”。
电影里,家里最懂事最优秀的儿子生病了,白血病。砸尽家里所有钱都难治好的病,更何况,家里还没有钱。
这时眼泪没有用,问为什么也没有用。
但我确实有一肚子的为什么想问:为什么是这个家庭?为什么是这个孩子?他才 16 岁啊,他成绩棒到能考上重点大学啊,他身体一直健康,还是学校运动会冠军啊。
可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
妈妈告诉儿子,要信:
“乖孩子你总会好的,做人要有信心,做人总要信,知道吗?”
“知道。”
“总要信啊。”
台风卷走一切,什么都留不住时,人要靠“信”。
一家人的生计是个鞋铺。台风来了,抵挡不住的大台风,吹坏了招牌,吹乱了稳定的生活,也吹没了信心。
台风后,妈妈拿着红漆一笔一笔描招牌,“罗记皮鞋”。刷的红色,“就是要刷红,抢眼一点。”
丈夫沮丧,“没生意,多抢眼都没用。”
罗妈妈倔强,“刷完就有了,做人,总要信”。她一边哭一边刷,嘴里重复着,“总要信,总要信,总要信…… ”
我再看这个片段,跟着她一边哭,一边在心里念,“总要信,总要信,总要信……”
要不然怎么办啊?
做人总要信。
这代人就是靠着“总要信”活下来的。他们的人生验证过了。他们教下一代,也要“信”。
罗启锐去世时,在电影里演儿子的李治廷写了悼念文章,说学到的,是“人总要信。”演父亲的任达华,在悼文里写,罗启锐是自己的老师,学到的,也是“在苦难中,坚持与信念是何等重要——要保住这个顶”。
所以你看,他们几乎是在“充满风雨的今天”,唱“明天总会来”最多的人: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无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红日》
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练,愿一生中苦痛快乐也体验,愉快悲哀在身边转又转,风中赏雪雾里赏花快乐回旋。《漫步人生路》
不管多艰辛,只需有志气,前路有进退,心早有预备,求做到,能做到,是进取。《冲上云霄》
香港作家亦舒说,“这双手虽然小,但是是我的手。”这是他们的信念。她是前不久去世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的妹妹。
况且,他们真的很有说服力。这里我想再分享一次香港演员车保罗的故事,就是《鹿鼎记》里那个长相怪异的胖头陀。
命运会把人拽到什么境遇,人又将从命运里把自己拽到什么位置,他的故事能讲明白。
中年失业,原单位和他解约,只能靠接综艺小活为生。后来什么都接不到了,连母亲去世的丧葬费都凑不齐,他去做保安、去工地,
“為兩餐好多工種我都做過,譬如保安、地盤雜工、跟人尾遞架生、搬石屎,香港地你肯做就得。”(意思是,在香港,你肯做,你就有得。)
好不容易生活有点起色,都谈不上起色,就是稳定了,不再惴惴不安。突然又来了坏消息,5 岁的外孙女遇车祸去世。他形容那段日子,“真係好潦倒、好黑。”(意思是,好潦倒,好倒霉。)
但谁也没想到,他还在演戏。一边做工,一边演。直到他演的一部不知名的电影获奖了,记者去找他,发现他在菜市场做搬运。
他介绍自己的工作,里面还包括管理厕所,他把记者带到厕所去,自豪地说,看,干干净净。
他总结人生,“我可以做番人”。翻译过来,是“我可以做回人”。
我想起廖启智的一句话,“人能掌握的东西其实非常渺小。”
在那渺小里我们能掌握的,是“好好做人”,“做个正常人”。
所以,他们的离开,才那么让人难过。你以为他们不会离开的,就像那些他们教我们相信的,那些确定的、被刻在骨髓里的,是不会变的。
一切都很突然。
罗启锐是心脏病突发,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去世。廖启智被查出癌症前,还每天爬山,和周润发是铁杆健身好友。肠胃不舒服去医院检查,胃癌。他妻子说,谁能想到三个礼拜前一个健康去爬山的人,三个礼拜后就被宣布只剩一个月的寿命?
接到那种消息的错愕,就像怎么也想不到香港那艘豪华的、巨大的,似乎会永远存在的珍宝海鲜舫,最后会因风浪沉没在大海。
那些验证过的,那些他们教我们的,我们还要相信吗?
这应该是现在很多人苦恼的问题,我想了想,还是要信。
我想起 4 年前,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演员楚原。颁奖词说,“(楚原)是香港电影史当中一个最重要的名字。”
时年 83 岁的楚原由孙女陪同领奖。他没要人搀扶,站在那里说了一段语气很笃定的话,我放一小段出来,如果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搜索看下视频:
「但是“人生”这两个字,就是“欢声”同“泪影”四个字砌的,没什么奇怪的,任何人,无论你昨天多风光,无论你昨天多失意,明天起身的时候,你一定要做个人,生活下去,明天总比昨天好,这就是人生。」
今年 2 月,楚原去世。那些教我们“一定要做个人”的人陆陆续续都离开了。接下来,是到我们去验证这句话的时候了。
大家一起加油。
撰稿:邓丫丫 拂晓星
责编:丁丁
“做人总要信,
总要信,
总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