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留下美好的回忆(知青的艰苦岁月)
知青岁月留下美好的回忆(知青的艰苦岁月)初中毕业后,我只能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还兼队里现金出纳和仓库保管员。初到老官堡时,父母拖家带口,领着体弱多病的姥姥和小学未毕业的妹妹,一同插队落户。一夜之间,城里的家没了,姐姐下乡走了,现在的家却变成了土墙的农户。屋里土炕,窗户扇用白纸糊的,窗前仅有一块小玻璃。吃水要靠扁担挑,做饭用枯草和玉米杆当柴烧。15岁的我只好带着妹妹到当地学校读书。每天放学后,我俩回家要背篓拾柴,去很远处不停地搂着散落的枯草,以维持家里做饭烧柴用。若家里来了客人,最好的招待客饭就是高粱米水饭、精盐炒花生米。老官堡村分为河南河北两地。河道两岸白杨参天,绿柳成阴,春天桃花盛开,鸟语花香;夏天眼前一片葱绿,蜂拥蝉鸣;秋天到了,一片繁忙景象,家家院里红薯堆积如山;冬天坐在火坑上抬头可见南山松柏常青,遇上雪天更有一番别致景观。在离老官堡不远处,是名扬天下的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的主战场。塔山阻击战是解放东北和锦州的关键战役。历时
作者:高山流水 来源:美篇App
1969年12月26日,为响应毛主席号召,我随父母走五七道路,由沈阳乘坐火车到原锦西县老官堡公社老官堡村插队落户。
走五七前夕,沈阳组织了盛大的群众欢送活动,欢送五七干部和知青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场面热烈,红旗招展,鼓舞人心。
老官堡现隶属葫芦岛市连山区,南壤渤海之滨,北靠小虹螺山麓。全村在白台山的脚下,耕地肥沃,坡地松软,水源丰富。主要特产花生、玉米、高粱、红薯、大豆和苹果、梨、桃、李、杏等水果。
老官堡村分为河南河北两地。河道两岸白杨参天,绿柳成阴,春天桃花盛开,鸟语花香;夏天眼前一片葱绿,蜂拥蝉鸣;秋天到了,一片繁忙景象,家家院里红薯堆积如山;冬天坐在火坑上抬头可见南山松柏常青,遇上雪天更有一番别致景观。
在离老官堡不远处,是名扬天下的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的主战场。塔山阻击战是解放东北和锦州的关键战役。历时六个昼夜。白台山战场十分惨烈,战士的遗体就铺了三层,战役最后的34团仅剩下21人,35团剩余人数不足百人。正是有了4纵的顽强阻击,才为我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时间,这场阻击战影响了辽沈战役和解放东北的最终走向。战后塔山村东山冈上矗立起一座纪念碑,碑文最后一句是:塔山阻击战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片无限眷恋的热土上,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捍卫祖国的江山,用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的家园~英雄的白台山。
初到老官堡时,父母拖家带口,领着体弱多病的姥姥和小学未毕业的妹妹,一同插队落户。一夜之间,城里的家没了,姐姐下乡走了,现在的家却变成了土墙的农户。屋里土炕,窗户扇用白纸糊的,窗前仅有一块小玻璃。吃水要靠扁担挑,做饭用枯草和玉米杆当柴烧。15岁的我只好带着妹妹到当地学校读书。每天放学后,我俩回家要背篓拾柴,去很远处不停地搂着散落的枯草,以维持家里做饭烧柴用。若家里来了客人,最好的招待客饭就是高粱米水饭、精盐炒花生米。
初中毕业后,我只能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还兼队里现金出纳和仓库保管员。
插队三年后,作为五七干部的父母先后被抽调回城,恢复了沈阳原单位的工作。可最遗憾的是亲爱的姥姥因病和农村医疗条件差而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随即全家迁回了沈阳。而我只好留在当地农村,远离家人,孤单寂寞,开始了我真正的知青岁月的生涯。
在艰难困苦的知青生活中,可以说,大多数知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我们这一代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独特篇章,也是这个特殊年代再现的又一曲在挫折中受益、在磨砺中成长、在逆境中前进的青春之歌。
我们虽然把青春芳华献给了广阔的天地,失去了人生受教育的黄金时期,但我们仍然可以幸运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虚度年华,没有为身处逆境而自甘堕落,没有放弃自己的奋斗和追求,更没有为扭曲和降低人生的痛苦而懊悔。
老官堡村下乡的知识青年,基本上来自于锦州市和葫芦岛市,知青的主要任务是在村对面的白台山上开荒种地,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白台山是塔山阻击战的重要战场,至今还留有战争坑道的痕迹,当年许多英勇牺牲的战士埋在了这里。白台山上光秃秃的,杂草丛生,无人问津。我们全体知青就是在这座秃山荒岭上,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开荒种地,种地瓜、种玉米,种果树,用扁担在山下水库取水,一步一步地挑水向山上走去,山高路远,一走一晃,十分艰难,肩膀压的十分疼痛,汗水却早已湿透了衣服。每天挑水往返要几十次。中午吃饭,每人一块不到巴掌大的玉米饼子,一碗菜汤看不到一点油,还时常感到自己肚子饿得慌。开荒、挑水、种地、铲地、割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硬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在白台山上建起了小粮仓和花果山。
当时老官堡知青点离家很远,由白台山去葫芦岛火车站也要走二十多里山路。记得我每次探家时,妈妈都格外惊喜,问寒问暖,关心备至。但回家我从不说自己在农村的苦累和吃不饱问题,总说些好听的话,让妈妈高兴快乐,怕她为我担忧而着急。当我准备离家回知青点时,妈妈十分伤感,泪流满面,不时地拉着我的手,一再嘱咐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火车开走了,妈妈眼含着泪水,仍然一动不动站在原地,不停地注视着远去的火车……
看到此情此景,我倍感心酸和难过,很担心妈妈的身体,怕她为我上火为难,每月我都写信给家里报平安。每逢傍晚,我时常独自站在老官堡的山坡上,在凛冽的寒风中,眼望着东北方向,想起灯火辉煌的沈阳,更加激起了我对家乡、父母、亲人的思念,我眼含着泪水,在心中默默地祈祷自己,老天你何时能保佑我与父母再团聚?
为了解决我下乡离家远的问题,父母四处奔波,到处求人,想方设法地帮助我转点,最后终于转回沈阳农村的知青点。
1973年4月,我转点到沈阳市东陵区英达公社下水泉大队。这里属于沈阳近郊,距棋盘山仅有10多公里,走3里多路就是东陵公园火车站。全村以种植水稻、旱田和蔬菜为主。知青点里有80多人,生活环境和条件都要好于老官堡知青点。过去的玉米面大饼子,换成了白白的大米饭。
我望着不远处略显陌生的村庄和明亮的知青瓦房,激起了我对周边环境的好奇,我望着蓝天白云,看着静谧的乡村和淳朴的农民,浮想联翩……
知青的艰苦岁月,涂抹了我的青春时代,晨曦中有我挥汗如雨的样子,黄昏中拖沓着我疲劳的脚步,灯光下记录了我想家的思念,山路上驻留了我疲惫的身影,我望着这山,这水,这路,依然如故的山峦,我又一次打开了自己感情的大门。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一想起上山下乡的蹉跎岁月和痛苦磨砺,便燃起了我终身难忘的记忆。尽管我始终没有机会回去看看,当年自认为穷山恶水的地方,现在已升华为山村富裕的鱼米之乡,但内心的喜悦是我久违的向往。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再回去看看,以历尽风霜的成熟眼光去看看那片曾经让我们痛苦挣扎的热土,那时我该会有更新的感悟?
在那贫困的年代,我们知青生活有些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这就是我们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初到新的知青点,我要重打鼓另开张,开始自己新的知青生活。在与当地知青和农民相处中,初来乍到,总有些陌生感,我尽力少说为佳,自我约束,肯于吃苦,努力锻炼,重活脏活干在前,用行动赢得大家对我有个好的印象。
劳动中,我起早贪黑,虚心好学,不会的农活主动请教,水稻插秧拔草,种地铲地割地,样样农活走在前,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时割地捆绑的高粱杆数量,与当地农民相差无几,基本精通了各种农活。尤其在农忙季节,雨天也不休息,坚持下地干活,不停地劳动,奉献着自己。
秋收之际,飘香的稻田,颗粒饱满的玉米,一派丰收的场面,这是醉人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犹如上演了一幅喜获丰收的交响乐曲。我们知青看护场院,扬场磨米,扛上二百多斤重的粮袋上跳板,再倒进粮仓。在跟车送货时,也要十分警惕,不敢有半点马虎大意,防止丢失损坏车上的货物。
进入了隆冬时节,我们也要进城掏粪,刨冰粪池,运送砖瓦,出工出力,根本就没有猫冬的习俗。
为加快冬季兴修水利工程建设,全区在知青中抽调精兵劳力,参加东陵区祝家浑南灌渠修建工程。劳动中,大家脱下棉衣,干得汗流浃背,刨土的,挑担的,挖坑的,埋炸药的,干得热火朝天。突然,坑里一枚哑炮发生了爆炸,巨大的土块被蹦得腾空而起,散落一地,与我同来的知青汪运良,被巨大的土块砸在头部,当即流血不止,昏迷倒地。我冒着可能再次发生爆炸的危险,飞快跑过去,背起汪运良奋力奔往救助站。经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保住了生命。
纵观知青这几年里,我经历了很多痛苦的磨砺,心灵也遭受过打击。但是,信心和意志让我昂首挺立过去。
在下水泉知青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克服了困难,经受了锻炼,经历了考验。记得我到此刚好一年,正赶上沈阳旧站东陵化肥厂招工,带队干部积极推荐我招工回城,可在征求大家意见时,一些同志提出:他干得好,但时间短,条件不够,还有68年、70年老同志没走呢?随后,我看大家对我很有想法,会上我主动提出这次自己不走,招工名额让给老同志。事后,带队干部生气的对我说:“看你干的不错,才主动提出让你走,可你当众让我下不来台,纯属与我作对。我带队时间也到了,以后不会再管。”尽管这次风波让我没有招工回城,内心深处也受到了打击,但我仍然不灰心、不泄气、不懈的努力,用实际行动搞好知青战友关系,继续接受再教育。
学会了“吃一堑长一智”。我感谢农村那个广阔天地,感谢当初不同意我作为招工对象的同学,是这些人让我在反思中确立了终身冷静的人生态度,敲响了我该如何面对选择自己真正的人生!
应当说,那一时期撞击着我的思想和意志,时时激励着我的信心,不断地铺就着我工作和生活的道路。
我每天早起晚归,任劳任怨,每次干农活我都奋力拼搏,汗流浃背,竭尽全力的表现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农业生产劳动。
经过一段艰苦奋斗的努力,大队推荐我担任民兵连长和宣传报道员,还参加公社组织的学习宣传小靳庄文艺演出活动及东陵区诗歌朗诵大赛,一家三代登讲台(作者为公社宣传部汤造宇,后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获得了优秀表演奖,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从那以后,我把在农村锻炼改造,艰苦奋斗,争创业绩,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把多干一些农活当作一种奉献。农村也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在生活中遇见了逆境,在逆境中得到了磨练。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懂得为人处事的哲理,才能学会谦逊礼让的风度,才能压抑你自以为是的聪明和藐视一切的优越感。
1974年末,公社又开始招工回城。在这次招工对象中,我成功地被录取了。记得在大东3505工厂俱乐部宣布招工去向时,被招工的知青达500多人,名单一个一个地宣布,随后招工单位把招工对象先后领走。直到会场还剩十几个人时,主持人大声宣布我的名字,分配去向--市公安局。随即,市公安局干部科同志将我们几个人接走。从此,我踏进了沈阳市公安局的大门,我算正式迈入了公安队伍的行列,开始了我的公安民警生涯。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总结在逆境中奋斗不息的顽强经历,我们可以放心地告诉自己的下一代:艰苦不等于痛苦,磨砺是冶炼成长的助燃剂,凝练着特殊时代下青春年华的艰苦跋涉,就是要把困难和歧视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迎着困难,向着胜利,前进!
但愿苦难的岁月不再回头。我们要始终牢记:奋斗,路在脚下;放弃,一定失去。这就是我们永远传承革命精神的财富,这就是我们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也是我们朝着胜利、披荆斩棘、奋斗不息的坚强励志!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祝福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愉悦,国力更强盛!
知青岁月,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