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范仲淹柳永若说第一首让词所站高度与诗相平齐当推范文正公的《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境界堪称宋代文人典范。这首《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为数不多的词作,也是豪放派词作的开山之作。从入词之景看“长烟落日孤城闭”;从思想境界表达“将军白发征夫泪”。苏轼在贬局黄州之后,曾经对词的创作思想做了一个总结,简单来说就是无物不可入词,无情不可出于词。也就是苏轼的以诗为词的思想。如若算起来,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应当是这一思想的最早实践。一首词中融入了之前从未出现过的边疆思乡情感、塞下凄凉雄关。与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

艳词,是评价早期宋词最常见的词汇,可是我感觉并不确切,我眼中的宋词,并非全是艳词,却大都没能跑出一墙之围。晚唐的文人温庭筠,为词创始人之一,虽有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豪言壮语,可言及于人却也不过是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的妇人相思。亦或者是南唐后主李煜,一国帝王至尊,所思也不过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两人词作,温庭筠虽有艳词之处,却也在一墙之围;李煜虽有千愁万绪,却也只能在深院一墙之内,赏寂寞梧桐。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1)

东坡赏月

柳永的词

若说将宋词带出一墙之围的第一人,当是奉旨填词柳三变。《望海潮》能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亦能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所写之境,所诉之情,所作之词,都已超脱一墙之围,到达“参差十万人家”。只可惜,柳永一生无缘官场,心中亦无天下。所作之词也从不缺乏“纵得心同寝未同。情脉脉,意忡忡”的艳词之作。可谓是写景虽破墙而出,思想境界却没能让宋词展翅高飞。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2)

柳永

范仲淹的境界

若说第一首让词所站高度与诗相平齐当推范文正公的《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境界堪称宋代文人典范。这首《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为数不多的词作,也是豪放派词作的开山之作。从入词之景看“长烟落日孤城闭”;从思想境界表达“将军白发征夫泪”。苏轼在贬局黄州之后,曾经对词的创作思想做了一个总结,简单来说就是无物不可入词,无情不可出于词。也就是苏轼的以诗为词的思想。如若算起来,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应当是这一思想的最早实践。一首词中融入了之前从未出现过的边疆思乡情感、塞下凄凉雄关。与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3)

范仲淹

若说柳永让宋词入词之景超脱一墙之外,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第一次尝试了将词的感情表达立于天地之间。那么苏轼就是那个带着词于天地遨游的雄鹰。苏轼从来不是一个拘泥于书本的人,也从来不被世俗文章所左右。初到京城科举考试,便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粉碎盛极一时的“太学体”文章。以“皋陶为士”之杜撰典故,触动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毫不吝啬夸赞:“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行文不拘一格,作诗填词亦是如此。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词中雄壮豪迈之气直逼诗仙李白,“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许比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豪情壮言不遑多让。后世也只有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能与之相提并论。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4)

持节冯唐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虽然从描写方式、情感表达、入词之景都是词中典范之作,可惜范仲淹作词数量太少,不足以形成体系。而真正将词的写作与思想境界都上升到无物不可入词,无情不可出于词还是贬谪黄州后的苏轼。虽然苏轼前期所创作的一些词的思想境界已经很高,但是整体而言并没有形成鲜明特色和理论体系。苏轼因诗获罪“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对于作诗讳莫如深,再加上家人的劝谏,苏轼做出了“不复作诗文”的决定。苏轼在黄州期间,所作词作多达100余首,是生平词产量最高的一段时间。而这一时期的词作不论是豪放还是婉约,都在思想与写景状物超脱一墙之围,遨游于天地之间。这首《蝶恋花·春景》便是作于黄州期间。下面从入词之景与情和创新性三方面来看看苏轼的词!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5)

渔家傲秋思

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很多人说这首词写于苏轼万年被贬惠州期间,理由就是据《冷斋夜话》与《林下词谈》记载在惠州期间朝云常歌此词 。这样的记载仅能证明,这首词创作于被贬惠州之前。我说这首词写于黄州期间是因为词中所出现的青杏和燕子两种意象。青杏出现在早春时节,我国春天燕子居于北方,当两者同时出现,断然不可能是地处广东的惠州。之所以说是作于黄州期间是因为这首词的情感表达与黄州时期的词作词风相似,相互印证。例如《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与上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所表达的思想相统一。而《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两句所表达的思想与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所表达的情感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故而这首词应作于黄州期间!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6)

花褪残红青杏小

入词之景与情

这首词上下阕不难看出,入词之景物完全不同。上阙写景,展现大自然的美好;下阙写人,人情冷暖世间万象。上阙写景首句便是“花褪残红”与“青杏小”,这让我想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此时苏轼深陷“乌台诗案”迫害,贬谪黄州,犹如暮春之花,岁月洗礼,或是寂灭,或是新生。“青杏小”不甘就此寂灭,青杏虽小,却包含生机。这一时期苏轼经历过最初的绝望之后,进入思想的重建期,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渴望和昂扬斗志。就如《定风波》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颗青杏就是苏轼对未来的寄托!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7)

枝上柳绵吹又少

第二句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从中不难看出一种喜悦,再结合下一句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不难看出苏轼此时心情的矛盾。燕子飞来,绿水环绕的美景与柳絮吹尽的衰败在短短两句之间剧烈冲突。可是结尾之时,苏轼以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将欢喜、悲伤于一瞬间转换为豁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仅如此,其思想境界,也仅限于个人勘破,并无家国实事。但这首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下阙的人情世界描写。从中折射出了自己处境变化之时,对国家的情感变化。

下阙所描写的人情感变化所围绕的是一道墙。墙外是行人,墙内是佳人笑,一墙之隔却已经是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即可看做新旧党争的两个世界,也可看做京城内外的两个政治世界。苏轼对于熙宁变法虽然多有反对,但是对于宋朝积弊也提倡徐徐改革。这就让苏轼经历了变法的两种世界,先是对变法期许,后发现变法诸多弊端进而反对。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8)

秋千

苏轼的反对也让苏轼从最初逐步走进政治核心变成了北宋朝廷的边缘人物。苏轼曾经一年之内连上三书,言说变法之事,均未得到宋神宗回应。“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直至后来“乌台诗案”,苏轼贬谪黄州,形同罪犯,彻底没了参与朝政的机会“笑渐不闻声渐悄”。然而最后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却不难看出,虽然苏轼没了参与朝政的机会,却依然关心政治的牢骚的无奈!这种处境的变化,在最后一句的牢骚话却将个人情怀升华为对家国责任之心。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9)

墙外

苏词的创新立意

宋诗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说理;宋词也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言情。宋诗在说理的道路上,一骑绝尘,渐行渐远渐无书。宋词在言情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创新!这一点宛若唐朝的诗,百花竞艳。我说宋词初期立于一墙之内,柳永、范仲淹、苏轼将之推向广阔天地,并非说一墙之内风光不美,而是认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宋词之中,闺怨词,对闺中景色,思绪之描写,宛若人人皆有佳人可期,良人可寻;婉约词对于小日子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情真意切,恬淡美好。这份柔美固然可以自成一家,终究太过狭隘,如游水浮萍,无以流芳百世。苏轼所做的就是柔美、浮萍之中,添加家国天下的雄壮,赋予词无物不可入词,无情不可出于词的成长。

苏东坡诗词经典500句(天涯何处无芳草)(10)

心忧天下

苏轼以词为诗,将词赋予全新的定义,将词从一墙之内带出,来到广阔天地。就像《蝶恋花·春景》中所说的那样“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所创作的词,在当时也宛若这一颗青杏,若成长起来,便是花褪残红也大有可为。很庆幸的是苏轼的尝试,选对了方向。宋词也成长为与唐诗并列的文坛明珠!

后记

一墙之围,又有几人能够勘破,走出一墙天空。尝试者总是要面对误解,总是“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时候需要的是一份“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洒脱不羁。纵使不被理解,纵使“笑渐不闻声渐悄”对自己说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勇敢去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