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单补子形制正确吗(以清代文官为例)

单补子形制正确吗(以清代文官为例)以文官一品和六品补子为例,一品官所用之仙鹤,其原型是丹顶鹤,“青脚素翼”;六品官所用之鹭鸶又名春锄,“色雪白,顶上有丝毛,青脚”。看到这些图样,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有一个印象:各品官补子相似度极高。的确如此,清代文官的补子是在明代的基础上略有改动,以禽鸟为主体,辅以背景纹样。而这些禽鸟的相似度极高,仅在一些细节上略有区别,所以这种情况也就为僭越提供了空间。可问题是,这些补子的具体性质是我们现在很难区分的。如果在网上搜索的话,同样是一品文官的仙鹤补子,就有很多的样式。比如以下两图都是仙鹤补子,但不管是纹样还是形态差别都很悬殊。清代的补服在不同时期形态确实也是不一样的,但自从乾隆二十四年(1759)随着《皇朝礼器图式》编定后,补服的颜色、补子的样式形成定制,此后一直到清末都没有大的调整。御史手里没有《皇朝礼器图示》的原版图书,仅有网页版的。限于当时印刷条件所限,只有黑白两色,不能区分具体的纹样,但

最近有一个河北的读者私信,说族谱上明确记载他的祖上是清代六品文官。可是祠堂里画像上所用的补子却让他颇为不解,既不像文官一品的仙鹤,也不像文官六品的鹭鸶。为此他询问御史,清代的补子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单补子形制正确吗(以清代文官为例)(1)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御史因为是安徽黄山人,古徽州文化鼎盛,清代时出过不少的文官,上至宰相尚书下至知府知县。如今徽州地区保存了很多的明清故居,尤其是一些开放的宗祠中,都悬挂有清代时期的文官画像。

与这位河北读者所见的一样,不少画像中也常有补子与品级不匹配的问题。这种现象是如何造成的,想来原因很多。有的并非是出自官方,是后人胡乱加上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清代补子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隐晦的僭越情况。

清代文官补子的标准是什么样的?

说起补子,但凡是对清史熟悉的读者,都知道朝廷有一套定制:一品文官仙鹤,二品文官锦鸡,三品文官孔雀,四品文官鸳鸯,五品文官白鹇,六品文官鹭鸶,等等。

单补子形制正确吗(以清代文官为例)(2)

可问题是,这些补子的具体性质是我们现在很难区分的。如果在网上搜索的话,同样是一品文官的仙鹤补子,就有很多的样式。比如以下两图都是仙鹤补子,但不管是纹样还是形态差别都很悬殊。

清代的补服在不同时期形态确实也是不一样的,但自从乾隆二十四年(1759)随着《皇朝礼器图式》编定后,补服的颜色、补子的样式形成定制,此后一直到清末都没有大的调整。

单补子形制正确吗(以清代文官为例)(3)

御史手里没有《皇朝礼器图示》的原版图书,仅有网页版的。限于当时印刷条件所限,只有黑白两色,不能区分具体的纹样,但也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至少可以很好地分辨出文官各品级补子的具体形态。以下就是文官一品至九品的补子图样:

单补子形制正确吗(以清代文官为例)(4)

看到这些图样,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有一个印象:各品官补子相似度极高。的确如此,清代文官的补子是在明代的基础上略有改动,以禽鸟为主体,辅以背景纹样。而这些禽鸟的相似度极高,仅在一些细节上略有区别,所以这种情况也就为僭越提供了空间。

以文官一品和六品补子为例,一品官所用之仙鹤,其原型是丹顶鹤,“青脚素翼”;六品官所用之鹭鸶又名春锄,“色雪白,顶上有丝毛,青脚”。

自然界中仙鹤与鹭鸶皆颈部及腿部修长,加上同为青脚、白羽,形态非常相似。两者最鲜明的差别就是:丹顶鹤头顶有红色的肉疣,而鹭鸶头部则为“丝毛”。

按理说这两种动物有了头顶这个区别就应该比较好辨识了。问题是补子在织造的过程中,以及长时间使用后,很容易丧失色彩信息,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产生混淆。如果要仔细辨别,就只能通过一些细微的体态特征进行研究。

单补子形制正确吗(以清代文官为例)(5)

此外,清代补子使用的是盘金绣或提花的工艺,往往花、地仅两色,很难通过颜色来辨认补纹。补子制作的工艺手法多样,除了由三大织造局制作外,官员自用的补子皆自行织造、购买,织造手法的多样化就决定了同样一个补纹会有细微的差别。

官员僭用补子是家常便饭

首先从制度上来讲,清代的官员有一个“加级”的规定。比如六品官因议叙或捐纳可以得到一个五品、四品、三品甚至是二品的加级。那么这样一来他最低可以用六品补子,最高可用到二品补子。这种情况在清初时期十分常见。

康熙时期出台规定:七品、八品、九品加级者所用补子不得过五品;五品、六品加级者不得过四品;四品、三品加级者不准过二品;二品加级者不准过一品。倘有僭越,该管大臣严拿交部治罪。

单补子形制正确吗(以清代文官为例)(6)

雍正、乾隆两朝对官员所用补子的服用又有一些新的规定,从历代皇帝为补子服用僭越问题屡屡下旨也不难看出,在实际使用时僭越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当然,官员穿着高于自身级别的补子,其僭越的嫌疑似乎过于明显。不少官员的僭越之道则比较隐晦。清代的补子其主体纹样多呈一种符号化的趋势,代表官品等级的鸟兽姿态往往表现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拿文官来说,补子上的禽鸟脚部形态都为爪状,单足而立,一足微曲。这些相似性为官员僭越补子提供了可能。其实说到底,都是虚荣心在作祟,将较低级别的补子纹样混同较高级别的纹样,既可以满足穿着者的虚荣心,又可以逃过追究僭越之罪的责罚。

单补子形制正确吗(以清代文官为例)(7)

清代时还有一种补子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清中期以后,随着捐纳之风的兴盛,空补也随着产生。所谓的空补就是将主体纹样鸟兽空缺,仅有云蝠、海水江涯。

这是因为官员先是捐一个八九品的小官,然后再花钱捐五六品的官,由于当时补子的花费很大,在品级没有最终确定的情况下,就先空补代替,待品级确定后再绣上补子。

在补子的使用上,反而是明代不容易出现僭越。这是因为明代的官服分为绯色(四品以上)、青色(七品以上)、绿色(七品以下)。官服颜色不同,就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僭越现象。此外,明代的补子所用的纹饰是成对的(鸟兽都有两只),且形态也是不固定的,这样的布局一眼就能分辨。

单补子形制正确吗(以清代文官为例)(8)

开文读者提出的问题,说到这里基本也就能解释清楚了。情况不外乎两种,一是绘画补子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定制;二是后人爱慕虚荣,将六品补子使劲往一品上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