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的吴氏宗祠(江苏高淳吴氏宗祠)
全国最大的吴氏宗祠(江苏高淳吴氏宗祠)主持建造吴氏宗祠的吴学莱,就是一位典型的孝子。高淳老街屏风上留出扇形门,左门头上书“出将”二字,右门头写“入相”二字,是演员进出场的位置。前台边间为乐台和包厢。抬头看戏台天花板,三层八角形藻井精美绝伦。中、后两进,为典型徽派建筑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加上镂空屋脊向人们展示了江南建筑之美。屋内以木构架为主,选材讲究,通常情况是用楠木作柱,柏木作梁,木材的天然香味让蚊虫蜘蛛避而远之。最值得一提的是,吴氏宗祠建筑群承载了大量木雕作品,仅仅看戏台这一处,就有大小木雕80多幅,堪称高淳老街木雕中的精华。譬如,“双凤戏牡丹图”,“双龙戏珠图”,还有“满床笏”、“佘太君挂帅”、“借东风”等戏曲故事,以及装满桃花、荷花、菊花、水仙等各色鲜花的花篮(有四季繁荣的寓意)。而雕刻细致入微的“二十四孝图”,更是突出了吴氏一族,孝敬长辈的美德。
吴氏宗祠遍布全国各地,位于高淳老街东端的吴氏宗祠就是其中之一。它于清朝乾隆年间依地势开建,大门与官溪河相对,背面依靠着高淳老街。其布局总共分为三部分:前进正门(即戏楼),中进享堂,后进祭殿,每一进之间都有天井,侧面是厢房,整体风格宏伟庄重。
高淳的吴氏宗祠,前进分上下两层,一层朝南开正门,门外左右两侧麻石基座上,各有一块圆形抱鼓石。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
走进正门后,再回头看,才发现大门背面是一座精美的戏台,将大门与戏楼合二为一,可见其设计之精妙。
戏曲舞台在二楼,主要作用是供吴氏一族休闲娱乐。木质屏风俗称“天壁”,将戏台分隔成前、后台,前台用作表演,化妆换戏服则在后台。
屏风上留出扇形门,左门头上书“出将”二字,右门头写“入相”二字,是演员进出场的位置。前台边间为乐台和包厢。抬头看戏台天花板,三层八角形藻井精美绝伦。
中、后两进,为典型徽派建筑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加上镂空屋脊向人们展示了江南建筑之美。屋内以木构架为主,选材讲究,通常情况是用楠木作柱,柏木作梁,木材的天然香味让蚊虫蜘蛛避而远之。
最值得一提的是,吴氏宗祠建筑群承载了大量木雕作品,仅仅看戏台这一处,就有大小木雕80多幅,堪称高淳老街木雕中的精华。譬如,“双凤戏牡丹图”,“双龙戏珠图”,还有“满床笏”、“佘太君挂帅”、“借东风”等戏曲故事,以及装满桃花、荷花、菊花、水仙等各色鲜花的花篮(有四季繁荣的寓意)。而雕刻细致入微的“二十四孝图”,更是突出了吴氏一族,孝敬长辈的美德。
高淳老街
吴氏孝子美名扬主持建造吴氏宗祠的吴学莱,就是一位典型的孝子。
《吴氏宗谱》中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学莱出生。吴学莱的父母老来得子,内心欢喜。据说吴学莱从小谨记父母教诲,为人处世通情理,懂得先人后己。学莱六岁时便经历了父亲的去世,小小年纪的他如成人一般安排丧葬礼,众人都夸他“至性过人”。
老母亲去世时八十四岁,吴学莱悲痛万分,便在墓地旁搭茅舍开始三年守孝,日夜陪伴母亲。三年快到时,恰逢动乱,百姓四散逃亡,乡亲们劝学莱赶紧逃离以免遭遇不测,而学莱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坚持要在墓地守护母亲的坟墓,直至三年期满方才回到家中。
“忠孝之性、金玉之操”就是大家对吴学莱的评价,吴氏族人推荐他为“家督”。学莱不辞辛劳,管理家族事务十八年,使吴氏家族兴旺发达。其后又在族人的委托下建造“吴氏宗祠”,时年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
清乾隆年间,巡按御史上官铉得知了吴学莱与其父亲二人尽孝的事迹,便来高淳核查,确定是真人真事。上官铉立刻将高淳吴氏“双孝”的事迹上奏朝廷。皇上听到深受感动,随即颁旨表扬父子二人,还在大甘村建造父子双孝坊。至今仍高悬在吴氏宗祠大堂的父子双孝匾上,清晰可见的“孝子”两字就是乾隆皇帝的笔迹。另外,《大清一统志》一书中也有关于“吴氏双孝”的事迹记载,给后世留下了榜样和启迪。
抗日战争期间,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东征,曾将司令部设在高淳的吴氏宗祠里。由此可见,吴氏宗祠不仅是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载体,还是红色革命时期的文物遗产。1982年,高淳吴氏宗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注→【族谱网全媒体号】←,查看更多姓氏|族谱|宗祠|传统文化文章,
寻根查谱,公众号或百度搜索【族谱网】,认准我们的头像标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