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婚礼最后感人的话(为你的婚礼流泪的人)
你的婚礼最后感人的话(为你的婚礼流泪的人)“我不知道,从未拥有过,和拥有后又失去了,哪一个更痛?”而《你的婚礼》中最令人扎心的,就是那一句又一句的痛痒文学,像极了那个时候的自己:所以,我很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观众“流着泪给电影打了差评”,因为虽然我们没有男女主这么浮夸的青春记忆,但是其中的某些点,却是我们在青春中,都曾写下过的青春符号。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为《你的婚礼》流过泪的人,你的青春我都懂。在我十几岁的那个年代,是网络文学生根发芽,星火燎原的年代。那个时候,痛痒文学,配上无厘头的火星文,就是一个小朋友假装走向成熟的标志。
讲真,当《你的婚礼》突然定档五一后,我大概就对该影片定下了“赢了票房输了口碑”的基调,因为作为一个新媒体从业者,我深知年轻人群体对于流量池有多重要,而“青春”“爱情”这样的话题,也恰恰是年轻人最容易共情的话题。
当然,以目前中国电影的水平,我也很清楚,想要在两小时讲好一个贯穿15年的青春故事,基本上等于在痴人说梦。
如今再去网上搜索“你的婚礼”关键词,迎面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差评和嘲讽。可我却不想把这部影片归为“一无是处”的行列,因为不谈剧情的合理性,影片中许多零零碎碎的小细节,还是让我产生了共鸣……
(不要指望所有观众都是资深电影发烧友,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娱乐工具,能在电影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或者情感的共鸣,就是我们看电影最本质的乐趣,不是吗?)
所以,我很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观众“流着泪给电影打了差评”,因为虽然我们没有男女主这么浮夸的青春记忆,但是其中的某些点,却是我们在青春中,都曾写下过的青春符号。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为《你的婚礼》流过泪的人,你的青春我都懂。
01在我十几岁的那个年代,是网络文学生根发芽,星火燎原的年代。那个时候,痛痒文学,配上无厘头的火星文,就是一个小朋友假装走向成熟的标志。
而《你的婚礼》中最令人扎心的,就是那一句又一句的痛痒文学,像极了那个时候的自己:
“我不知道,从未拥有过,和拥有后又失去了,哪一个更痛?”
“以前总是很傻,一边担心未来,一边浪费现在。”
“少年时代的感情,往往开始得毫无来由,而结束也更加猝不及防。”
这种看似容易引发共鸣的鸡汤段子,不正是人们最欲罢不能的,“这不是在说我吗”的代入感吗?
讲真,影片从高中讲到大学,又讲到步入社会,人生从青涩走向成熟,其中的小故事,即使现在回味起来,我们也会忍不住偷偷笑出来。
而《你的婚礼》是怎么讲述的呢?
尤咏慈(章若楠 饰)拉着周潇齐(许光汉 饰)翻墙去“小树林”,被周潇齐误解成是要去小树林里做一些害羞的事情,扭捏着担心是否进展过快,结果“小树林”是校外的一家烤串店。
淋雨回到家,尤咏慈意外翻到了一盒写着“神秘宇宙”的碟片。尤咏慈好奇地问周潇齐,男生都是什么时候看这个的?周潇齐误以为这是在问具体时间,说“晚上11点”。从此,11点成为尤咏慈嘲笑周潇齐的一个梗:
“每天,到了晚上11点,我就在想我们周潇齐又要开始忙了。”
这些青春羞涩的笑点,即使像极了青春小剧场中抖机灵的小机灵,但我这样年近三旬的人看了,依然忍不住嘴角上扬,思绪飞向从前——俗称共情。
我想起自己中学的时候,也喜欢挑逗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这个喜欢不是指爱慕,是产生兴趣的意思,就像那个时候,几乎所有漂亮的女孩子,都会时不时被许多男孩围住的感觉),拉一下头发,戳一下后背,嘴上说几句看似轻薄实际幽默的话,然后等着女孩子嗔怒动手,自己笑着跑开,看着女孩子表面嗔怒,内心开心的样子,关系就这样拉近了。
没错,《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已经有了许多的阐述。
02我知道,《你的婚礼》被许多网友冠上了一个新的名字——《舔狗的一生》,意思大概就是男主拼尽全力,最后看着女主穿着婚纱嫁给了别人,只给自己留下了自我感动,然后一地鸡毛。
没错,这些评价都是对的,不过因此而抨击电影瞎写,我只能说,你是真的不了解那时候的中学男生,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究竟为了什么。
很简单,为了女孩子开心。
中学萌芽的所谓爱情,是爱情的初始模样,也是最纯粹的模样,没有物质,没有顾虑,甚至没有智商,“我喜欢你,我喜欢和你待在一起的感觉,你开心我就开心”,这种如今看起来很愚蠢的观念,却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
愚蠢的爱,也是最真实的爱,心疼,但也怀念。
女主尤咏慈,是这段爱情中的接收方,而不是参与者,她享受着男主为她营造的甜蜜世界,也在无意间,满足着男主心中那一点点信息的满足。
所以,她自始至终是这段爱情中的主动者。她可以开朗豁达,不顾别人的眼光大方和男主秀恩爱;也可以被男主发现家庭问题后,切断和男主的一切联系。
她时而开朗,时而内向;时而大方,时而脆弱。很薛定谔是吗?可是只要她不讨厌男主,依然愿意笑着看着男主,男主就依然会很享受,你信吗?
青春片中,主角都是不成熟的,或许拍不出感情的变化与成长,换不到观众的共情和眼泪。
但我们共情的,其实只是故事中,突然出现的点。这些点即使十分割裂,可安插在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中,却点亮了青春的长卷。
韩版和中国版的一处对比,隐隐道出原因——
我的青春,有很多时间是在打架中度过的
但有一场架,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因为那是我第一次遇见你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每天只有一个念头
就是要和你在一起
为了和你在一起,我拼了命学习
只想为了和你上同一所大学
为了和你在一起
我也做了很多很傻、冲动的事
但我是幸运的
因为我们曾经这么相爱过
如果我能早点长大
是不是就不会失去你
这是男主在结尾,女主婚礼上说的话,几句话,总结了整整十五年的心路历程:
爱上你的时候,我十几岁,我会为了你不顾一切,也会为了你宁愿放弃一切,即使最后你走向了别人的怀抱,可我依然庆幸,曾经有你的笑容,灿烂了我青涩的年华。
如今,我的爱依然不变,可我已经度过了为爱不顾一切的年纪。我想奋不顾身再爱一回,也已经有气无力了。或许,这就是我的宿命吧。
《你的婚礼》,挟你的软肋,看得你“破防”,你们流的泪,我懂。
03共情归共情,不过实话实说,如今的青春片,已经逃不出那部经典的《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框架了。
一个疯狂追女生的少男初恋故事,《那些年》笔触简单,台词平常,可为什么还是能打动人呢?
因为它足够接地气。
比如说青春群像,10年过去了,回忆起《那些年》,我们依然能记起影片里的人物。
除了两位主角外,还有爱表演烂魔术把妹的廖该边,爱画画的胡家玮,以及每一个故事都要有一个胖子的阿和......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那些年里的青春群像。
《那些年》用了极重的笔墨来还原校园场景,每一幕,都有“记”可循。
夏日里,一排排整齐停放的自行车。
课本上的涂鸦。
上课时的罚站。
就连沈佳宜用圆珠笔扎柯景腾后背衬衫的故事,都能从现实中找到原型。
柯景腾和沈佳宜的故事,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展开,比如好学生和差等生一开始的不对付;课间值日的玩耍;晚自习的打赌......
这都是真切会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细节,实打实地还原了观众对校园爱恋的记忆。
而《你的婚礼》,即使再浮夸,讲的还是实打实发生在青春的身边事,所以,我明白为什么有人可以热泪盈眶,因为曾经真的爱得深沉。
或许男人老了之后会变得多情且敏感,但青春时代的男孩子,是真挚而虔诚的。
爱得有多“卑微”,如今的泪水就有多浓。
然后擦干眼泪,善待身边人,把青春封存在记忆里,然后迈步前行。
文章首发:
微信公众号“听风楼阁”(tingfenggelou)
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并且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听风楼阁”,或搜索“tingfenggelou”,关注我的个人听风楼阁 (ID:tingfenggelou),我会在这两个平台,一起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