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上海博物馆中藏有一口较为完整的明早期大龙缸,标注为十五世纪中期,系天津籍收藏家顾巨六之子顾德威早年所捐赠,也是存世为数不多品相较好的明早期龙缸。明早期 大龙缸 上海博物馆宣德款青花龙纹扁缸边饰、云纹特写宣德款青花龙纹扁缸边饰、云纹特写现在,我们所见的最早有年款的官窑龙缸是在宣德时期,所书款识一般写于口沿部位。而大多数没有落款的宣德龙缸与正统官窑的龙缸较难分辨。相比之下,宣德时期的龙缸在体量上要略小一些,器型多为扁缸或方缸;口部纹饰也多以忍冬纹及单组朵花为主。

景德镇烧制官窑大缸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有确切记载的皇家遗存却很少。从目前发现的资料看,仅有明代万历皇帝的陵寝中的三口前朝“嘉靖”年间制作的青花龙纹大缸。缸中曾储满蜂蜡和植物油,油面处搁置一铜瓢,内嵌灯芯,可以知道当时这三口青花龙纹大缸应该是作为地下宫殿的“长明灯”保留至今。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1)

洪武白釉大瓷盆标本 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2)

宣德款青花龙纹扁缸 景德镇出土

龙缸是为皇家特殊的需求而定制的,故与制作普通官窑瓷器工艺有所不同。因为体量巨大,需要做的准备更为繁杂,一般烧制龙缸都有专门的窑厂。清代嘉庆时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洪武二年,设厂于珠山麓……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可见,龙缸窑排在首位,而制作龙缸所需准备的“超大号”匣钵也同样是单独设窑烧制的。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3)

宣德款青花龙纹扁缸边饰、云纹特写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4)

宣德款青花龙纹扁缸边饰、云纹特写

现在,我们所见的最早有年款的官窑龙缸是在宣德时期,所书款识一般写于口沿部位。而大多数没有落款的宣德龙缸与正统官窑的龙缸较难分辨。相比之下,宣德时期的龙缸在体量上要略小一些,器型多为扁缸或方缸;口部纹饰也多以忍冬纹及单组朵花为主。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5)

明早期 大龙缸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中藏有一口较为完整的明早期大龙缸,标注为十五世纪中期,系天津籍收藏家顾巨六之子顾德威早年所捐赠,也是存世为数不多品相较好的明早期龙缸。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6)

明早期大龙缸云纹特写

据笔者观察,此件龙缸的制作年代应偏向于宣德晚期或正统初期之作。通过比较,上博这件龙缸从整体器型的丰满程度与馆藏诸多宣德款识的青花器物形制、气韵所类同,而云纹的晕散、笔触则与宣德款的青花龙纹扁缸相近;这些明显的特性均与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展出的景德镇正统地层发掘的龙缸修复件相差甚多!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7)

龙缸修复件 1988年景德镇正统地层出土 北大塞克勒博物馆藏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8)

宣德款青花团菊纹大罐 故宫藏

上博所藏龙缸的笔法更加浑厚,器型也相对肥硕;尤其是对于云纹的刻画,前者不太注重细部处理,一笔涂抹,一挥而就,浓厚的青料在窑火的气氛下随釉流淌;而修复件龙缸上的云纹都留有一圈空白轮廓线,更强调云纹的程式化,也显得中规中矩;而这种留白边强调轮廓线的云纹大多出现于明代空白期偏晚的阶段。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这种带有明早期或空白期风格的云纹年代下限甚至能晚到成化早期,且与所谓正统地层所出土龙缸笔法相近。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9)

成化早期官窑标本云纹特写

查空白期自正统元年1435年始至天顺八年1464年间共经历了近三十载,制瓷风格已应有不少转变,可见,对于这个时期烧制的龙缸究竟哪类属于正统,哪些又偏向于天顺,尚有待进一步探究。根据两者龙缸的差别,也揭示了当时大龙缸烧制的诸多类型以及不同朝代风格的延续性。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10)

背景中依稀可辩的明早期大龙缸

据史料图片记载,民国时期老北京琉璃厂的“尊古斋”黄伯川先生家中也曾存有一口明早期官窑的大龙缸,后被红卫兵查抄中当着其家人面前砸毁,铸成无法挽回的憾事。要知道如此体量巨大的官窑瓷器烧之不易!存世更罕!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11)

1988年景德镇考古所待修复的正统龙缸标本

1988年在江西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址中,集中出土了大量的青花龙纹大缸残片,也证实了文献中对于明初烧制大龙缸的记载。根据景德镇御窑厂出土标本复原尺寸,可以看出正统官窑龙缸胎坯较前朝更为硕大,有些成品高度达到88厘米以上。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12)

1988年发掘正统大龙缸修复件及云纹特写 景德镇考古研究所藏

通过推算,制作直径70厘米的龙缸,烧制前的生坯直径至少要有80厘米,为了防止器物烧制时被窑灰所玷污,还要在生坯的外面套上“匣钵”,而“匣钵”本身也是经过烧造后的瓷化耐火材料,自身的重量加上缸体生坯的重量,即便是挪动起来都很困难,何况还要将其平稳的放置于窑炉内。两米见方的瓷窑,也就只能烧制一口龙缸,所以烧制龙缸的技术条件和配套硬件都有较高的要求,仅靠民间烧瓷的窑炉是很难完成的,非官方不能。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13)

1988年发掘正统大龙缸修复件及云纹特写 景德镇考古研究所藏

与古代柴窑制瓷不同,今天很多仿古瓷器都是用气窑烧制的。烧制柴窑的技术随着对于环保、护林的倡导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如此大的龙缸生坯要用柴窑烧制使之最终成型,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决非易事,更何况懂得烧制柴窑工艺的“把桩”师傅已经寥寥无几,所以明早期的龙缸经常会出现因为胎体过大、坯胎过厚而引发“过缸”,而“过缸”其中就包括开裂和断底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14)

宣德官窑青花缸底

这种致命的窑病使得大龙缸的烧制没有任何补救的机会,而幸存的成品中发色不匀、釉色不均、釉面开片,缩釉、落渣乃至轻微的窑裂都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历史上对于龙缸好坏也难以用胎釉俱佳作为评判的标准,当然就更说不上精美了。《明史》中“正统九年庚戊,江西饶州府造青龙白地花缸瑕璺不堪,太监王振言于上,遣锦衣指挥杖其督官,敕内官赴饶州更造”。正统皇帝为了烧制青花龙纹大缸,曾下令让权倾朝野的宦官王振亲自前往景德镇进行督烧,被载入《明实录》中,也成为陶瓷史中的一段佳话。而景德镇出土大量致废的龙缸标本,也同样印证了当时“惨烈”的制作历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文藏】头条!

古陶瓷鉴定研究|高古瓷中的“特立独行”的釉面

古瓷收藏怎可不知“玫茵堂”

西藏的佛教泥塑叫“擦擦”,与唐卡和金铜佛造像齐名

欲知晓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App Store或应用宝下载《收藏家》杂志App!更多干货等着你!

大雁塔秘色瓷(它经窑火烧造二十天之久)(15)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