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生态文明建设的5大路径方法(生态文明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的5大路径方法(生态文明关键词)影响;(3)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实践对放牧场、稀树干草原和草地(从温带到干旱地区)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科学研究针对全球性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挑战,强调采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综合的、多学科的合作来解决当前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实际存在的及面临的复杂问题,具体工作要求科技人员与当地生产者。决策者密切合作、协同攻关。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发起之初选择了14个课题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1)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2)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实践对温带和地中海森林景观的生态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的5大路径方法(生态文明关键词)(1)

【生态文明关键词】人与生物圈计划

生态文明建设的5大路径方法(生态文明关键词)(2)

随着全球性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挑战,人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已经难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问题。只有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途径,才能寻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方法。据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其第16届大会上正式提出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简称MAB),并于1971年10月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协调理事会。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由张与发展历程。它是一项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和培训的计划。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

MAB是一个政府间协作的科研计划。参加的国家政府须成立本国的MAB国家委员会,以便与联合国MAB进行联系,与其他国家联系协作,并负责协调本国内有关MAB方面的科研工作。人与生物圈计划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有的国家已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我国有10个课题被纳入人与生物圈计划,有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人与生物圈计划科学研究针对全球性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挑战,强调采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综合的、多学科的合作来解决当前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实际存在的及面临的复杂问题,具体工作要求科技人员与当地生产者。决策者密切合作、协同攻关。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发起之初选择了14个课题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

(1)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2)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实践对温带和地中海森林景观的生态影响:

(3)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实践对放牧场、稀树干草原和草地(从温带到干旱地区)的

影响;

(4)人类活动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带生态系统动态的影响,特别注意灌溉的效果、

(5)人类活动对湖泊、沼泽、河流、三角洲、河口、海湾和海岸地带的价值和资源的

生态影响;

(6)人类活动对山地和冻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7)岛屿生态系统的生态和合理利用;

(8)自然区域及其所包含的遗传材料的保护;

(9)病虫害管理和肥料使用对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评价;

(10)主要工程建设对人及其环境的影响;

(11)以能源利用为重点的城市系统的生态问题;

(12)环境变化和人口数量的适应性、人口学和遗传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13)环境质量的认识;

(14)环境污染及其对生物圈影响。

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上述十四个方面又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同时在研究期限的长短、可利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参加研究的学科和机构,各国都有各自的特色。

1975年以后,以上课题重点集中于湿润的热带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其边缘地带、大都市系统和自然保护四大领域。1986年进而又提出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强调在继续开展原定领域研究的同时,各领域应加强以下四方面研究,即在人类不同程度影响下生态系统的功能;在人类影响下资源的管理与恢复;人类的投入与资源的利用;人类对环境压力的反应。人与生物圈计划开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生物圈保护区网。生物圈保护区是指那些在自然保护和提供科学知识维持持续开发等方面有价值,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陆地和海岸保护地域。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

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种类繁多,资源类型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由于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资源分布不均、质量较差,开发技术落后,使得中国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上,矛盾更为突出,形势更为严峻。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更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自1972年起加入国际MAB组织,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简称中国MAB委员会),同时设立人与生物圈秘书处,负责指导落实、执行MAB在中国的具体工作。中国MAB秘书处挂靠在中国科学院。中国MAB委员会及其秘书处自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在组织、协调MAB全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宗旨是通过全球范围的合作,达到如下目标: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为有关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长期的系统监测,研究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为提供对生物圈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开展人员培训和信息交流。

截至2015年,中国有171个保护区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已成功申报33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分别是卧龙、鼎湖山、长白山、梵净山、武夷山、神农架、锡林郭勒、博格达峰和盐城等,分别代表了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2015年,中国梵净山“人与生物圈计划”战略研讨会在贵州省铜仁市召开,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授牌成为继神农架之后的第二个“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培训基地”。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不断扩大加入国际网络生物圈保护区的类型和数量的同时,与地圈生物圈的研究工作配合,作为全球变化观测网的基础,在国内组织开展相关科学普及活动与工作。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达良俊 编辑 吕子乔)

生态文明建设的5大路径方法(生态文明关键词)(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