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线上参观(点亮飞天梦上海天文馆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上海天文馆线上参观(点亮飞天梦上海天文馆首次揭开神秘面纱)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说,随着上海天文馆开馆在即,由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构成的上海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逐步形成,通过科普教育为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梦做出贡献。走进展示空间,上海天文馆征集了总计约70件著名陨石及超过120件/套文物藏品,从质量来看已达到国际一流收藏水准。影响世界科学发展的著名科学家如牛顿、开普勒、伽利略等的原版著作,以及品种稀有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在馆内展出。从空中俯瞰,整个天文馆像一座表现时间流逝的大型天文仪器。主建筑以优美的螺旋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独具特色的圆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转穹顶这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共同诠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其中,圆洞天窗位于主建筑的入口,当太阳光穿过圆洞,会在地面形成光斑,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光斑也将在地面上缓缓移动,起到像日晷一样的作用。俯瞰上海天文馆。(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这座场
(记者陈爱平 方喆 丁汀 岑志连)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5日启动压力测试。这座迄今为止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将于今年7月17日正式开馆并于18日起迎接公众。新华社记者5日揭开场馆神秘面纱,带你领略建筑之美、展示之新、馆藏之特。
科普文旅新地标
这一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全新的天文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地标坐落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占地面积约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
上海天文馆涵盖“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及“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以及8K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星闻会客厅、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阳塔与星空探索营,全景展现宇宙浩瀚图景。
从空中俯瞰,整个天文馆像一座表现时间流逝的大型天文仪器。主建筑以优美的螺旋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独具特色的圆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转穹顶这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共同诠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其中,圆洞天窗位于主建筑的入口,当太阳光穿过圆洞,会在地面形成光斑,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光斑也将在地面上缓缓移动,起到像日晷一样的作用。
俯瞰上海天文馆。(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这座场馆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球幕影院的球体外直径30米,如果把同样位于临港的滴水湖比作太阳,球幕影院就是等比例缩小的地球。主建筑外的景观区域还设计了3组螺旋形的绿化带,从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并与外围的“星空之境”公园自然衔接,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走进展示空间,上海天文馆征集了总计约70件著名陨石及超过120件/套文物藏品,从质量来看已达到国际一流收藏水准。影响世界科学发展的著名科学家如牛顿、开普勒、伽利略等的原版著作,以及品种稀有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在馆内展出。
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说,随着上海天文馆开馆在即,由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构成的上海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逐步形成,通过科普教育为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观众观看陨石展品。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点亮“飞天梦”
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曾建言,21世纪深空探测将成为各国科技竞赛场,我国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兴建天文馆,对广大市民进行天文科学知识普及推广,补充青少年天文科学方面的教育至关重要。
如何在更多青少年心里播下一颗“飞天梦”的种子?上海天文馆引入体感互动、数据可视化、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生物识别等技术,精心设计环境氛围、灯光音效和高仿真场景模拟手段,构建沉浸式宇宙空间体验环境。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天文馆的300余件展品中,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
展现太阳系主要结构和组成的模型装置。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家园”展区,3D打印高仿真立体模型、AR互动装置等让观众仿佛置身浩瀚宇宙。“宇宙”展区则尝试运用艺术语言传递晦涩难懂的科学内涵。
9岁的项世伟非常喜欢体验那些把古今中外天文学家的发明变为可互动装置的设计,“感觉自己就像科学家一样身临其境!”
在专家看来,上海天文馆是展现我国天文学研究进展、航天强国历程的窗口之一。在天文馆开馆前,上海科技馆已成立天文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专家组成高层次专家委员会,致力于推进天文学研究,打造优质科普平台。
嫦娥五号探测器模型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模型。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5日在参观位于“征程”展区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天和核心舱等的高仿真模型展品后,上海观众王路感叹:“‘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在馆内探索,我们仿佛追寻着一代代中国人走出的‘飞天之路’,见证着中国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彰显城市软实力
在上海建设一座天文馆,这是许多科学家、天文爱好者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共同夙愿。在众多建设者和专业观众看来,上海天文馆的落成充分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将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自2016年11月8日开工以来,天文馆建设团队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在市科技两委及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以建设国际顶级天文馆为目标不懈努力,针对每一项任务制定专门的“项目档案”,为80项采购工程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阳光采购体系……在建党百年之际,上海科技馆天文馆党支部获评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众多建设者坦言,这座在“人民城市”拔地而起的科普场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也要依靠人民。
7月5日,参观者在体验由投影装置模拟的引力波。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全程参与指挥上海天文馆建筑工程和布展工程的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卞家骏回忆,上海天文馆建造之难,是其职业生涯中很少遇见的。不仅因为这座建筑本身就如一件艺术品,几乎所有混凝土和钢结构都采用不规则形状,还克服了临港地区容易受到台风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建设者返岗滞后、展陈设计的国际策划团队往来受阻等困难。
疫情期间,布展总包团队在线上与多个国家、60多个专业设计的团队通过远程交流,“跨越时空”合作促成布展完成;在线下,建设团队每天坚持做好进出人员检疫筛查、场地消毒、物资储备、安全检查等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在疫情防控和工期的双重压力下确保了整个工程的总目标完成。
上海天文馆是这座城市不断为人民美好生活添砖加瓦的缩影。在临港新片区,一座座科普和文旅新地标拔地而起;沪上五个新城文旅名片各具特色;全市16个区,一处处“家门口的好去处”日新月异。苏州游客王丽已迫不及待做起了暑期规划:打卡最新上海天文馆,再前往附近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和中国航海博物馆,“不再需要去传统景区景点扎堆,上海各处都给人‘没个三五天根本玩不够’的新期待”。
馆内展出的天和号核心舱等比例模型(7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自5日起,上海天文馆有序展开压力测试,并将根据测试情况进一步优化服务和管理,以期在正式开馆时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这座科普场馆也向市民游客发出诚挚邀请:市民游客可报名参加7月10日举行的社会公众压力测试。7月9日上午9时起,可以通过官方网站(sstm-sam)实名制预约压力测试票,总数3000张,统一票价1元,一人一票。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