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平台是用什么开发的(内容平台的三个共同点)
内容平台是用什么开发的(内容平台的三个共同点)当然也不乏有些平台,本身并不需要过多的内容。所以对于发现不了新鲜血液,漏掉某些好内容,运营方并没有觉得多可惜,压根也不想去优化它。很多内容平台中,强者越强,只要自己不作死,优秀的作者在已经积攒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之上肯定会越来越强。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优秀的作者和机构创作出的内容质量确实要高一些,他们在内容的质量和产出上都有一定的保障。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你看到不管是UGC还是PGC平台,都会扶持头部内容。有的还会花钱去吸引一些作者入驻,或者是花钱跟他们签独家合约,这是建设竞争壁垒的一个手段。1. 强者愈强如果你是一个新的创作者,并且在行业内没有积累知名度,进驻到一个内容平台,初期会发现很难。很多平台都有这问题,如果你的内容没有被推荐到好的位置,阅读量少的可怜,更不用说增加粉丝数和喜欢数了。实际操作中平台通常也只会推荐那些优秀的作者,把优秀作者的作品放到首页,这样能确保优质的内容得以展现。对于平
本文作者将结合自己的产品经验,与你分享下内容型产品的一些共性,enjoy~
要说做产品的这几年明白的道理,其中有一条,同类产品的很多特性都是一样的。这仿佛是一个自然规律,只要是同类的产品,不管是哪个产品牛人,公司有多么厉害,某些现象是大家都会遇到的。
有些事即便不好,产品经理也不要过于自责,因为不管谁做都一样。当然大家也不要把这当做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只是跟大家说要更理性的对待。也许你会为此很苦恼,但对于一些行业难题想要找到解决方案,确实不容易。
这两年我一直在做内容型产品,对于内容型产品的一些共性深有感触。
1. 强者愈强
如果你是一个新的创作者,并且在行业内没有积累知名度,进驻到一个内容平台,初期会发现很难。很多平台都有这问题,如果你的内容没有被推荐到好的位置,阅读量少的可怜,更不用说增加粉丝数和喜欢数了。
实际操作中平台通常也只会推荐那些优秀的作者,把优秀作者的作品放到首页,这样能确保优质的内容得以展现。对于平台来说可能也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依靠那些知名作者的好内容,吸引并留住用户;一方面又希望有所权衡,做到资源的公平性。这多少都有些无奈。
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优秀的作者和机构创作出的内容质量确实要高一些,他们在内容的质量和产出上都有一定的保障。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你看到不管是UGC还是PGC平台,都会扶持头部内容。有的还会花钱去吸引一些作者入驻,或者是花钱跟他们签独家合约,这是建设竞争壁垒的一个手段。
当然也不乏有些平台,本身并不需要过多的内容。所以对于发现不了新鲜血液,漏掉某些好内容,运营方并没有觉得多可惜,压根也不想去优化它。很多内容平台中,强者越强,只要自己不作死,优秀的作者在已经积攒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之上肯定会越来越强。
有人可能会寄希望于那些做内容分发,个性化推荐的平台,但即便是这样的平台也会给那些大号更高的推荐权重。
对于这种现状,归根结底是我们对内容的质量,对于文字本身并没有一套筛选标准和评定规范。现在大家对内容的考量只能是借助外力,如阅读量、点赞量,而这些数据的高低与内容被推荐的权重是息息相关的。
2. 好的内容占收入的绝大比例
上文说平台在内容推荐上,更多的倾向于优秀的作者或机构,把更多的资源给了他们。这是从吸引用户的角度讲,从内容收入的角度也有这种特性。
对于付费内容产品来说,头部内容的收入也占了整个平台的绝大比例。一个平台的体量可能很大,内容很多,但你会发现其实卖的好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你观察喜马拉雅、蜻蜓FM这样的平台就会发现,他们主推的都是那些大咖的节目,最好的位置一直被那几个名人的内容占据着,一个爆款内容的销量可能就达到上千万。
纠正一下,体量很大,并不是指质量高的内容很多。现实情况中由于竞争关系,一个平台的优质内容是有限的。拿视频网站来说,这两年视频网站竞争激烈,各大平台都采用独播加自制的方式吸引用户,每年买几部大戏作为独播,然后再自制几档综艺节目,两者相加作为平台的竞争优势。其它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彼此各家都有的。
之前看过一本书《长尾效应》,在我对自家产品的分析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头部内容数量少,销量高,收入能占到总收入的40%,剩下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数量多,每本销量都不高,收入则能占到总收入的60%。
这么说来,好像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平台扶持优质作者的做法都无可厚非。那对于新的入驻者该怎么办呢?其实也没啥捷径,一个持之以恒的笨办法就是不断的发优质的内容,给平台投稿,等到平台的编辑发现你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个好的开始,你在平台上的发展速度就很快了。
当然,追热点被发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时间会更早一些。
3. 平台内的信息流动趋于稳定
内容平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搭建社区,社区的形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说的仅仅是类似于订阅、关注这样的功能。
刚开始搭建起这种关系,平台会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刻意的促成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内容之间这种关系的形成。在产品发展初期很长的一段时间,或者是功能刚上线的一段时间,信息关系的搭建和流动会比较频繁。
可是随着关系搭建完成,加上产品的人口红利消失,目标受众群体已经被发掘的差不多了。平台内的信息流动就会减缓,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感受到的是一种静止状态,他所接受的用户和信息范围都已经确定,不再扩展了。
所谓的平台红利期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平台刚上线的时候,早入驻的账号会更容易吸引粉丝。慢慢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平台的用户固定住后,首先你的内容被用户看到的概率更小了,再者想要让用户与你建立关系也更难了。
#专栏作家#
云瑞,马虎眼,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片刻产品经理,6年产品人,走在内容社交产品路上,死磕产品设计,喜欢玩各种APP,玩桌球,打羽毛球,欢迎与大家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