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战争是哪一年开始的(揭秘十八世纪末中缅战争始末)
缅北战争是哪一年开始的(揭秘十八世纪末中缅战争始末)由于双方最高领导人都对这份和约不满意,而且双方向各自国君禀报的内容又有出入,导致双方战后交涉还因此而拖延了二十年。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此事才圆满结束。换句话来说,中缅关系又被重新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中国得了面子,缅甸得了实惠。纵观整场战争,双方交战激烈,都动用了超过五万的兵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损失也达到一万之上,迟迟不能分出胜负。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最终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军根本没有在战场上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派去六万多士兵不但伤亡严重,多名将领战死沙场,还失去了中缅边境的一些领土。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乾隆自己在晚年的时候就认为没能打赢缅甸是他抱憾终身的事情。清缅战争结束后,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缅军所
十八世纪末,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后,凭借其军事实力,对中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采取高压政策。至清缅战争之前,缅甸一直在与自己的老对手暹罗(今泰国)进行死掐,为了维持战争需要的大量粮食和人力,缅甸方面把中国边境的一些小土司作为自己人力物力的供应者,不断以武力威胁,向中国管辖的内地土司强制要求征收传统的“花马礼”,也就是贡赋钱粮。这些内地土司当中有息事宁人、破财消灾的,但更多的人是不甘心甚至是不买帐的。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甸方面再次向这些内地土司征收贡赋遭到拒绝,贡榜王朝遂出动军队约2000人侵入中国孟定和耿马两内地土司的管辖区域,劫持了孟定的土司,焚烧耿马土司的衙署和当地民居。正式点燃了中缅两国边境冲突的导火索。
由于此前乾隆一直忙于平定准噶尔,无暇南顾,不愿与周边国家发生军事冲突,因此对南方边境多奉行绥靖政策。如今对缅甸这种压迫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和挑衅中国国威的行为,乾隆决定改变态度:派兵往南,对缅实施自卫反击。
暹罗。因此有人评价,清缅战争的影响,就是改变了整个东南亚的局势。而清政府在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自己的一次自卫反击,竟造成了中南半岛这一大变局:既削弱了缅甸,又挽救了暹罗,而是耿耿于怀在全盛时期无法打服“南荒小夷”。
纵观整场战争,双方交战激烈,都动用了超过五万的兵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损失也达到一万之上,迟迟不能分出胜负。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最终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军根本没有在战场上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派去六万多士兵不但伤亡严重,多名将领战死沙场,还失去了中缅边境的一些领土。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乾隆自己在晚年的时候就认为没能打赢缅甸是他抱憾终身的事情。
清缅战争结束后,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缅军所持的西方武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曾上书乾隆皇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改造自己的军队以增强自身国力。但乾隆皇帝受“骑射乃建州之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所以没有得到乾隆的重视。本来可以成为清缅战争战果总结,追赶当时军事现代化的机会的合理化建议却没能改变中国,间接为清王朝后来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有意思的是,清缅战争的停战协定,是在双方前线将士打得精疲力尽,都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决定议和停战的。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十一月十六日,都有厌战情绪的前线双方几经交涉后,14名缅军将领与12名清军将领坐到了起,代表双方谈判画押,互赠礼物,正式停战。这场延续多年、花费清朝911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由于双方最高领导人都对这份和约不满意,而且双方向各自国君禀报的内容又有出入,导致双方战后交涉还因此而拖延了二十年。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此事才圆满结束。换句话来说,中缅关系又被重新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中国得了面子,缅甸得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