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原来有没有漂流瓶(QQ漂流瓶功能下线)
微信原来有没有漂流瓶(QQ漂流瓶功能下线)用户能捞到什么样的瓶子、抛出的瓶子又会被谁捞到,完全出于系统随机。这种充满未知的社交模式在早年吸引了大批用户。比如“交往瓶”会漂向同一个城市的异性陌生人,“表白瓶”可以定向发给你的QQ好友,“定向瓶”可以发送给指定地区的人等等。可以说,漂流瓶把匿名社交的玩法全部都探索了一遍。“网上冲浪”的年代感画风扑面而来QQ邮箱漂流瓶自2010年9月28日上线,按照最初的功能设置,用户可以把想说的话写在小纸条上装进瓶子扔到大海里去,也可以打捞其他人丢到海里的瓶子。查看瓶子里的信息后,你可以选择和对方聊天,也可以选择重新扔回大海。后来,腾讯还对这款产品进行过改进。
九年漂流瓶,终于走到了终点。
曾经的“漂流瓶联系”表情包,现在也终于实至名归:再见,再也不见。
在微信关闭漂流瓶功能不久后,6月24日,QQ邮箱也关闭了漂流瓶。自此,漂流瓶功能从腾讯旗下的社交平台上彻底消失。
00后可能对“漂流瓶”这个功能觉得有些陌生。而对于不少90后和80后来说,这个从画面内容到像素质感都充满着过时气息的应用,承载着不少他们与陌生人之间的虚妄时光。
“网上冲浪”的年代感画风扑面而来
QQ邮箱漂流瓶自2010年9月28日上线,按照最初的功能设置,用户可以把想说的话写在小纸条上装进瓶子扔到大海里去,也可以打捞其他人丢到海里的瓶子。查看瓶子里的信息后,你可以选择和对方聊天,也可以选择重新扔回大海。
后来,腾讯还对这款产品进行过改进。
比如“交往瓶”会漂向同一个城市的异性陌生人,“表白瓶”可以定向发给你的QQ好友,“定向瓶”可以发送给指定地区的人等等。可以说,漂流瓶把匿名社交的玩法全部都探索了一遍。
用户能捞到什么样的瓶子、抛出的瓶子又会被谁捞到,完全出于系统随机。这种充满未知的社交模式在早年吸引了大批用户。
网友们怀着期望和想象,乐此不疲地在漂流瓶上偶遇着新的朋友。
漂流瓶的故事有多少人用过漂流瓶呢?
数据显示,上线三天内,漂流瓶的用户量就突破100万,而这个数字在半年后达到了1000万。这直接带着QQ邮箱的活跃用户突破1亿,超过网易邮箱成为第一。
随着这次漂流瓶的关闭,许多人感慨,那些在漂流瓶里述说心事的时光也随之沉入海底了。
#无关却又相关的痛痒#
讲述人:苗苗
我玩漂流瓶的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好像是2010年。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不堪入目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真的在问问题或者找人聊天。
我还遇到过几次有人问数学题和成语同义词哈哈哈,估计是小学生,我都认真回了。
之前捞到过的一个瓶子
我一般会在心烦的时候去捞漂流瓶,捞到烂问题就批评教育,捞到色情内容就一律投诉,捞到抒发困惑和小情绪的就试着安慰一下。
我有6个QQ号,可以慢慢捞,经常捞着捞着就忘了自己的烦心事。
那段经历似乎虚无缥缈,却又很真实。很多人在平日里不想说、不能说的话,却愿意毫无保留地在漂流瓶里和我这个陌生人分享,这种感觉很奇妙。
现实生活里我是个不爱说话的人,青春期的那段时间更加严重。而漂流瓶的存在就像给一个密封的房间开了个窗,不仅让我长舒了一口气,还让我能够窥见除我之外各种各样其他人的内心。
可以说,我和世界的连接,就是从QQ漂流瓶开始的。
#海边的朋友#
讲述人:林子
前两天刷新闻的时候,看到了漂流瓶下线的消息。这时候我才想起来,自己上一次登陆已经是6年前。
印象里曾经聊得比较多的是一个男孩子,比我大一岁,网名叫Captain。他在离我几千公里以外的一个沿海城市,过完那个暑假就要读高三了。
他从小在海边长大,大海对他来说甚至比陆地还亲切。他还告诉我,他将来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海军。
那时候我正在追《海贼王》。这个对当海军有执念的少年,就像动漫里立志要成为海贼王的路飞一样,在我还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早早的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这让我很羡慕。
后来我上了高二,课业繁忙起来。偶然的几个假期在QQ上碰到他,得知他体检没问题,但是文化课成绩一直上不去,所以很焦虑。我也只能说一些安慰他的话。
再后来完全没有联系了。昨天我特地去QQ列表里翻了一下,他是离线状态,头像没变,QQ空间里最新的状态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了。也不知道他如愿当上海军了没。
不过世事原本就难料吧。就像我,当初也没想过会来到这个城市,从事现在这个行业。虽然一直没什么执念和梦想,不过走着走着自然就到了这一步,也挺好。
#心上人是眼前人#
讲述人:王公子
三年前的春天,一个晚上我躺在宿舍里,听着很烘托气氛的民谣,闲得无聊就捞了一个漂流瓶 。捞到了一个女孩子,也说很无聊。于是给她分享了我在听的民谣,之后便打开了话匣子。
巧的是,她就在我所在的城市。聊了一段时间,觉得我们三观都很合得来,于是就相约见一面。见到她的那个瞬间,我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吧。
我们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现在已经结婚一年多了。朋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连我自己都觉得神奇。一个不太靠谱的方式,让两个靠谱的人走到了一起。可能这就是缘分吧。
社交网络最初的样子可能许多人不理解,这样一个没有太高技术含量、甚至称得上“简陋”的功能,为什么留住了这么多用户?
对于非互联网原生民的80后和部分90后来说,他们成长的时期是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盛行的年代,而2000年前后兴起的网络社交对他们来说则是新的事物,漂流瓶就出生在这样的风口上。
再加上其功能是依附于当时几乎人手一个甚至几个的QQ号,综合这些因素,其爆火就不难理解了。
有QQ号就可以玩漂流瓶,有什么理由不试一试呢?
而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漂流瓶,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互联网社交最初的模样。
张小龙曾经说:“漂流瓶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的预想之外,我们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如果非要分析,倾诉和期待回应还是第一位的。”
那时的人们和现在一样渴望表达、渴望联结。虽然已不再过分拘泥,却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意图明确、无所顾忌。那时候的社交,彼此之间热切吸引,但仍保持距离。
而距离带来的,不仅有安全,还有尊重。瓶子里的困惑和感叹无论来自谁,被捞起的那一刻就赋予了捞起者要认真对待的责任感。
此外,漂流瓶这种一对一的“电子笔友”,赋予了通讯双方以独特性:没有快一步,也没有慢一步,恰好就在这一刻遇到你。相比于目的明确的相亲、联谊,这就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从这个角度看,漂流瓶和同类的社交产品,确实从体验上给用户们带来了更加自由互联的感受,让那个年代的互联网更像“互联”网。
在灰色产业中失控网传,直接导致漂流瓶功能被下线的是“雇佣兵事件”。
这一事件来自百度贴吧“抗压吧”,一个“电竞爱好者集聚地”。其中一个用户在玩漂流瓶时,谎称自己在叙利亚当雇佣兵,并声称自己明天就要上战场,很可能回不来,企图以此博取女网友的同情、骗取对方裸照。
雇佣兵事件截图
经过几天的发酵,消息传得越来越广,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版本的聊天记录,甚至有人将“雇佣兵”身份改成“寂寞的宇航员”来行骗。(这竟然也有人信······)
类似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漂流瓶圈子的环境恶化已久。
由于来去自由,漂流瓶的用户群体鱼龙混杂。上线几年后,漂流瓶上不仅色情、赌博信息泛滥,甚至还发生过不少诈骗案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漂流瓶传播色情内容,非法收取费用,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漂流瓶一直负面新闻不断
对此,其实早在去年年底,漂流瓶就已经展开过色情信息的自查自纠,在过去半年的整改力度非常大。在此期间,很多用户都表示很难捞到新的瓶子,自己写的瓶子也扔不出去。
然而,半年过后,腾讯还是宣布将两个平台上的漂流瓶彻底关闭。似乎是在无声地宣布:整改漂流瓶,太难了。
原本社交产品的监管难度就非常大,而漂流瓶作为社交产品的附属功能,在监管上存在的盲点更多:
首先,漂流瓶虽然依靠QQ邮箱和微信,但它可以使用独立的头像和其它资料信息,用漂流瓶发布的信息完全是与主账号区别开的。
其次,发送漂流瓶完全不需要验证、审核等任何流程。只要将瓶子扔出去,等捡瓶子的人主动上钩就可以了,省时省力,成本极低。
最后,漂流瓶里的违法内容即使被举报,后果也只是漂流瓶功能被禁用,与之关联的微信号或者QQ号不会有任何影响,因此犯罪风险很小。
由于这些盲点的存在,漂流瓶渐渐成为了现在这样色情诈骗小广告生长遍布的混乱局面。用户体验变得越来越差,一个想找陌生人闲聊的人,很少再能捞到另一个真心想闲聊的瓶子。
归根结底,漂流瓶成功在它的开放自由,毁在它过分的开放自由。
孤独是永恒的话题很难想象,做出那么多优秀社交产品的张小龙,自己却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张小龙
这段多年前在饭否上的独白,是张小龙对自己产品的深刻注解。漂流瓶也是其中一项。
科技的发展速度的确快得让人眼花缭乱,但几千年来人性的特质几乎没有大的变动:渴望沟通、渴望被理解、寻求归属感。
孤独是永恒的话题,解决孤独也是。
我们完全不必因为几款产品的失败结局就对网络社交失望。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变坏了,只是技术发展太快,监管和运营暂时没有跟上。
网络社交,尤其是陌生人社交,从来就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从老牌巨头到黑马新贵,现在都仍然在监管、内容质量和商业化之间不停探索,寻求破局。
所谓“铁打的社交圈,流水的漂流瓶。”
下一个上场的,又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