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一至三章完整讲(含德论道继续解析孝经第七章三才)
孝经一至三章完整讲(含德论道继续解析孝经第七章三才)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一起来参加含德论道,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我们继续讨论孝经第七章,讨论之前,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孔鲤过庭。先说孔鲤是何许人也。孔鲤,字伯鱼。是孔子的独生子。孔鲤的名字来历,非常有趣,给大家说一下。孔子十九岁结婚,二十岁儿子降生,添丁进口,全家人非常高兴。由于孔子从小勤奋好学,二十岁已经在鲁国很有名气。鲁国国君听说孔子添了个儿子,特地派人送一条大鲤鱼以示祝贺。孔子万分感激。为了表示对鲁昭公的敬重。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伯是老大意思,是长子。
公元前532年孔鲤降生,鲁昭公送鲤鱼祝贺
孔鲤从小就跟孔子的学生一起学习。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有一天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父亲问:‘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父亲独自站在堂上,我从庭里走过,父亲问:‘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陈亢听后,非常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学《诗》的道理,听了学礼的道理,又听了老师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好了,我们继续学习孝经第七章三才。请看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请看我对这一章的解释;曾子听了老师讲的孝道后说:“太好了,孝道的意义真是太伟大了!”孔子说:“孝道,就象天地运行,恒久不变,犹如大地载物,从不取利,国民孝敬父母,基本行动。孝道是天经地义,国民应该以此为准则。日月普照大地而不邀功,大地承载万物而不争利,国民孝敬父母而不求报,所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看到以孝道教化可以转化人心,所以率先实行孝道,博爱大众,使百姓不会遗弃双亲;再来推行道德仁义,让百姓心生仰慕,愿意效法;先行礼敬谦让,使百姓不会争斗;再以礼乐引导,让百姓身心和谐,和睦相处;教育人民分清好坏,人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