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说了什么(弟子规到底讲的是什么)
弟子规说了什么(弟子规到底讲的是什么)《弟子规》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孝”,这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根本。正因为如此,《弟子规》开篇第一部分即为“入则孝”,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今天,《弟子规》仍然是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优秀启蒙读物,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学、企事业单位等被广泛推广,被称为“做人的宪法”。后来,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大儒贾存仁先生对此作了修订改编,并将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具体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全书共360句、1080字,讲述了113件事,是教导孩子尽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最佳启蒙教材。《弟子规》浅显易懂,通篇押韵,既朗朗上口,又极易记
文/鲁鹏程
被称作儒家启蒙经典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教育家李毓秀先生所作。
李毓秀,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一说生于1647年,逝世于1729年),山西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人,字子潜,一生只考中过秀才,没用更高功名。他创办了私塾“敦复斋”, 毕生致力于教书、讲学、著述。他潜心研读《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并著有《四书证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这些书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山西省图书馆中。
去世后,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绛州先贤祠里供后人缅怀敬仰。而《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
后来,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大儒贾存仁先生对此作了修订改编,并将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具体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全书共360句、1080字,讲述了113件事,是教导孩子尽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最佳启蒙教材。
《弟子规》浅显易懂,通篇押韵,既朗朗上口,又极易记诵,特别是它的核心思想重在教导孩子的言行,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实用,因此在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有同等影响。
今天,《弟子规》仍然是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优秀启蒙读物,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学、企事业单位等被广泛推广,被称为“做人的宪法”。
《弟子规》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孝”,这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根本。正因为如此,《弟子规》开篇第一部分即为“入则孝”,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
孔子在2500年前就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孩子一定要从孝道教起。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他一定会好好学习、积极乐观地生活,以后也一定会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有好的前程,更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不教孩子学孝呢?为什么不带头学孝呢?
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血脉和家训,孩子就是父母的分身。我们是父母,但我们也是我们自己父母的分身。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古语才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也就是说,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
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只有做到了孝,家庭才会是和谐的,事业才会是顺利的,人生才会是幸福的。
《弟子规》后面的“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都是“孝”的延续,这些都做好了,父母就开心了,就不用担心孩子了,就会安享晚年,那孩子做到这些,不就是在对父母尽孝吗?
所以,在我看来,《弟子规》就是一部实践版的《孝经》,每个人都应该学,都应该懂,都应该把其中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中。
鲁鹏程,家庭教育专家,中华文化传播者、推动者。著有《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系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妈妈怎么办?》、《学好<弟子规>教出 好孩子》(本文选自该书前言,略有改动)、《孩子优秀是教出来的》、《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等家庭教育畅销书,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