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伙回乡创业成功逆袭(80后小伙返乡创业)
农村小伙回乡创业成功逆袭(80后小伙返乡创业)【育集体经济让农村产业“兴起来”】该县还通过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对40岁以下的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实行大专学历教育,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每年进行1次县级集中轮训,将118名返乡乡土人才纳入村后备干部队伍,着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阵”。【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阵”】走在孟津乡间村道,随处可以看到“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标语口号。今年以来,孟津县委大力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努力把农村党支部建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在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党支部书记焦书平看来, “百个百姓百条心”,村党支部就是“百条心”的主心骨和引路人。在该县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他和村党员干部一道,带头落实垃圾清零、村庄绿化等工作,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
河南商报记者 付首鹏 通讯员 翟帆
干净整洁的村道,古朴典雅的民居,红砖灰瓦,绿树成荫,脸上挂着笑容的村民。这是6月28日,河南商报记者在孟津县小浪底镇明达村看到的景象。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利用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40万和扶贫政策引导资金90万,兴建日光温室大棚25个,种植草莓、小西瓜等特色瓜果,集体经济年收益30余万元。村里用这部分收益减免了全村的自来水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为70岁以上老人发红包,贫困户每户分红了1150元,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通讯员 马绍磊/摄
明达村的变化正是孟津县大力实施党建引领战略,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孟津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构建起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的“1 3 1”乡村治理体系,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阵”】
走在孟津乡间村道,随处可以看到“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标语口号。今年以来,孟津县委大力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努力把农村党支部建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在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党支部书记焦书平看来, “百个百姓百条心”,村党支部就是“百条心”的主心骨和引路人。在该县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他和村党员干部一道,带头落实垃圾清零、村庄绿化等工作,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
该县还通过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对40岁以下的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实行大专学历教育,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每年进行1次县级集中轮训,将118名返乡乡土人才纳入村后备干部队伍,着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阵”。
【育集体经济让农村产业“兴起来”】
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改变乡村面貌,实现乡村振兴的不止明达村。孟津县小浪底镇党委书记王明明说,针对贫困人口较多,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该镇突出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各类资金1300余万元,立足各村实际,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
目前,小浪底镇已有9个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李家岭村成立专业合作社,投资160万元实施了红薯、油菜、油葵深加工项目,生产的石磨面一经上市,效益良好,年收益达8万元;朱坡村建设150千瓦村级小型光伏发电站,年收益达10万元;梁村投资70万元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软籽石榴120亩,年收入5.3万。
近年来,孟津县全面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模式,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推行“党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而就在不久前,孟津县首个镇级集体经济合作联社在该县城关成立,该镇24个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开展互助合作,统筹推进集体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合作,规范化运作,以带动该镇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广大群众在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中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目前,成立镇级集体经济合作联社的做法,也已在当地推开。
【人才回归让乡村人才“聚起来”】
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是远近闻名的“唐三彩村”。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的 “80后”小伙儿高腾飞,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三彩新工艺制模,仅去年一年,企业年销售收入50余万元,较创业之初增长一倍以上,吸纳就业10余人,还运用电商模式,帮助村民和企业将唐三彩产品由线下销售扩展到线上。
通讯员 马绍磊/摄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对此, 孟津县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创业工程和“双强双带”工程,持续组织开展“三好”型乡土人才评选,着力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产业带头人,培育一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乡土“明星”。
与此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等方面,建立人才引进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人才回归、技术回归、资本回归。返乡创业者累计达1.8万人,创业经济实体达16428家,带动就业9万余人。
截至目前,该县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国家级合作社6个,注册家庭农场9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该县也先后荣获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强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等荣誉。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实习编辑 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