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蜀道难全诗赏析(是李白40岁蹉跎的人生)
李白的蜀道难全诗赏析(是李白40岁蹉跎的人生)另一方面,这首诗歌完成于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借诗喻己。借山、水、河山等等表达自己的知识渊博,能力卓越,但是仕途的不顺利,想步入上流社会,正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样艰难。一方面,这首诗意境之丰富,气势之磅礴,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是李白众多诗歌中,最为特殊的一首。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蜀道难》是李白众多诗歌中,最为特殊的一首。
一方面,这首诗意境之丰富,气势之磅礴,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
另一方面,这首诗歌完成于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借诗喻己。借山、水、河山等等表达自己的知识渊博,能力卓越,但是仕途的不顺利,想步入上流社会,正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样艰难。
一、匡君治国是李白的志向
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志向。
李白也一样,二十岁之前,李白读书学剑,还专门找高人学习过“王霸之术”。
纸上得来终觉浅。二十岁之后,李白出三峡、登庐山、游洞庭、下金陵、往扬州,一路游览,不只是看遍繁华,更重要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亲身躬量大唐的每一寸土地,增长见识为以后出将入相做铺垫。
文能惊天地,剑能泣鬼神。
他出口成章,诗文豪爽,为文干练,有不乏文采,有蛟龙腾起之势,有笑傲群雄之心。他的诗,被当时盛唐人传唱。
他爱剑,爱舞剑,经常在月下起舞,以诗和剑,唱出心中丘壑,他的剑术也被名流所赞扬。
安陆洲,有名门望族郝、许两家闻名江南,许家就是武则天时代的前宰相许圉芝的家,存有《昭明文选》,为了能读到《昭明文选》,李白在安陆居住了下来。
或许是李白的才气吸引,或许是李白的求知欲吸引,许圉芝的孙女许紫烟就此芳心暗许。
面对突然的少女倾慕,经道士胡紫阳介绍,李白如愿入赘许家。
在不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中,李白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写就“莫谓无心恋清景,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诗句,意思很简单,人间美景不能太过流连,因为时代在召唤。
开元十八年,春尽之时,李白由东南向西北,穿越河南辽阔平整的乡野,第一次到达长安。
李白进京的目的很直接,他想像历史上的牛人们一样,直接得到皇帝本人的接见,一展抱负。
二、在仕途路上梦碎现实
一介布衣,如何能见到皇帝?
他想仰仗岳父曾经的“人脉”,毕竟许氏的爷爷,曾做过大唐的宰相,有一些故人可以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
但是现实很无奈,人走茶凉,这些故人并没有介绍一介布衣与当朝皇帝结交。
相反,却被人“软禁”在玉真公主别馆中,这个所谓的“别馆”并不是富丽堂皇的行宫,也不是玉真公主居住的地方,而是位于城外山中的一处偏僻的小院,李白在这里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为了让自己能够登上仕途,到处干谒诸侯官僚,曾经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但最终毫无结果;
到了长安,又遭到王公贵胄的百般欺凌,加上自己“入赘女婿”的身份,更为俗人鄙夷。
“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面对轻视,李白只能愤慨。
站在大唐长安城里,第一次感到人生狼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家庭背景雄厚的人想要在长安获得高升,也要越过重重阻碍,更何况像自己这样无身份无背景的“猿猱”?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样繁华的都市,虽然生活很丰富,但终究不是久留之地,与其在这里蹉跎岁月,还不如提早回家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带着无奈,感伤,开元十八年秋,李白短暂地离开长安,一路向西,希望能够得到基层的引荐,可惜仍无结果。
三、在蹉跎中过无奈清醒的人生
仕途的挫折,并不能消磨李白的雄心壮志,他有一颗不甘的心。
开元二十四年,李白再到长安,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在贺的帮助下,抓住唐玄宗西游的恰机,献上大猎赋,成功博得唐玄宗的赏识,进入翰林院。
翰林供奉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浩诏令之类文件。同时也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
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但这时的玄宗,已经变成了一个贪图享乐,不问政事的人了。他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请将”.深居官中,沉溺声色。
玄宗曾一度受重李白,目的是要他写诗作词,供自己享乐。
当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远了他。
此后,李白在政治上再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