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吗(精进你是差不多)
你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吗(精进你是差不多)每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所以要学会“取舍”。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性的传播,更新速度快,不快速学习就会落伍;而反过来看,恰恰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浮躁的环境下,专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尤为显得稀有和珍贵。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诚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或多或少。例如:可能是做事情很拖延,每件事情都是到了最后一刻没有办法才去干,结果只能应付了事,留下一大堆的尾巴;也可能是面对一个问题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等人问起来只能支支吾吾;还有可能是平时的学习马马虎虎,到考试了临时抱佛脚,考到60分就高呼万岁,结果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高考的失败。相反,认真的人会很幸福。因为认真,TA做的每件事情都很干净,不会留下来一堆的小尾巴;因为认真,TA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因为认真,人生不用经常回头,可以大步向前。正如胡适先生教育弟子罗尔纲,经常说的一句话叫“不苟
狷介(Juan Jie):语出《国语.晋语二》:“小心狷介,不敢行也”,意思是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精进》 采铜 著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趣文,叫《差不多先生传》,文章里面虚构了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个人物有一句名言,叫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胡适先生借着这篇文章,其实是批评抱着差不多态度的人。
诚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或多或少。例如:可能是做事情很拖延,每件事情都是到了最后一刻没有办法才去干,结果只能应付了事,留下一大堆的尾巴;也可能是面对一个问题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等人问起来只能支支吾吾;还有可能是平时的学习马马虎虎,到考试了临时抱佛脚,考到60分就高呼万岁,结果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高考的失败。
相反,认真的人会很幸福。因为认真,TA做的每件事情都很干净,不会留下来一堆的小尾巴;因为认真,TA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因为认真,人生不用经常回头,可以大步向前。正如胡适先生教育弟子罗尔纲,经常说的一句话叫“不苟且”,意思就是“狷介”。胡适先生认为,狷介不仅仅是一种德行,更是一种做学问的品格,也是“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
而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晚年回顾自己的人生时,从经历中总结出来了七条人生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追求完美”,甚至成为了一生的准则,所以直到90岁,在已经有无数成名的作品后,依然写出了思考未来管理问题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
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
每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所以要学会“取舍”。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性的传播,更新速度快,不快速学习就会落伍;而反过来看,恰恰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浮躁的环境下,专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尤为显得稀有和珍贵。
投资家和数学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到用“脆弱”、“强韧”和“反脆弱”的三元结构来划分世间万物:
- “脆弱”的东西像瓷器一般,经不起些许的波动,就会破碎不可复原;
- “强韧”的东西好似岩石,可能经受很多的冲击而毫发无损;
- “反脆弱”的东西,与前两者均不同,虽然不强韧,但是却可以从程度较小的负面波动中受益,就像我们的免疫系统,小病小灾不会摧毁它,反而会让它更加强大。
这三元结构其实就像生活,我们要尽量避免脆弱的部分,培养强韧的能力,在擅长的领域中,精益求精,建立起来强大且不可摧毁的优势;而反脆弱则是拥有更好的学习和反思能力,能够从成功和失败中提取出来成功的因素,持续迭代和提升。
再回到取舍的问题上,每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但是知识和实践却是无限的。所以一个人,到底是专注在一个狭窄的领域中,还是广泛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呢?
塔勒布给出的答案是“哑铃策略”,就是采取两种行动:一方面拿出大部分的投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强韧结构,专注和持续在某个领域中深耕细作;另一方面拿出小部分的投入,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例如找到一个爱好或者兴趣系统的发展,这部分其实也是在构建反脆弱的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地适应和强大。
人生,虽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鱼和鸭掌是可能的
人的身上,应该有两种特质:一种是厚重,一种是快速。这两种特质分别对应不同的事物:厚重对应专业,就像是上面所讲的强韧,在专业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和储备,追求完美和精进;而快速对应变化,类似于反脆弱,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甚至可以提前预判趋势的变化,不断地演进。
人的一生,虽然说精力有限。但是恰如知乎上那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远用不到比拼天赋”。反问自己一句,我们的时间真的有完全利用吗?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非工作时间,并没有充分利用,甚至大多数都放在了短半衰期的事情上,一般是当期实施、当期结束,纯属一锤子买卖,对未来没有任何的积累和影响,例如玩游戏(职业玩家不同,他们每打一局都是有意识的去提升和改变,用于竞技技能的提升)、看微博、刷视频等,玩完就完了;而学习和练习,则是长半衰期事件,虽然当期看不到结果,甚至过程看起来很枯燥,但每做一次都会为将来积累一些东西,让技能提升和知识增加,为后续的生活有所助力。
这两种能力是相辅相成,但始终有轻重缓急。就像鱼和熊掌,两样好东西都想得到很难。但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主业上,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鱼和鸭掌还是有可能的。
树立高标准,追求完美的结果
对每件事情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标准,也就是这个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让我们觉得满意和可以完成。而在没有达到标准之前,内心始终会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们坚定的去完成,而不轻言放弃。因此,高标准得到的结果,一定会比低标准的结果要好很多。
举个例子,就像之前文章里有一个故事: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想找个地方吃饭。面对A、B、C、D......等一大堆的选择,标准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 如果标准仅仅是吃饱。那么他遇到第一家就会进去,但这样就会有很多风险,例如超贵或者不好吃,甚至是家黑店,好坏全凭运气,很大程度会出现不满意的情况;如果同行还有小伙伴的话,那么就会对他的审美和信任大打折扣,留下不好的印象;
- 如果标准稍微提高一点,好吃还要服务好。那么就需要了解和咨询,查阅一些APP,甚至多去几家店探访,才能找到更好一点的店;
- 但如果标准再高一些,例如要达到米其林星级餐厅的标准,那么难度就会更的很大。需要搜索更大的范围,深入了解有哪些特色菜,什么价位,还需要提前预定等。当然,如果你的小伙伴吃到这样的美食,他一定会对你翘起大拇指。
人的记忆,就像是一帧帧照片放在相册中,这些图片就是和你一起的故事,上面还写着你的名字。追求完美,就会让你在别人心中,所有写着你名字的照片,看起来是那么的漂亮和美好,满满的快乐和信任。但是如果每张写着你名字的照片,都是和痛苦的回忆纠结在一起,那么他对你的信任和尊重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讲这个故事,其实就想更形象的说明高标准所带来的好处。人生取舍是睿智,高标准的要求是积极的生活态度。睿智的人,选择最重要的事情,树立更高的标准,然后努力去实现。
德鲁克先生的七条人生经验:
- 威尔第教我确立目标和愿景:我将永远追求完美,尽管我非常清楚,完美总会躲着我。
- 菲迪亚斯的教诲-“神看得见它们”。哪怕只有“神”注意得到的事情,我们也必须追求完美。
- 持续学习-当记者时下的决心。每隔三四年就会选择一个新的领域来学习,例如统计学、中世纪史、日本艺术、经济学等等。
- 定期回顾与计划-主编的教诲。每个暑假都会留出两个星期,用来回顾前一年所做的工作。
- 履新之后-创始人的教诲。每换一个新岗位,都会思考下面这个问题:在这个新岗位上,我必须做些什么事情才能取得成效呢?
- 来自耶稣和加尔文主义者的领悟:做一个重大决定,都必须事先写下预期的成果,九个月之后,将实际结果和预期做比较。这样知道自己长处在哪,如何改正缺点,以及不做什么。
- 熊彼特的一番话:第一,人必须自问,希望他人能记住你什么;第二,成熟度随年龄提升,同时随世界改变而改变;第三,帮助他人成长。
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