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内心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我们害怕面对不够好的自己)
自己内心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我们害怕面对不够好的自己)面对别人的反馈,我们的心态往往是既期待又畏惧。害怕别人说“我不好”通过对自我认知的深入思考和对自我的观察,我们发现自己害怕听到别人不好的反馈,也看不见自己的优点,从而陷入错误的自我认知中。实际上真实的自己,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我们往往容易低估和否定自己,而正确的自我认识,则让我们走出“我不知道我……”的迷茫和焦虑。01
在生活中,总是会听到身边的人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
也会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感觉自己好没用,啥都不会,啥事也做不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评价,去回答“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只不过,却很少去思考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客观的吗?是否是正确的呢?
当我们在思考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时,其实就是在进行自我认知,但由于个人经历、状态等多方面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不一定正确。
通过对自我认知的深入思考和对自我的观察,我们发现自己害怕听到别人不好的反馈,也看不见自己的优点,从而陷入错误的自我认知中。
实际上真实的自己,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我们往往容易低估和否定自己,而正确的自我认识,则让我们走出“我不知道我……”的迷茫和焦虑。
01
害怕别人说“我不好”
面对别人的反馈,我们的心态往往是既期待又畏惧。
期待在于,想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怎么样的;畏惧在于,害怕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并不好。
有时候,就算别人给予了我们肯定,但自己还是会怀疑:他说的是真心话,还是只是客套话呢?
这些心理变化,本质上还是想听到别人说自己是好的,但由于不确定对方是否会给出肯定评价,以及给出的肯定评价是否真心,我们往往会害怕听到他人的反馈,甚至不管评价是好还是坏,都一概屏蔽。
有人在思考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说:
“我从前也害怕收到别人的反馈,害怕被否定,不愿意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是特别糟糕的,有形象包袱,同时内心也有一种骄傲心理,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即便负面评价中的问题确实存在,也强迫自己忽视不见或者只改一些触及到切身利益的问题。
恰当适宜的反馈会得到我的欢迎和积极整改,面对言辞犀利、语气激烈的评价和批评会让我感到排斥和害怕,因为我不敢面对如此糟糕的自己。”
人天生自恋,所以我们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好的,一旦别人说自己不好时,这种自恋感就会被破坏,就会下意识地想办法修复,也就是排斥。
而且这种情况,几乎是普遍存在,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的强烈程度不一样而已。
比如,另一位小伙伴也分享了自己面对别人反馈时的心态,她说:
“其实,我很害怕别人的反馈,主要原因就是害怕被否定、逃避心理和骄傲情绪,所以只想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希望生活不要有变数。
以前,我对待别人的反馈是很消极和抗拒的,自己的心也是玻璃心,别人的一句负面评价,会在我心里停留很长时间,挥之不去,有些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通常采取的策略是逃避、遗忘,结果却是伤口无法愈合,想起来就隐隐作痛。
比如,生了二宝之后,在组织生活会上的相互批评环节,同志们说我没有了之前的干劲。这样的会议,大家还是挺给对方留面子的,提的问题都不会特别尖锐,我却觉得脸红。
其他问题我选择了遗忘,也没有真正的去改正,走了一个过场,没有达到提升的目的。”
我们都清楚,自己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试着去接纳它们,就不会再一味追求完美;试着去正视它们,就有勇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此,面对别人的反馈,就能笑着接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加速器。
02
不敢承认自己很好
我们希望从别人嘴里听到自己是好的,但在自我感觉时,反而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不敢承认自己很好。
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我们谨记于心,把谦虚当成了自我否定,不管取得多大的成绩,都舍不得夸一下自己。
更可怕的是,有时候我们会盲目跟别人比较,当看到他人的好,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逐渐地,我们便习惯了自我否定。
有位小伙伴分享了习惯性自我否定的经历,她说:
“起初跟别人比较,觉得自己不够好,同时也是害怕失败,就不去努力,而放弃了进步的机会,不去做就无法出成绩,更无法肯定自己。
这样做的次数多了,就形成了习惯,还没等做就会先否定自己。”
还有一位小伙伴说:
“自己在厂里上班,才进去上了一个月班,看到厂里做了几年的老员工,做事做得又快又好,看看自己做得又慢又不够好时,就会否认自己,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
很多时候,我们对“好”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就容易以优秀者来对标自己,但却忽略了对方也是从最初的不好,逐渐成长为优秀的。
如此,看到的就只是自己的不好,而那些成长和进步就自动被忽略掉了。
除此之外,别人对我们的长期打压,也会让我们看不见自己的优点,而这种情况又特别容易发生在自己年龄小,无法辨别真假的时候。
有位小伙伴,分享自己被家人打压式教育的故事,让我们既无奈又心酸,她说:
“小时候我经常能在妈妈口中,听到她夸奖别人家的孩子,然后用否定的语气跟我说:‘你看看你,怎样怎样,跟谁谁谁比,如何如何。’
这样长期被自己的父母打压,让我习惯性地否认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别人家的孩子是光芒万丈。”
也许周围的人,只是想用这种方式督促我们进步,但我们却信以为真,变成了帮凶,甚至更加严苛的评价和否定自己。
当我们习惯了自我否定,就会下意识忽略那些做得好的地方,甚至当别人说自己做得好时,也不敢相信,或者认为做得好是合格线而已。
有时候,哪怕自己也觉做得很好,但还是不敢对他人说,甚至会在心里否定自己还做得不错的这种想法。
其实,只有承认了自己优点,并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才会生出勇气,去挑战更大的困难。
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03
持续迭代自我认知
每一个人,都是优点掺杂着缺点。
既要坦然接纳,别人的负面反馈;也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如此,才能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知。
也唯有客观认识自我,才能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想做什么,当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和渴望后,才能破除“我不知道我……”的迷茫和焦虑。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认知自我呢?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思考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比如,有人说:
“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就是从每一次复盘,他人的反馈,到每半年或一年的性格测试。
第一,完成第一次自我认知。
在墨墨的指导下,我通过韩桥窗口理论完成了第一次自我认知。这次认知颠覆了我曾经的看待自己的方式,这次的自我认知之旅打开了认识自己的大门,让我愿意继续对自己的探索。
第二,持续复盘和收集反馈。
每一次复盘都是一个自我剖析的过程,我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找到了独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也一次次的独立起来。当变得优秀了,还没等问,就已经有人主动反馈了。
第三,动态迭代自我认知。
上一次的集体MBTI性格测试,我收到的是惊喜,从一个感性的人到一个理性的人,转变的跨度非常大,感觉也很神奇。”
简单地来说,想要正确认识自己:
首先,需要承认自己身上那些好与不好的地方,对自己形成较为客观的认识;
其次,需要去复盘和收集他人反馈,去修正和完善初次形成的自我认知;
最后,需要根据时间变化,时时迭代对自己的认知。
虽然真实的自我可能不如人意,但只要我们看见了,并接纳了它,就可以通过行动来完善,让它一步步靠近理想的自己。
有人说:“在进行第一次自我认知复盘的时候,我的内心既胆怯又有一种冲动,胆怯是因为我害怕真实的自己会加倍打击我,冲动是因为我再也不想在迷雾中艰难徘徊。”
是呀,我们害怕面对那个不够好的自己,但更害怕在迷茫焦虑中止步不前。
正确的自我认知,便是破除迷雾的利器。
自我认知,可能会很难,难在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也可能会很容易,容易在勇敢迈出第一步。
当我们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可能会发现,现实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只是自己存有主观错误认知,便开启了持续向内探索的大门。
那么,你是否迈出了正确自我认知的第一步呢?
作者 | 江武墨
编辑 | 江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