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旅游攻略两天一夜(到屏南这处绽满鲜花的乡村悠游吧)
屏南旅游攻略两天一夜(到屏南这处绽满鲜花的乡村悠游吧)“这是去年底刚种下的一批玫瑰,今年首次开花,所以规模还不大。”宁德高大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延厅指着漫山的玫瑰介绍道,他们在塘后村已经种植了600亩野生及自育的蔷薇、香水月季、玫瑰等新品种。航拍镜头下的塘后村方兴未艾的农业产业、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恬静惬意的文艺气息……近年来,熙岭乡紧紧围绕“生态立乡、农业兴乡、工业强乡、文化靓乡”发展思路,坚持以乡村振兴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古村文创、生态环境保护、农特产业发展等为抓手,紧盯目标、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把熙岭建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策源地,文化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新生活方式的输出地。夯实农业产业 打牢振兴根基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驱车穿过熙岭乡塘后村,往山上驶去,几分钟后便达到一处山谷。只见山野上散落着鲜艳夺目的玫瑰花,或粉或红,绽放着娇艳的身姿。
墘头村
夏日味渐烈,龙潭意更浓。
在龙潭村,欣赏美景无须远行,这里入目即是风景,入心便是归处。一眼望去白云蓝天、绵延青山映衬着巷道幽幽、小桥流水,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龙潭作为文创古村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采。
从曾经日渐没落的“空心村”到现在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村”,龙潭村的华丽嬗变是熙岭乡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
方兴未艾的农业产业、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恬静惬意的文艺气息……近年来,熙岭乡紧紧围绕“生态立乡、农业兴乡、工业强乡、文化靓乡”发展思路,坚持以乡村振兴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古村文创、生态环境保护、农特产业发展等为抓手,紧盯目标、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把熙岭建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策源地,文化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新生活方式的输出地。
夯实农业产业 打牢振兴根基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驱车穿过熙岭乡塘后村,往山上驶去,几分钟后便达到一处山谷。只见山野上散落着鲜艳夺目的玫瑰花,或粉或红,绽放着娇艳的身姿。
航拍镜头下的塘后村
“这是去年底刚种下的一批玫瑰,今年首次开花,所以规模还不大。”宁德高大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延厅指着漫山的玫瑰介绍道,他们在塘后村已经种植了600亩野生及自育的蔷薇、香水月季、玫瑰等新品种。
高延厅原是河北省林科院院长,退休后从事玫瑰花培育十余年。2019年他受邀来到屏南旅游,发现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玫瑰。于是他多方考察后,来到塘后村,着手建设一片规模达2000亩的玫瑰产业研发旅游基地。项目建成后每年约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以玫瑰花为原料至少开发出玫瑰精油、玫瑰纯露、玫瑰花茶、玫瑰红酒等数十个相关产业,形成以玫瑰为主的产业群,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龙潭村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熙岭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立足实际,始终坚持农业基础不动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高山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促兴旺。
先后引进福建省康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质栽培西红柿项目和宏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葡萄、猕猴桃种植项目,完成塘后村经济合作社一期食用菌大棚建设,通过整合农村土地和农户自愿,采用“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新建龙潭村水稻彩绘及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水稻彩绘及新品种示范推广农田;引进熙岭乡高山花卉观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与福建秾芳园林有限公司签订高山花卉产业园意向协议;引进高大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玫瑰种植科研基地……熙岭乡
日前,在康蔬生态农业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内,工人们正在为刚收完花菜的田地进行消毒,准备接着种植小西红柿。
据悉,该基地是以科技为导向,集休闲、旅游、观光及提高种植效益为一体的现代生态项目,让种植基地释放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采摘、品尝、收获农作物,还能尽情游览美好田园风光,沉浸式体验劳作之趣味,在一果一蔬中重温乡土情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农业产业做强,乡村振兴根基夯实。曾经饱受山区基础设施束缚,困在工业化、城镇化沼泽中缓慢前行的熙岭乡,如今依靠特色产业激活了蓬勃的乡村振兴生长力,“唤醒”了区域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文创 拓宽振兴之路
“文创”是如今提起熙岭乡无法绕开的两个字。自2017年5月,龙潭村实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以来,四年多的时间,文创以“星火燎原之势”,让熙岭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芒。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虚构的梦,但是在熙岭乡,却有一个这样的“世外秘境”。
圪头村是熙岭乡第二大行政村,与龙潭村仅数百米距离,是熙岭乡文化创意产业片区的延伸区。
车停村委会前小广场,穿过狭窄蜿蜒的古巷道,“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只见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山谷中奔腾而下,沿溪两岸茂林修竹、柿树如盖。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多座已初具雏形的长廊水榭、凉亭阁楼依水势、山势而建,妙趣横生。
“这条溪两岸原来都是人去楼空的老房子,山墙基本坍塌,只留下残垣断壁。”圪头村村委会主任谢杭州介绍,该村文创项目于2019年启动建设,目前已经投入700多万元对18栋民房进行修缮或者改建。“等建好后这些民房将成为咖啡屋、茶馆、民宿等新业态,吸引新村民入驻,达到引人留人、创业兴村的目的。”
四坪水韵
从最初的龙潭到如今的圪头、三峰、四坪,近年来,熙岭乡依托这些古村落资源秉赋,积极打造以龙潭村为重点核心区及承载区,四坪村、墘头村、三峰村为配套发展区及延伸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片区。累计完成投资9000多万元,促进龙潭文创片区古村旧厝由“劣势”变“优势”、由“流人”变“留人”、由“沉睡”变“苏醒”,吸引“新村民”38户147人入驻,吸引文创乡村游客达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900多万元。
古村新生游客盈门
“现在,这些传统村落都已经显现出由里到外的复兴之势。”熙岭乡党委书记张宜世说,在实施文创过程中,该乡通过实施“三引三创”(即引进高人、引回亲人、引来新人,创设融资新平台、创立修缮新模式、创建魅力新古村)项目,激活村民的个性、情怀和创造力,激活偏远地区的地理价值。
招才引智。熙岭乡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抓,对乡村振兴起到引领或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给予资金、项目支持,广泛凝聚国内外知名文艺专家、公益团队等人才资源。成功引入县文创总策划林正碌团队,对乡文化创意产业“龙潭片区”进行规划设计并制定建设修缮修建方案。“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四坪村成立,“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担任院长,将为熙岭乡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治理、乡村品牌等方面提供理论研究、智力支持和社会服务。
创新机制。熙岭乡创新房屋流转模式,村委会建立中介平台,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模式;创新古村修缮模式,建立“‘新村民’出资、驻创艺术团队免费设计、村委会代为组织施工建设”的运作模式,按照“修旧如故”“一屋一特色”理念,让传统村落不失乡愁古韵又简约清新;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以“修复性营造、保护性开发、加速要素流动、多方参与共赢”为特征的现代“雇工购料法”(简称“工料法”),助力乡村建设项目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美化乡村环境 共享振兴成果
6月2日,走进熙岭乡管洋村,村道通畅、屋舍整齐、卫生整洁,到处一派清新亮丽的景象。
“以前村里可没这么干净,那房前屋后全是臭水沟,天气一热臭的啊……”管洋村村民想起以前村里污水横流的样子,纷纷摇头。而现如今的村庄,沟渠已然清澈见底,不闻丝毫异味。
百亩荷塘
变化从2016年开始,那年管洋村作为农村改厕试点村,经过努力,当年就全部完成改厕任务,同时针对污水排放问题,铺设了管网2.2公里,中端污水采用两个10吨的玻化钢化粪池进行处理。并且争取了中央环保项目,投入50多万元,建成2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处理,减少了污染,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人的梦想。民之所望,便是政之所向。熙岭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契机,强党建、抓基础、美环境,干群携手,乡村整体面貌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熙岭乡塘后村康蔬农业基地 甘叶斌 摄
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创新环保问题整治流程,扎实开展“两违”“两乱”整治工作,认真落实殡葬改革责任状,加大“三沿五区”墓地生态建设专项整治工作;
完成全乡1246户改厕任务,建成15个行政村污水管网31公里,建成垃圾中转站1处,垃圾收集池18个,实现全乡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的方式;
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巡查制度,加大河道卫生整治力度,完成了大塅、前梨洋村环境整治,建成了福建省重点乡镇水土流失综合工程屏南县熙岭乡2020年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主体工程……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2020年以来,熙岭乡积极探索部分政府管理职能和部分公共事业服务市场化改革,通过整合资源,委托企业第三方进行市场化运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执行力。
“比如原先由政府管理的河道、林业、公路管理员,乡村保洁与垃圾清运等公共服务事业均由该公司统一管理。”张宜世介绍,该模式打破各村因岗设人,一人一能、一能一专,实现“一队多能,一专多能,综合应用”。如:一村名河道管理员可以按工作量改成一条流城一名管理员,一名护林员可以管护相邻两或三个村林业;一村一名养护工人改成组建全乡三至四人的专业养护队伍。使得村级管理员由之前的农民兼职管理员,变成企业职工,有了一份稳定工作、收入,全身心投入村级管理工作,也促使村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村民的梦想和期待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熙岭乡一个又一个曾经落后破败的村庄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绝的新活力。(叶陈芬 甘叶斌 照片除署名外均为王志凌提供)
来源:闽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