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弦一柱思华年书法硬笔(一笑三语笔尖笔肚)
一弦一柱思华年书法硬笔(一笑三语笔尖笔肚)
一笑三语:笔尖、笔肚、笔根——聊书法用笔
昨天朋友聊天说,临帖写字怎么要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说。我认为这个话题关键是控笔问题,也就是说和笔法有关。首先认识毛笔,有三个部分:笔尖、笔肚、笔根。笔根,是连接笔头与笔杆的,笔肚,是储藏墨的,是笔根笔尖的中间。笔尖,是用来写字的。很多人写出的字快、飘、滑、弱,这都是不懂得用笔尖和笔肚来书写的。因此,要懂得用笔,就要学会控笔。控笔时主要是控制笔锋,就字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在用笔时或提按、或正侧、或方圆、或轻重、或平折等都要有对笔头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就有如古人形容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书法遒劲笔力和锥画沙般的效果了。所以,首先,用笔尖写字会感觉到写的比较顺,比较自然,没有过多的磕绊,这是我的感觉。也就是在用笔尖写字时,全神贯注,排除杂念,从脚根到身体,从身体到胳膊、腕,再通过手指传达到笔尖,写起来真正有太极练功的感觉。这样的书写能直指灵府,内心的微妙变化也能自然地反映到书写中去,也是一个炼神炼心的过程。其次,用笔尖写字的时候是很容易恢复笔锋的,笔提起来,就如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的,作字须“提的起笔”,只用4个字把写出书法的笔力说明白了。同时,用笔尖写出来的笔画基本上都是中锋。由此可见,临帖要读帖,读帖其中一个是读笔法,读懂笔法,就是理顺用笔的方法。比方说,笔尖和笔肚的位置关系,行笔中笔尖和笔肚是如何通过变化位置、相互角度、提按,来完成一系列复杂但有逻辑的线条形态的变化。就说捺吧,右下行笔慢慢变粗,顿笔出尖。其实是一个边行边中锋转侧锋的过程,是笔尖和笔肚相对顺时针转动,笔尖逐渐转换成捺画上侧外轮廓线的表达,笔肚子相应变成下轮廓线的表达,完成侧锋的转化,在最粗的地方用笔肚子往右下顿笔,压住压实笔肚,笔肚逐渐停住,笔尖跟上,最后的出尖,出尖也依然是笔尖完成上轮廓线,捺画完成。再如悬笔竖,先是逆锋起笔,将笔尖朝下,笔肚朝上的姿态,就是常说的"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意思,进入行笔时,笔尖正好又朝上,而笔肚朝下,是笔尖行走在点画的中间部位上,以达到中锋行笔,这样写出来的竖就能入木三分。由此及彼,书写好字要掌控笔法,明白毛笔真正发挥力量的部位是笔尖,在使劲按的结果是在用笔肚或用笔根写字,是写不出力量的,力量全使在笔杆上,而不是笔尖上。不可能写出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书法。
范云峰壬寅四月十六北京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