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阳台种的小型灌木(家养必备小灌木)
适合阳台种的小型灌木(家养必备小灌木) 杜鹃花科 Ericaceae 杜鹃花目 Ericales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 Core eudicots 超菊类植物 Superasterids 菊类植物 Asterids
因个人种植需要,自译部分资料,青姬木(Andromeda polifolia)为杜鹃花科多年生常绿矮灌木,俗称Bog-Rosemary(沼泽迷迭香)指叶片造型与迷迭香(Rosemary)相似。原产于北半球北部温带地区,低地至亚高山皆有分布,多生于开阔、寒冷的泥炭沼泽中。(感谢llthlhwwdz22的素材)
植物界 Plantae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 Core eudicots
超菊类植物 Superasterids
菊类植物 Asterids
杜鹃花目 Ericales
杜鹃花科 Ericaceae
越桔亚科 Vaccinioideae
青姬木属 Andromeda
Binomial name 双名法
Andromeda polifolia
杜鹃花科(Ericaceae)英语常称:Heath(石楠)、Heather Family(石楠科),约有127属4250余个物种,模式属为欧石楠属(Erica),本属是开花植物科里排行第14位的大科。本科物种具有喜欢冷凉环境、忍受酸性土壤与不易结实的特性,包含了形态多样的分类群,有多年生草本、亚灌木、灌木、木本,常绿、半常绿或落叶,地生或附生,与其他逆境植物(Stress Tolerant Plants)相同,许多物种有着菌根(Mycorhiza),帮助寄主植物(Host Plant)从贫瘠的土壤中摄取营养物质。本科物种分布几乎遍及世界,除了沙漠、南极洲、北极地带部分区域、格陵兰岛中部、澳大利亚北部与中部、大部分热带低海拔区以及新热带区。本科有诸多耳熟能详的园林植物,例如:杜鹃花属(Rhododendron)、马醉木属(Pieris)、吊钟属(Enkianthus)、欧石南属(Erica)、山月桂属(Kalmia)、青姬木属(Andromeda)、岩须属(Cassiope)等已为世界各地广为栽培;越桔属(Vaccinium)物种的浆果有极好的食用价值,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即常称的:蔓越莓(Cranberry)、蓝莓(Blueberry)、越橘(Huckleberry)。
青姬木(Andromeda polifolia)为杜鹃花科多年生常绿矮灌木(单种属),常称:Bog-Rosemary(沼泽迷迭香),有两个变种:Andromeda polifolia var. latifolia与AitonAndromeda polifolia var. polifolia,原产于北半球北部温带地区,低地至亚高山皆有分布,多生于开阔、寒冷的泥炭沼泽中,生长期不再具有休眠期的耐寒性,当温度降到冰点时就会发生冻害。本种由瑞典著名动植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1707.5.23~1778.1.10 双名法创建人)命名,他在1732年去拉普兰德(Lapland)考察时发现了青姬木,将青姬木与希腊神话中安德罗墨达进行了比较【Andromeda 仙女座:为埃塞俄比亚国王克普斯(Cepheus 仙王座)与王后卡西欧佩亚(Cassiopeia 仙后座)之女】,种加词“polifolia”意为“gray-leaved 灰色叶片”,而俗称Bog-Rosemary是指叶片造型与迷迭香(Rosemary)相似,但青姬木是含有木藜芦毒素的(Granyanotoxin 灰安毒),摄入后会出现口眼鼻涕泪直流、脉搏缓慢、血压降低、抽搐、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虽然青姬木可以自花授粉,但有传粉者参与的结实成功率更高,为了吸引传粉者花朵会分泌芳香的花蜜,胡蜂、蜜蜂、食蚜蝇与蝴蝶皆是常客。常见的园艺品种有两个,一个是中大型的“Blue Ice”有着深蓝色的叶片,而“Nana”株型低矮紧凑。
青姬木(Andromeda polifolia)植株高10~20cm(极个别接近40cm),分枝稀疏,木质化。叶片四季常绿,交互互生,叶柄短,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革质,长2~5cm,宽2~8mm,叶面深绿色(冬季转紫红色),叶背淡白色,密被短柔毛,叶缘微反卷。伞形花序(Umbel),4~5朵一簇,花梗长6~10mm,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形,长1~1.7mm;坛(壶)状花冠,顶端5浅裂,长5~8mm,宽3.5~7mm,常见有白色、粉色、紫红色,雄蕊10枚,雌蕊1枚,花期5~7月(生境花期)。花萼宿存,残余的雌蕊生于果实顶端,蒴果5室,卵球形,长4~8mm,宽4~5mm。种子棕褐色,种皮光滑有光泽,直径约1mm。
青姬木(Andromeda polifolia)为夏种型植物(秋冬滞涨不落叶),喜欢凉爽、终年潮湿、阳光明媚的环境(清晨或寒冷地区阳光直射下温度无明显上升的日光),以及疏松透气、无石灰质、富含腐殖质的酸性沙质土壤(PH值3.0~6.5),在USDA 2~6区内皆能栽培(﹣20.5°C~﹣39.9°C)。盆栽首选透气性良好的黏土花盆(红陶盆、瓦盆),植材选用细土(泥炭、腐叶土、松针)、中小型颗粒(粗砂、鹿沼土、火山岩等酸性颗粒)以1:2进行调配混合,无需额外添加底肥,速效液肥与缓释肥便能满足整个生长周期,而传统的农家肥只会灼伤植株(尤其是动物性肥料)。四季盆土都要保持湿润,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夏季土温不超过25°C),自身带有的毒素可以免除常见病虫害的侵袭,除了已经老化枯萎、患病或意外折断的部分,基本不需要修剪。野外主要靠根状茎繁殖(因为自播发芽率极低),扦插应在11~12月进行,15个月内生根并恢复生长。播种于终霜冻后进行(Last Frost:每年冬末春初最后一次出现的霜),每个果实有1~44粒种子,通常只有10~20粒是有效的,种子干燥贮藏会严重降低活性。在正式播种前需要冷藏预处理(冷藏不能提高发芽率,但可以加快发芽的速度),将高温杀菌后的植材喷少许水裹上种子封入自封袋并置于冷藏室1~2个月(不是冷冻室),常温播下后覆土5mm。通常萌发需要11~13日,低温 低光照会影响发芽率,在25°C 16小时的光照下发芽率66.5%~72%耗时8日左右,在15°C 低光照下发芽率24%~27%耗时34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