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新老版有什么不同(简评新版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新老版有什么不同(简评新版智取威虎山)影片中的战术表现影片中还有两处细节值得注意。我军小分队在杉岗站机库抓捕剩余残匪时,“坦克”大喊:“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土匪放下武器投降。但实际上当时我军还没有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当时进入东北的部队都已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主要是想利用当年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并对国民党政府方面也有个遮掩。此外,高波被栾平抓住时,在他的证件中得知高波是我军第2支队2团一等兵。这实际上也是一处失误。一等兵是军衔称谓,而我军当时并没有实行军衔制,自然没有这样的称谓。除了少数情况下为了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打交道的需要,我军曾短时间内给少数人授予过军衔外(抗战胜利之后的军调处中的我军人员就曾被授予军衔,比如电视剧《潜伏》中的左蓝就佩戴有国民党军的军衔),直到解放后的1955年我军才实行军衔制。因此,影片中的战争年代我军作战部队人员出现授予军衔制的情况显然是一个误解。影片中我军小分队为了阻止
节选自 红色经典再演绎——影片《智取威虎山》解析
原作者 窦超
装备解析
本片中曾出现过两次手榴弹空炸的镜头,给了地面上的土匪很大杀伤。第一次是在杉岗站机库与伪装成我军的土匪交战时出现的。当时,土匪和我军同时向对方投掷手榴弹,两枚手榴弹在空中相撞而爆炸,四飞的弹片击中了不少土匪。从片中画面看,手榴弹应该是德制24式木柄手榴弹或者是我国仿制的民24式木柄手榴弹,因为两枚手榴弹发生撞击而爆炸。我们都知道普通的手榴弹都采用时间引信,即拉火后引信燃烧到一定的时间后引爆雷管使装药爆炸产生破片和冲击波杀伤破坏目标。德制24式木柄手榴弹拉火后5秒才发生爆炸,在此之前手榴弹如果发生爆炸说明其安全性并不高。所有的弹药都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安全性即弹药在击中目标前不能发生爆炸,否则就会危及己方的安全,而可靠性则指弹药命中目标后要可靠地爆炸以产生杀伤破坏作用。实际上,德制24式木柄手榴弹拉火后不到时间即使发生撞击也不会爆炸,这与采用撞击式引信的反坦克手榴弹是不同的(反坦克手榴弹按规定严禁作锤子使用)。也就是说,影片中两枚手榴弹相撞后就发生爆炸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第二次发生在土匪进攻夹皮沟村时。土匪一拥而上冲向我方阵地却掉进陷阱中,我方立即投掷手榴弹。手榴弹在空中爆炸,使得地面上的土匪死伤一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我方人员拉火后立即将手榴弹投出,实际上是不可能让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的。前面已经提到,普通手榴弹使用的是时间引信,需要过一定的时间才能爆炸。而德制24式木柄手榴弹的时间引信需要5秒时间才能起爆,拉火后即投出会落到地上呆上1、2秒才能爆炸。如果想要手榴弹在空中爆炸,需要拉火后停上两、三秒再投出(这一时间要视投掷距离而定),才能在空中爆炸。在实战中,有时需要这样做以防止对方将落在地面上的手榴弹捡起来反投回来的情况。片中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然是制片方对手榴弹发火机理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影片中我军小分队为了阻止人数众多的土匪攻占夹皮沟村,还使用了“飞雷”。这种武器就是利用汽油桶底部装填发射药抛射炸药包的抛射筒,具有非常强的杀伤力。这里有2个问题,首先是影片中“飞雷”的使用方式,其次是“飞雷”是否在东北地区使用过。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片中我方使用飞雷的方式为先将炸药包导火索点燃,然后将其装入汽油桶内,接着点燃抛射药引线,炸药包飞出后落地就发生爆炸。在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现实中的“飞雷”是个什么样子?所谓的“飞雷”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制的炸药抛射筒,我军各部队有称为“飞雷炮”的;有称为“土飞机”的;还有称为“特大威力炮”和“炸药抛射筒”的。国民党军则称其为“没良心炮”。 最初的炸药抛射筒,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1旅工兵连长聂佩彰请铁匠以汽油桶为原料制作的。筒身口径为0.3米,长1米,并在筒身上加铁箍以增加强度。筒身底部用厚枣木堵死,在枣木上挖出抛射药室并钻孔以安装引燃抛射药的导火索。把炸药包捆扎成炮弹状,底部装一圆形木板以防止被抛射药诱爆,木板中心钻一小孔,雷管接上导火索由小孔插入炸药包内,导火索另一端连抛射药。这样,炸药包抛射时利用抛射药引燃导火索,炸药包落地后导火索燃尽自动引爆。这种抛射筒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300余米,抛射筒可以方便地搬运和改变射向、射角。以后又经过多次试验,得出抛射筒使用的抛射药包的最佳药量为6~8千克,抛射药为0.5~0.6千克,最远射程300余米,最佳射程为100~150米。这样药量的抛射药包爆炸后,半径10米以内的各种障碍物均可摧毁或破坏,半径20米内的敌人不被炸死即被震昏以至完全丧失战斗力。
不同部队制造的“飞雷”,因材料和工艺的差异使造出的抛射筒差别很大。有的部队最初的炸药抛射筒口径为250毫米,使用7~10千克的抛射药包射程可以达到150米。后来口径逐渐增大到300~400毫米,抛射药包重量也增加到10~20千克,此时的射程为200米左右。甚至还出现了一次可抛射100千克炸药包的抛射筒。炸药抛射筒投入实战后,又进行了不断改进。如加装瞄准装置、筒座、脚架,有的还加装了机械击发装置。这种武器很快在实战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逐步在整个野战军中推广,后来华东野战军和西北野战军也开始使用这种武器。“没良心炮”抛射的炸药包都没有引信,是靠导火索引爆。导火索的燃烧时间不可能精确到正好落地就燃尽。为了保证炸药包不在飞行过程中爆炸,导火索一般还要留出一定富余。这样,炸药包落地后不一定马上爆炸而是有一个延迟。有的国民党军士兵被俘后曾奇怪地问:“你们用的是什么炮弹?还在地上蹦几下才爆炸?”我们看过真实的“飞雷”,就会明白影片中的“飞雷”的错误之处了。炸药包的导火索并非在装填之前点燃,而是由抛射药抛射药包时自动点燃。炸药包如果提前点燃,一旦出现抛射药失灵不能抛出的情况就会殃及自身。而炸药包落地后需要等导火索燃尽才能爆炸,而不是落地就炸(除非导火索在落地时正好燃尽,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关于第二个问题,这种武器实际上是由第二野战军的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部队发明的,主要在中原战场使用,第三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也部分使用过。从现有的资料显示,东北部队(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从未使用过此类武器。从武器配备来说,东北我军获得了不少日军遗留的火炮,对此类有临时救急性质的武器的需求也不大。影片中引入这种武器增加了看点,作为商业影片来说倒也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有些细节仍有改进之处。
《智取威虎山》一片中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望远镜。一种是203率小分队赶到杉岗站机库时用的,另一种则是在夹皮沟村抵抗土匪进攻时用的。在杉岗站机库,203使用的望远镜从外观上来看应该是我国生产的62式望远镜。这种望远镜是在苏式8倍望远镜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最重要的外在特点是增加了2个干燥仓,以解决密封防潮问题。这也是我国的62式系列望远镜区别于德式8倍望远镜和苏式8倍望远镜的最大特点。片中该镜蓝色的镀膜显示,这很可能是一具中期或后期型62式普测望远镜。在夹皮沟,203使用的望远镜则是另一种型号,即非常受望远镜迷们追捧的八一蔡六(即东德为我国生产的带有八一军徽标志的蔡司6倍望远镜)。片中的这具望远镜由于目镜外形像一个小碗,因此也被称为“八一碗六”。看样子这具八一蔡六是经过我军翻修过的,其物镜旁边有个明显的黄色维修章,记载了该镜翻修的有关信息。至于消灭“座山雕”的战斗结束后,203佩戴的望远镜盒,则是早期的帆布望远镜盒,用来放八一蔡六和62式望远镜是比较合适的。但如果从实际来说,上述两种望远镜当时都还没有生产,出现在解放战争的剿匪战斗中是不合适的。如果制片方能找个日本的13年式望远镜来当道具,就合乎当年的实际情况了。
影片中还有两处细节值得注意。我军小分队在杉岗站机库抓捕剩余残匪时,“坦克”大喊:“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土匪放下武器投降。但实际上当时我军还没有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当时进入东北的部队都已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主要是想利用当年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并对国民党政府方面也有个遮掩。此外,高波被栾平抓住时,在他的证件中得知高波是我军第2支队2团一等兵。这实际上也是一处失误。一等兵是军衔称谓,而我军当时并没有实行军衔制,自然没有这样的称谓。除了少数情况下为了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打交道的需要,我军曾短时间内给少数人授予过军衔外(抗战胜利之后的军调处中的我军人员就曾被授予军衔,比如电视剧《潜伏》中的左蓝就佩戴有国民党军的军衔),直到解放后的1955年我军才实行军衔制。因此,影片中的战争年代我军作战部队人员出现授予军衔制的情况显然是一个误解。
影片中的战术表现
作为一部商业影片,《智取威虎山》中自然不会将战术表现作为重点表现内容。笔者在观看影片之前也是持这种看法的。但在看完影片后,笔者发现这种观点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总体来说,影片中的战术表现还是算得上有板有眼的。尽管表现的内容并不太多,但却没有出现严重的错误之处。
在杉岗站机库一战中,我军处于非常有利的态势之中:土匪毫无防备地在机库内休息,外围警戒也不严密,而我军却得以根据侦察获得了主动先发制人的优势。但就在我方开始接近机库时,却有人不小心碰到了堆积的钢筋而发出了响声。谁知,这些土匪警惕性太差,还以为是别的土匪也来这一地区抢劫,还要求报上名来。我方一名穿便衣的人员立即冒充打猎的出去应付,就在土匪放松警惕时,我方再次碰响钢筋。土匪这才知道对面不止一人,企图杀死我方人员。我军狙击手及时开火,很快就将机库外的土匪消灭。紧接着,我方分为两队,一队由“长腿”带领正面攻击,另一队则由“坦克”带领,从侧后攻击。“长腿”的一队先对机库大门进行猛烈扫射,将门后的土匪杀伤并将其他土匪压制住,然后才突入机库之内。就在土匪的注意力全部被正面攻击吸引的时候,“坦克”则带人从侧门突然突入机库之内,从侧后将土匪打得人仰马翻。残余的土匪顶不住这样的两面夹击而落荒而逃,并遭到狙击手的火力追击而大部被歼。在这次战斗中,我方首先利用占领高处有利地形的狙击手控制了整个机库外围,可以随时提供精确火力支援;其次,我方正面攻击部队很好地利用了手中的火力,隔门扫射压制了对方火力,然后才突入机库之内(如果突入之前先向机库内投掷手榴弹,然后趁爆炸时进入会更好);再次,我方两个攻击小队也形成了较好的配合,先是由一个小队吸引敌注意力,然后另一个小队突然攻击,打其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我方狙击手组织了高效的火力追击,将土匪大部歼灭。一名狙击手射击几枪后因视野被挡住,能及时联络另一名狙击手转移阵地继续射击,因此能取得较好的战果。
在夹皮沟一战中,我方分成几组分别阻击进犯的土匪。阻击土匪步兵的一组首先在村外挖了陷阱。当土匪发动攻击时,先是遭到我方“飞雷”的猛轰,然后打头的一部分人又掉入陷阱之内。正当他们挣扎着爬出去的时候,就遭到我方空炸手榴弹的袭击而伤亡惨重。接着,我方的步机枪火力又劈头盖脸地扫射,很快就使得这一路土匪的攻势遭到失败。在这一路,我方很好地将障碍物和火力结合到一起。当土匪遭到障碍物阻挡时,也同时遭到我方火力的猛烈打击,很快就败退下去。另一路土匪是以骑兵为主发动攻击的。我方正是利用其这一特点,设置了陷阱。土匪骑兵进入村子后,被突然拉开的用棉被做成的布幔挡住去路,同时后续部队也被隔断。我方的狙击手从一侧开火射击,DP轻机枪则从正面矮墙后面猛烈扫射,道路一旁的屋顶上也有我方的冲锋枪向敌射击。在三面火力夹击下,土匪骑兵无法展开只能被动挨打,很快就死伤一片。要不是土匪老大用火箭筒轰开一条出路,这路土匪恐怕就只能全军覆没了。我军正是利用了土匪骑兵只能沿村内道路前进的特点,布置了这一阵地,结果成功使其遭到重创。当然,土匪当时遇到意外情况后未能及时下马抢占两侧房屋,也是造成其损失惨重的原因之一。第三路土匪利用地形滑雪攻击。我方本来可以使用“飞雷”轰击,却因为村长和女儿在目标附近而被迫放弃,只得使用步机枪火力阻击。结果土匪从这里突入村内,我方付出了很大代价才将这路土匪歼灭。这边的我军未能及时改造便于土匪滑雪接近的地形,以及没有将村内群众看好不使其乱跑,是造成我方无法使用“飞雷”而致使土匪快速突入村内的重要原因。最后一场攻击“座山雕”老巢的战斗,主要是利用了土匪没有设防的悬崖潜入,进行突然袭击。当然,这次战斗中动作片的元素更多一些,至于战术表现则无甚可写。
徐克导演的这部《智取威虎山》是一部既好看又叫座的影片,完成了对红色经典的再次诠释,即使是军迷看着也是比较过瘾的。当然,一部商业影片不可能在军事角度上做到尽善尽美。如果以后的类似作品能够在细节上更加注重的话,使得红色英雄主义文艺作品获得更多的认可,那么中国电影界也一定能够拍出让军迷都大呼过瘾的优秀影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