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该多读读送东阳马生序(再读送东阳马生序)
人生就该多读读送东阳马生序(再读送东阳马生序)确实,家里贫困是个不小的问题,早点辍学也是为了养家,情有可原。但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找到了一个逃避的借口,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推脱。许多人的家里确实困难,但也还没到完全上不起学的地步,至少在国家的政策帮助下,上个小学初中是没问题的。很明显,宋濂小时候就是一个上不起学的孩子。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人也就认命了。不是我不努力啊,是家里没那条件啊,生活所迫,我只能放弃。这像极了上学时,我身边那些辍学的同学们。每当聊起当年,他们总会抱怨,要是家里没那么穷,说不定我现在也是一个大学生。如今人到中年,再读宋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才发现当年错过了一个世界。《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内容其实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就是完全地平铺直叙,去讲述宋濂先生早年求学的一个经历。但是在很多时候,这些简单平淡的经历,朴实无华的文字,往往要比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人生大道理,更容易打动人心。因为它贵在真实,其所写所感,其实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想必许多人都不会陌生。毕竟这是初中语文课文(课文节选),而且此篇是考试重点文章,要求全文背诵。只要是上过初中的朋友,多少应该都还有点印象。
有句话说得好,初读不解文中意,再读已是天涯人。《送东阳马生序》本是一篇由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学生的赠序,旨在勉励其努力读书。但是当年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毕竟那时候成绩一般,最怕的就是学文言文,能够通读翻译已属不易,更不要说理解其中深意了。更为重要的是,“全文背诵”四个大字,已经足以令我对其敬而远之。想着应付每天早自习地排队背书,已经是压力山大,哪还有心思来细读此等经典?
上学的时候老师在那边感慨,我们这帮人内心毫无悸动。对这篇文章记得最深的内容,就是和朋友们打趣用的:余家贫。
如今人到中年,再读宋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才发现当年错过了一个世界。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内容其实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就是完全地平铺直叙,去讲述宋濂先生早年求学的一个经历。但是在很多时候,这些简单平淡的经历,朴实无华的文字,往往要比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人生大道理,更容易打动人心。因为它贵在真实,其所写所感,其实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写照。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对其感同身受。
家贫!这是文章开篇所提,是宋濂早年的真实生活写照。那么他到底有多穷呢?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无从致书以观。就是说没书读。
很明显,宋濂小时候就是一个上不起学的孩子。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人也就认命了。不是我不努力啊,是家里没那条件啊,生活所迫,我只能放弃。这像极了上学时,我身边那些辍学的同学们。每当聊起当年,他们总会抱怨,要是家里没那么穷,说不定我现在也是一个大学生。
确实,家里贫困是个不小的问题,早点辍学也是为了养家,情有可原。但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找到了一个逃避的借口,为自己的不努力而推脱。许多人的家里确实困难,但也还没到完全上不起学的地步,至少在国家的政策帮助下,上个小学初中是没问题的。
但是,繁杂的课业,艰苦的条件,却让他们望而却步。就以我一个初中同学为例,他家境和我差不多,虽然不富裕,但上学没问题。但他觉得上学太辛苦,不好玩儿,初二就辍学了。本来他还想拉着我一起,但在看到我被父亲一顿毒打之后,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回头再看看宋濂先生,他并没有因为家贫而放弃读书,而是想尽办法去克服眼前的困难。没书读,那就去找有书的人家借。但是借书是要还的,所以宋濂先生就自己手抄。因为古代写字用的是毛笔,需要磨墨。然而一到严冬,这砚台就被冻得很坚硬,研磨起来是很费劲的。
文中那一句“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将作者当时窘境给非常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但是即便如此,那也得坚持。因为只有按时还书,才能保证信用,人家才愿意把书借给你。就是靠着这种办法,宋濂先生在小时候就得以遍观群书。
当然,读书向来不是最艰难的事,可是往往很难坚持。生命不息,求学不止,长大后的宋濂依旧在求学的道路上坚持前行。
没有老师先贤教导解惑,他就跑到百里之外去找人请教。古代可不比当下,出门有汽车飞机。虽说有马车代步,但对于宋濂这种穷人家的孩子而言,坐车那是极为奢侈的。而且由于交通条件所限,很多道路也不适合马车。
所以宋濂需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在冬天的时候,他需要顶着凌冽的寒风,踩着深数尺的积雪赶路,一路走下脚都已经被冻僵了,连足肤皲裂都全然不知。
这让我想起当年读初中的时候,也有着类似的经历。那时候学校在镇上,离家里很远,需要走五六个小时,而且都是山间小路,崎岖不已。若是平时还好,可一到了冬天,那就是非常艰难的一段路程。
想想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上来了,人却变得更懒了,有的人连最基本的早起都做不到了,更别谈像宋濂先生一样,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为了求学足肤皲裂而不知了。
宋濂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求学,实在是难得。而且对于师长,宋濂的态度极其恭谦。文中有一句写得很形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才是求学问道应有的态度。
当然了,对于宋濂而言,我觉得最难得的是,他能够一直坚持本心,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当初宋濂求学时,身边同学大都是富贵子弟,个个穿着华丽,他们身披绮绣、头戴朱帽、腰戴白玉环,佩挂香袋子,和穿着破布袄子的宋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这种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直观对比,是最伤自尊的。这就好比我当年上学的时候,因为没钱。就只能羡慕地看着同学们周末坐车回家,自己却只能走路。当同学叫着我一起坐车时,我只能笑着拒绝:我晕车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学校要换新校服,老师张罗着量尺寸,别的同学都在为有新校服而兴奋,而我只是坐在一旁假笑,紧张而忐忑。最后我艰难的举起手,告诉老师,我这不用量了,我这校服还蛮新的,能穿,不用换。
最后我还是买了新校服,因为换的是新款式,全校统一换,必须买。可是量尺寸的时候,我故意把脚垫了垫,因为我想买个大号的。
再比如学校填表统计个人信息的时候,在父母职业那一栏,别的同学有写医生、有写老师,而我却不知道填啥?
总而言之,在上学的时候,因为家庭条件差,吃穿都不如人家,这种物质上的差距,总是很容易让我产生一种自卑感。虽然我很懂事,从来不会因此去抱怨我的父母。但是,总会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人后的苦尚且能克服,但人前的尊严总是会显得无比脆弱。
但宋濂先生没有这样的焦虑,略无慕艳意,因为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先生虽然贫困,却能坦然地生活在一群富家子弟中,毫不羡慕他们丰裕的物质生活,这是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啊。我想这应该就应了王勃那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有些人说,这多少有些虚伪。但事实上,有些东西,确实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却难以用言语向旁人道清。当人对于知识的兴趣与渴望到达了一定程度,就真真切切可以忽略物质上的贫瘠。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是一段多年后回想觉得辛苦,但彼时却陶醉其中的时光。
一个人只要内心强大,有所追求,就必然不会被眼前的俗世所影响。不知各位听过李白的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宋濂先生之所以能坚持本心,那是因为他坚信,自己日后一定会有所成就。
果不其然,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宋濂先生终成一代大儒,曾任翰林,修《元史》,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还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连太子都请他当老师。
要知道,他最初可是一个连书都读不起的穷小子。宋濂先生的意志力真的是太强了,如此困苦的环境都让自己活出了人生的意义他的世界本无光,是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这篇文章是写给后生的,把自己求学的经历说出来,并没有故意炫耀的意思。就像长辈给小辈讲道理一样。平淡的语气,可里面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纵观宋濂的求学之路,总是在狂风暴雨中跌跌撞撞地前行,可待雨稍停,他挥挥衣袖仍向前走。
当初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一心想着应付古诗文默写考试,并没有留下多大的印象。更不理解这样一篇平淡无奇的文章,为何能够入选课本。
如今千帆阅尽,回头再读,这才明白其中之深意。这篇文章的内容真是发人深省,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宋濂先生对学习的虔诚和热爱,更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反思。好文章就是精神长存,再过一千年也能鼓舞振奋人心文章虽然没什么华丽的词语,但情感很真挚很朴实,感觉比很多鸡汤说教都有用。
事实上,这些文章也是中华文明精神传承的载体,所谓文所以载道也。如果你觉得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时,那么请拿出这篇文章来读一读,告诫自己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就像宋濂一样,无论多困难,也请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这才不枉活一世。
相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样的一句话,足以鼓励很多人。有时候很羡慕别人玩玩玩买买买的时候,就在心里读一读这句话,可以说是一个精神上的支柱和安慰。
总而言之,人家好好努力有了功成名就,你好好努力也差不了,生活终归不会辜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