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灵魂与生俱来与一切无关(高贵的灵魂懂得尊重自己)
高贵的灵魂与生俱来与一切无关(高贵的灵魂懂得尊重自己)而黄教授每次都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者长袍,夹一块青布包上几本常读书籍,且从来不佩戴校徽。他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在当时,中央大学兼课的教授很多是社会名流,大都西装革履,进出洋车,最次的也是坐黄包车。不懂得自己尊敬自己,就是把自己往毁灭一途上推搡。黄侃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学问大,脾气也怪,但深受人们的尊敬。他不愿意受陈规的束缚,对名誉问题极为重视。
人走路要昂起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懂得尊重自己。
孔子曾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意思是说:不自尊、不自重往往落得人皆辱之的下场,挥霍无度往往会让家业败亡,内乱往往会让一个国家衰落遭人灭国。
不懂得自己尊敬自己,就是把自己往毁灭一途上推搡。
黄侃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学问大,脾气也怪,但深受人们的尊敬。
他不愿意受陈规的束缚,对名誉问题极为重视。
他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在当时,中央大学兼课的教授很多是社会名流,大都西装革履,进出洋车,最次的也是坐黄包车。
而黄教授每次都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者长袍,夹一块青布包上几本常读书籍,且从来不佩戴校徽。
学校有规定:师生进出校门要佩戴校徽。
黄侃不戴,就被门卫拦下要名片。
黄侃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
于是两个人争执起来,后来没有办法,只好校长出来调解,门卫道歉事情才算过去。
有一次下大雨,教授们纷纷穿着胶鞋,唯有黄侃穿了一双钉鞋又称“木屐子”。
这种“钉鞋”在乡下走烂泥路极佳,在城里走水泥路就不太合适了。
放学时,雨停了,黄侃将钉鞋脱下,用报纸抱起来挟在腋下,穿着便鞋准备离开。
出校门的时候,一个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看他土里土气的,还拿了一大包东西,就将其拦下,上前盘问,要求检查纸包。
黄侃当即放下纸包,扭头就走。
接下来几天,他一直未去上课。
系主任以为其生病在家,立刻亲自登门探望。
系主任见黄侃并无病而是在生气,不知道黄侃为什么生气了。
不管怎么问他,他都一言不发。
于是,系主任赶紧去把校长请了过来,再三询问之下,黄侃对校长说:
“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
是可忍,孰不可忍!”
听闻此话,校长立刻替门卫向黄先生道歉,无论如何道歉,也都不管用。
后来又托名流们劝慰,但还是于事无补。
此后,黄侃再也没去中央大学授课。
黄侃教授的行为在今日看来,也许有些过分了,但他这种维护自我尊严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人讲究谦虚,但不是轻贱自我,学会尊重自己,才能令人尊敬。纵观名士,凡受人敬重者,无不敬重自我。
人只有对自己的尊重最真诚,也唯独自己尊敬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自我尊敬就是自尊,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遭人歧视、侮辱。
自尊往往和自信捆绑在一起,没有自尊的人不会有自信。自尊是做人的灵魂,是自信、自强的支撑点。
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后来家境没落,在家庭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陶渊明仍然坚持读书写诗。
在出任江州祭酒时,他关心百姓疾苦。
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恶劣作风,他不得不辞职回家。
后来也陆续做过其他的官职,最后一次做官,是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出任彭泽县令的。
陶渊明上任不到三个月,又辞去官职。
因为他在上任第八十一天的时候,遇到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来检查公务。
此人凶狠贪婪,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索要贿赂,如不从便栽赃陷害官员。
县吏劝说陶渊明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听此,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此后,他一边读书为文,一边躬耕陇亩。陶渊明淡泊功名,为官廉政,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过着隐士的生活。
无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太白,中国文人始终有一种节气在此,就是任何境地都尊敬自己,也只有这样高贵的灵魂才能谱写出无数华美动人的篇章。
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尊敬往往都带有功利性,唯有自己先懂得尊重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当然,这种尊重也要有个度,不要过于夸大自己,不容人言,目中无人,不要为了面子而坚持错误,甚至自以为是,演变成自大狂妄,那就适得其反了。
正视自己的错误并能虚心改之,也是一种尊重自己的表现,是对高贵灵魂的塑造。
只有我们懂得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才能度化自己的灵魂,才能严于克己,因为只有自己的品行得当,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作者:缄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