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湖北全集(湖北星耀江汉最后定稿版)
星耀湖北全集(湖北星耀江汉最后定稿版)与三个月前我在河南孟州见过的浑浊而少水的黄河相比,长江看起来有生气多了。南津关上游,两岸还是陡峭的壁仞,将江水夹在中间,出南津关后,江面陡然开阔起来,江面呈深绿色,两岸散落着白墙灰瓦的民居,江面上烟雾缭绕,看起来似水墨画一般。南津关很好的代表了宜昌的地理位置,出宜昌后,长江从深山老林里冲出来,一路飙向平原地带,第一个承受这股冲击惯性的,就是荆州。宜昌在山里,荆州在平原里长江上游指的是源头到宜昌这一块,特别从重庆到宜昌,长江独自一个人被高山包围,慢吞吞走了好长一段路,深山老林里全是石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最多有几只猿猴做伴,正憋了一肚子气,过南津关后,收不住急性子,哗一下冲进了江汉平原,将荆州撞了个满怀。
壹 宜昌
2022年1月12日上午,我站在宜昌南津关的山坡上,静静凝视着眼前的长江。
这里是西陵峡的终点,也是长江摆脱高峡深谷,冲向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最后一站,过来的路上,见到一块石碑上就写着“三峡第一关”的字样。
南津关在最右侧
南津关很好的代表了宜昌的地理位置,出宜昌后,长江从深山老林里冲出来,一路飙向平原地带,第一个承受这股冲击惯性的,就是荆州。
宜昌在山里,荆州在平原里
长江上游指的是源头到宜昌这一块,特别从重庆到宜昌,长江独自一个人被高山包围,慢吞吞走了好长一段路,深山老林里全是石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最多有几只猿猴做伴,正憋了一肚子气,过南津关后,收不住急性子,哗一下冲进了江汉平原,将荆州撞了个满怀。
南津关上游,两岸还是陡峭的壁仞,将江水夹在中间,出南津关后,江面陡然开阔起来,江面呈深绿色,两岸散落着白墙灰瓦的民居,江面上烟雾缭绕,看起来似水墨画一般。
与三个月前我在河南孟州见过的浑浊而少水的黄河相比,长江看起来有生气多了。
巨大的水量差与通航条件,决定了黄河与长江的差距,也决定了中国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定位。
因为宜昌和重庆相似的地理环境,宜昌女孩的皮肤比其他城市要白皙许多,在多雾潮湿的天气里长大的女孩,肤质如凝脂般吹弹可破。
我们沿着山道向下而行,走到地势低矮的地方,见到有人在岸边钓鱼。
我问起同行的乡亲:长江边可以钓鱼吗?
他们说可以一杆一线一钩,长江现在开始禁渔,不准撒网,也不准多钓,要是不小心钓到沙腊子、胭脂鱼这种保护鱼类,他们得赶紧把鱼扔回长江,还不能把鱼弄受伤了,谁要是在江边乱钓乱捕,抓到就要罚款两千。
那长江禁渔一年了,周边环境有什么变化吗?
乡亲说最近这一年,自然环境好太多,江两边的化工厂都搬迁到离岸较远的地方,现在水质清澈,鱼类多了许多,宜昌有一个专门的平台甚至可以看到江豚,平时天晴,岸上的林子里好多猴子会蹿出来觅食,个个被游客喂得又肥又胖,爬都爬不动,而且现在也见不到滥采滥挖的采沙船,江面平静多了。
他这里提到采沙船的事情,我后来在湖北天门一家微粉公司,听到了类似的情况。
这家公司老板原是国营农场职工,因为超生没了农场身份,便借钱开拖拉机跑运输为生,1991年转行做卖水泥的小门店,1998年做水泥品牌代理商,慢慢积累资本,2011年开始做搅拌站,连开几家,赚了不少钱,2015年开始做微粉。
他们公司能起来,主要还是依托了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对方说,“尤其是2008至2013年,以及2015至2020年,水泥的生意最好。”
“但现在成本越来越高,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我们将他公司的成本摊开算了半天,发现以前能起家的最大优势,主要还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沙石成本,现在人工涨了上来,沙石成本也是过去的几倍,才感到经营日渐吃力。
人工问题大家都能理解,那沙石成本以前为什么很低呢?
因为以前偷采滥采严重,为了保护长江和汉江,现在各地城投公司强制入股沙石行业,严格控制了挖沙数量,沙石产量减少,价格也就涨上来了。
可见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到处是这种特定的时代红利,部分人抓住这段时期创业,才能用手头有限的资本,完成了原始积累。
社会规范以后,各项成本的上涨会倒逼企业向高利润高技术进发,目前这家企业就在研发超细微粉,摆脱以前低质量大的传统路线,他们原来生产的产品,注定会被东南亚等国家替代。
这也是中国工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的一处小小缩影。
但当时身在宜昌的我,还并不知道关于沙石还有这么一大段故事,宜昌向我展露出来的,是一座位于长江中上段、风景宜人的生猛工业城市。
宜昌本来叫夷陵,就是三国里陆逊火烧连营的地方,依靠长江为生,其实就是一座码头城市。
宜昌以前的通航条件也没有那么方便,宜昌最险处原是西陵峡崆岭滩及青滩,江中有“对我来”、“人爱石”等礁石,这些礁石葛洲坝建设期间都炸掉了,宜昌通航才顺利许多。
湖北位于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靠水吃水、靠江吃江,本质都是码头城市,像武汉是大码头,宜昌和沙市是小码头,大码头吃大头,小码头吃小头。
今天的宜昌能兴盛起来,主要是两大原因,一是两座巨大的水电站所带来的技术和人才,二是大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工厂。
当年三线工厂选在宜昌,当然是因为较容易防守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运条件,如果放在荆州这种平原地区,就相对危险得多。
为了证明宜昌当年老三线有多红火,当地热情的向导,拉着我跑去夷陵区黄花镇新坪村,原海军第七研究所715所的旧址转了转,这里曾经有亚洲最大的室内军用人工消声水池,但现在只见到一栋栋四五层的老旧建筑,孤寂廖廖地分散在黄柏河两边的山坡上。
这家工厂已迁入了宜昌市区,现在这片遗址归710接管。
像这样的军工厂,在宜昌遍地都是,为了帮我统计数据,一位公务员熟练地默背着他们的名字:515、612、710、809、1066(已搬武汉)、137、242、238、288、330、404......语速快得我只能在笔记本上十分潦草地飞速记录着。
这些工厂在1960-1980年代涌入宜昌,由于是部委主建的核心产业,大部分现在还活着。
当然了,光有这些三线厂还是不够的,在1971年兴建葛洲坝之前,宜昌市仅仅只有15万人口,葛洲坝和三峡的兴建,为宜昌的发展放下了第二块地基。
两座大坝都选在宜昌,是因为宜昌这里的建坝环境,举世无双。
在宜昌市区上游40公里处的三斗坪,这里河谷开阔、基岩是坚硬完整的花岗岩,极适合修筑混凝土高坝,加上周围320千米范围内属于弱震环境,施工空间开阔,经过专家长达24年的反复论证,才最终选在这里建三峡大坝。
为了万无一失,1971年先在三斗坪下游27公里处建造葛洲坝水利枢纽,用来刷经验,为建好三峡做技术上的准备。
图源:星球研究所
这一刷,从1971年刷到1988年竣工,整整刷了十七年,比杨过等小龙女的时间还要长。
在耐心累积了大量水利建设经验后,我们才开始动手搞三峡工程,这项工程从1994年年底开工,一直到2006年才全线完工,共花费了954亿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501亿,113万移民安置300亿,输变电工程153亿。
从1960年代至2000年代,水利机械化工军工等人才不断涌入宜昌,足足累积了五十年,才构成了宜昌小城今天的兴盛。
全市仅412万人口,主城区仅137万人的宜昌,2021年创造了5022亿GDP,在中西部地区算是一线水平。
对比一下就知道,2021年洛阳700万人口,创造了5447亿GDP,襄阳526万人口,创造了5300亿GDP,宜昌在中部非省会城市里,总量暂时排第三,但人均远高于洛阳,略高于襄阳。
而且洛阳的情况我在河南篇也介绍过了,大国企的钱没有滋润到周边农户,周围农村看起来还是较为困苦的。
我去到葛洲坝参观时,遇到当地一位原建坝工程师的后代,一时聊得兴起,拉着我上了他的东风面包车,去了解他们上一代人居住的老旧楼房。
在1970年代,为了留住从全国汇集过来的水利精英,葛洲坝为他们建好了这些住宅,虽然现在看起来已经脱离了时代,甚至还能见到老人蹲在不远处烧煤球炉,但在那年代,这就是当地最好的精英小区。
这位向导全家都是因为葛洲坝才来到这里,他自己也已是中年人,在这里生养下一代,为了让我更好地看到葛洲坝全貌,居然带我从老小区的一处围墙翻出去,贴着墙绕过只容一只脚通过的悬崖,才走到葛洲坝的正面,于是我举起手机,远远地拍下了葛洲坝的照片。
那向导望着远处的大坝,幽幽着说:我们家原是山东人,为了建葛洲坝来到这里。
他顿了顿,又说:好几代人的青春,都给了葛洲坝和三峡,都给了宜昌。
所以宜昌,他本质上是一座以移民为主的城市,也是一座依靠水资源兴起的工业城市。
三峡大坝,图源:星球研究所,摄影师:行影不离
为了给葛洲坝和三峡做配套,宜昌还分到了大量央企入驻,建起了三峡大学(原葛洲坝水电学院)、宜昌水电学院、旅游学院,还另要成立飞行学院,让宜昌有了一定的自我人才培养体系。
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汇集,使宜昌的高级人才储备远高于湖北除武汉以外的其他城市,像著名的安琪酵母集团,是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酵母公司,主做面包酵母、酿酒酵母、酵母提取物等,总市值400多亿,一年纯利10亿元,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就是从宜昌科研所出来的,没有宜昌科研所的积累,就没有安琪酵母后面的发展。
中国当初研制重载汽车时,要搞定复合涡轮增压系统,这个项目交给了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里拿着批来的钱,直接买了一辆重载汽车,把发动机拆下来研究,但就是搞不定材料问题,最后还是找到宜昌的燕狮科技解决的。
安琪酵母和燕狮科技的案例,都从侧面应证了宜昌科技人才之多,足够支撑起宜昌在工业领域的全面发展。
现在光是宜昌的钢琴产量,都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工业上的巨大发展,也渐渐回馈到农业。
在宜昌南津关参观完长江往回走时,看到旁边有一座叫牛扎坪村的美丽小村,统一装点得十分精致。
牛扎坪村一共有1900人,500户左右,所有房子的外立面都是村里统一装修,还绘上了各种可爱的卡通图案,村庄静谧、道路干净,一派与世无争的祥和感,估计再发展十五年左右,就能达到我在京都、东京郊区见到的日本农村的水平了。
当然了,这么漂亮的村子,一定是花了很多钱建设起来的,所以我咨询村委的人,第一个问题,就是修建村子里的钱从哪来的?
他们说总共是两笔钱,第一笔钱是村领导去找葛洲坝集团和长江电力,请他们帮忙建设新农村,搞来了2000万现金,为拿到这笔钱,村领导喝酒把肝都给喝伤了。
有了这笔钱,先打了个样,将村里形象搞好,政府见到成绩,又拨款1.2亿投资,规划打造宜昌后花园,才把村子建得这么漂亮,环境变好后,游客也来了,村子里在外务工的人也全都回来,搞各种农家乐、蔬菜大棚等。
我说是的,只有先让工业发展起来,有钱了,再能回馈农业,单纯靠农村自己的产出,是很难筹集到这么多现金来建设农村的。
先工业再农业的案例,不仅宜昌是这样,在全国,也是这样。
宜昌在整个湖北,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地理位置,离武汉和重庆各三百公里,是连接大城的中心节点处,它虽是座小城,但空气清新,气候湿润,山水各有味道,扼守着长江的咽喉,又不像襄阳那样雾霾重重。
宜昌是我在湖北,除武汉外,最喜欢的一座城市。
“以前宜昌也是有霾的,”那位能倒背军工企业的老同志回忆说,“宜昌原先有大量化工企业,经过治理以后,雾霾就不多见了。”
宜昌化工企业多,来源于宜昌的磷矿,全国磷矿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总储量排在全国前三,而湖北54%的储量,又集中在宜昌的夷陵、兴山、远安三地,已探明的磷矿储量,超过20亿吨。
过去依靠磷矿生存的化工企业,为了排污方便,都建在宜昌长江沿岸,为了保护长江,2017年开始,宜昌规定化工企业必须退出长江沿线一公里,沿线化工企业搞“关、停、并、转、搬”,仅是关停的就有100多家。
这些化工企业统一安排进入化工园区,通过集中处理排污,分摊运营降低了成本,又因为控污技术的提升,才使得宜昌的江水越来越干净,宜昌的天空,也渐渐没了雾霾。
通过宜昌采沙船、化工企业、牛扎坪村、雾霾这四个元素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工业发展从草莽到精细的过程,我们走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阵痛,励经图治,倒逼中国企业改革,才换来今天的绿水青山。
治理国家,从来都是看规划与执行力,而不是迷信照搬西方的方法。
从2012年到2017年,宜昌每年实现一个千亿产业,精细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均突破千亿级别,按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宜昌销售过百亿的企业将达到10家,精细化工产值将达1800亿、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产值1500亿、建筑业产值达2000亿。
到2025年,宜昌GDP将达到7000亿元,人均GDP升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
除武汉外,在湖北省能与宜昌争锋的,应该是另一个副中心襄阳。
襄阳同学已经忍不住站起来要发言了。
但是等一等,襄阳同学,既然我们已经走到了宜昌,就顺带着把旁边受苦受难的荆州一并讲完吧。
毕竟这两座城市因为地理关系,形成了相互竞争关系,打断骨头连着筋,是要放在一起讲的。
荆州同学,你就不要在台下哭个不停了,你擦干眼泪,上来跟我们讲一讲,大荆州的故事吧。
贰 荆州
荆州哽咽着站上了讲台,他抹了抹眼泪,双眼泛红,准备说话。
在荆州开始发言前,我们先来看一看湖北省刚刚发布的,2021年各市GDP排名。
荆州目前排在湖北全省第四名,但这个第四名,严重不正常。
因为荆州有550万人口,它人口比宜昌多100万,但GDP却约只有宜昌的一半。
2750亿GDP是什么概念?跟湖南郴州的2770亿一个水平。
而郴州仅仅有466万人,也就是说,荆州比郴州的经济还要弱。
要知道郴州跟我们2461亿GDP的邵阳差不多,在湖南是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城市。
但乍一看,荆州的地理位置,要甩我们郴州和邵阳十条街。
荆州有两大优势:一是它拥有一片大平原,二是它沿长江。
宜昌往下,就进入江汉平原,荆州地理位置极佳,按常理,荆州发展应该比山里的宜昌好才对(图源不详)
有大平原,就拥有大量可使用工业用地,而长江,是湖南人羡慕得抓狂的黄金经济带,为了多一个出江口,湖南屡次提出要共同开发石首,一直都没被通过。
荆州这么优越的地理优势,其经济居然连郴州都玩不过,你说奇怪不奇怪?
当我到达荆州,望着窗外一片平整的城市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当中。
当我咨询荆州本地人,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荆州发展时,大伙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讲述荆州被拆分的苦难史,并且大多数荆州百姓,一致认为“敌在水果湖”。
荆州市以前号称“大荆州”,版图巅峰期是在1970年,下辖沙市、荆门、钟祥、监利、天门、石首、潜江、京山、江陵、洪湖、公安、松滋、沔阳等12县,当时长这样。
1983年开始,荆州陆续被拆分,荆门县升为地级市;1994年,天门、仙桃、潜江脱离荆州管辖,成为省直管市;1996年,钟祥和京山划入荆门市。
荆州市人为此忿忿不平,认为拆分极大地削弱了荆州,在1978年,荆州曾经是湖北第二大城市,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经济甚至超过了长沙、合肥、南昌,一直号称荆老二。
其实并不是谁想削荆州,荆州市面积本来就过大,拆分是为了给地方放权,让各地更好发展。
荆门拆分出去是因为有了焦柳铁路打经济基础,不用强行绑在长江经济带上,可以自己发展。
潜江、天门、仙桃本来就不齐心,三者划出去时,原想合并成地级市“江汉市”,区号都想好了,叫0728,但是这三个市势均力敌,市区放在哪引发激烈对撕,1999年,湖北在仙桃设立汉江中级人民法院,辖区为潜天仙三市,暗示要立仙桃为市区,但天门潜江强烈反对,省政府最后做出让步,汉江市方案就此夭折。
潜江、天门、仙桃三市到现在还在争吵不停,为了抢汉宜高铁,三市又打成一片,高铁被迫从天门东南、仙桃西北、潜江东部路过,走向几乎贴着天门和仙桃边界线,我去天门时,下天门南站高铁站后,发现我离仙桃市区不到5公里,到天门市区反而有30多公里,天门来接我的向导说,其实仙桃西站反而离仙桃30多公里,离天门市区20多公里,大家一般跑天门南,因为这里更繁华些。
总之荆州市拆分并不是水果湖的阴谋,当年拆分也是经国务院批准,是为了更好地向地方放权而已。
其实就算是现在这个人口和地理,横向对比湖南湖北各城市,荆州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整体上应该更好才对。
大部分荆州市民对过去大数据念念不忘,只是因为现在没发展起来的心理落差造成的。
落差最大的,估计还该是沙市人。
沙市在民国时拆镇建市,早早打下发展轻工业的底子,曾跟长沙是国内四大米市之一,曹野任书记时,为了沙市的工业发展,把当时上海和江苏的针织厂、毛巾厂、热水瓶厂等,整个工厂和技术工人都搬到沙市,花几倍的工资留在沙市,让沙市再上一个大台阶。
1980-1990年代,沙市到达巅峰,跟常州、佛山并列全国三个新兴工业城市,总体排名曾在全国前15名,号称“未来的武汉”,又有活力28(沙市日化)、沙松冰箱、湖北炼油、荆江热水瓶、湖北化肥、鸳鸯床单、沙市四机等一批龙头。
部分沙市人告诉我,是因为荆沙合并沙市才没落的,我为此特意去查了下各企业衰败的时间线,发现并不是这样,上面提到的龙头产品或企业在合并前都垮掉了,荆沙合并只是背了锅。
垮掉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沙市以轻纺为主、结构单一,在沿海民企与外企高速发展时,他们更有资源优势和营销优势,沙市的工业技改又没跟上,本质上是沿海击败了沿江。
二是1998年大洪水,上千家企业停产,由于这次洪水的刺激,各路准备投资荆州和沙市的企业在这之后都放弃了投资,也把生产基地改到外地。
我在湖北常听到一句话,叫“长江之险,险在荆江”,上节说宜昌也提到过,长江从重庆到宜昌都是受到束缚的,一到荆州就放飞自我,一路猛冲下来,造成历史上荆江大堤容易溃口,在新中国成立前的300年里,荆州大堤曾经大溃决34次。
前段也提到,宜昌葛洲坝1988年竣工,三峡2006年完工,在这之后,荆江洪患才得到控制,在之这前,国家是不敢轻易在荆州放下大量投资的。
所以荆州不像宜昌那样能承接大量重工业,只能发展轻工业,荆州的地理优势,在1980年代的沙市中充分释放,轻工业飞速崛起,但轻工业随后在和沿海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后,荆州至此失去了工业根基,1998年大洪水又把剩下的投资全都吓跑了,这才是荆州发展不起来的核心原因。
我在荆州一带走访时,问起当地人,都说好久没有见过洪灾,但他们都知道,荆州是准备随时为了保汉江平原去牺牲的。
1952年,根据水利专家《荆江分洪工程方案》的指导,30万人在公安县花75天时间,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大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区,可蓄洪54亿立方米。
此后又建成了公安县境内的虎西备蓄区,可蓄洪3.8亿立方米;位于荆州区和松滋市境内的涴市扩大分洪区,可蓄水2亿立方米;位于石首、监利境内的人民大垸分蓄洪区,可蓄水20.8亿立方米,一共三大备蓄区。
1998年长江大洪水,就准备把公安长江堤炸开泄洪的,是因为洪水没有持续泛滥,才没有选择炸堤。
荆州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因为荆州就是用来挡子弹的!是随时准备拿命保江汉平原的!
荆州难以发展,还有一些次要原因,我在《四座城市的宿命》里提到过,比如荆州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粮油基地,有大规模军垦农场,土地不可能大规模发展工业;比如荆州曾有过严重的血吸虫病,使中央不敢在荆州加大投资;比如荆州因为河流湖泊密布,地基较软(未百分百确定此事),不适合重载公路和重载铁路等。
但仔细想一想,这些次要原因,跟过去荆州容易闹水灾有极大关联,核心还是荆州容易洪水泛滥,被设为蓄洪区造成的。
现在荆州的水患确实大大减轻,但从沙市衰落到1998年大洪水吓跑投资,使荆州耽误了好几十年的发展机会,后面逐渐走向了恶性循环,想追也追不上了。
什么是恶性循环?因为工业失落,荆州的干部大部分农业出身,现又开始呈现老龄化,人年纪大了就保守,想安安稳稳退休,光来一个能干的老大,已经很难带动荆州了。
荆州政府现在制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GDP达到4000亿,2035年达到9000亿,也就是13年后GDP翻3倍多,感觉这个目标难度很大。
那解决荆州的经济困境,有什么好办法吗?
“有的,有办法解决。”离开荆州五天后,我在武汉见到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当我向他请教荆州破局的方法时,他站在湖北省地图前,一指点在荆州市位置,十分确定地说:
“关键就在煤化工产业。”
荆州并不产煤,但荆州能跟榆林、鄂尔多斯一样搞煤化工,主要还是因为浩吉铁路和长江。
浩吉铁路是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浩勒报吉南站,一直到江西吉安站,原名蒙华铁路,意思是从内蒙古一直开到华中地区,全长1813公里,共有77个车站,年输送能力2亿吨,于2019年9月开通运营,是中国投资最大、里程最长的运煤重载专线。
荆州所在的位置,刚好位于浩吉线与长江水道的结合点。
长江水运有多便宜呢?以前面提到的天门那家企业举例,他们从武钢、马钢、湘钢、萍钢运钢渣到公司,走陆路,是0.37元/吨/公里,走长江水路,是0.02元/吨/公里,陆路的成本是水路的18.5倍。
到时从北方过来的煤炭往南方运,都得从荆州下岸,转长江向各沿江城市输送。
由此,荆州可以承担煤炭交易、应急储配的功能,并发展出煤发电、煤制气、煤制烯烃等化工产业。
荆州的江陵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园,就是为发展煤化工而准备的。
江陵产业园现在规划的路口电厂,预计拥有2台66万千瓦机组和2台100万千瓦机组,投资200亿元;三峡集团的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投资294亿元;国家能源集团的400万吨煤制油项目、360万吨煤甲醇项目,合计980亿投资。
一个煤化工项目,就能为荆州带来1300亿左右的投资,还不包括建韬集团的煤制甲醇和三峡集团的煤制乙醇等。
再加上荆州力争将智能家电、医药化工、造纸建材、食品加工打造成四个千亿产业,纺织服装和电子信息打造成五百亿产业,荆州GDP上9000亿可能有问题,但十四五到4000亿应该问题不大。
说到底,长江对荆州有利有害,在工业化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中国,长江的危害被限制了,优点被放大了,荆州又可以通过长江水道满血复活。
而没有长江水道、GDP相近的郴州和邵阳,就只能默默地站在一边,看着荆州要甩大家而去,心里头不是滋味。
在大家逛完宜昌和荆州,顺便讲完天潜仙三市后,接道理,我们要沿着长江而下,开讲武汉。
但武汉是如此之重要,我们只能放在结尾时再讲。
现在,我们需要把目光挪向湖北的北方,那里有一座真正的中国中心城市,那里是南北的分界线,是游牧民族向汉民族的突破口,是郭靖全家战死的地方,也是湖北另一座副中心城市。
是的,那里是襄阳。
叁 襄阳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历史文献和小说里,读到过襄阳城的名字。
中国南北军事势力通常会在襄阳发生大决战,曹魏对蜀汉,西晋对东吴,蒙元对南宋,都曾在襄阳决生死,1267年蒙元军围攻襄阳,吕文焕守了六年到1273年投降,三年后临安就被攻陷,南宋灭亡。
中国地理坐标的大地原点,是西安泾阳县永乐镇,但如果算上所有的战略要素,我个人认为,襄阳城才是中国真正的中心。
襄阳,几千年来都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分界点,在古代,南方人乘船来到这里,改骑马北上,北人则在这里下马,顺汉江去往长江,襄阳人管这个叫“南船北马”。
行军打仗也少不得从这过,自春秋战国以来,襄阳一共发生过200多次大小战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襄阳这种特殊情况呢?
这就跟我们反复提到的老朋友,秦岭和淮河有莫大关系了。
过去的文章介绍过,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其实他们俩,也是阻碍北方军队南下的两道重要地理屏障,如果从秦岭攻南方,全是山,爬得吐血,如果从淮河攻南方,全是水,各种河道湖泊像蜘蛛网一样密布,那年头可没有高速公路,北方的骑兵在这里跟陷进沼泽地一样难受。
淮河流域密密麻麻的水系也是阻挡北方进攻的重要地利
历史上因为中国北方开发得早,有人力资源和粮草优势,通常都是北方统一南方,别看三国时东吴占领那么大一块地,其实东吴所占的地盘在曹操看来都是乡下人待的地方,GDP拿不出手的,曹操的地盘才是当时的一线城市。
中国历史上由北向南的统一战争,几乎自动涌向了襄阳,都尽量避开了秦岭和淮河,唯一反常的是清军入江淮,当时南明忙着内讧,乱成一团,清军又派明降将冲在前面,大伙一看都是老同事带着刀过来,正毫无斗志,比法国人投得还快,搞得清军是一路跑步受降,疯狂爆装备刷经验。
攻秦岭攻江淮都不是好买卖,但恰好就在秦岭和江淮这两道天然屏障的中心连接处,有一个盆地,叫南阳盆地,盆地的南边,有一座突破口城市,叫做襄阳。
襄阳正卡在秦岭和淮河的中间处(图源不详)
北方军队发现,只要拿下襄阳,就不用趟那耗死人的秦岭和江淮,所以每回都跟嗑了药一样猛攻襄阳。
攻下襄阳另有一个天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宽阔平缓的汉江上练水兵,之后可以沿着汉江一路南下到长江,再沿长江夺取江南各城。
拿下襄阳,就等于坐上了统一全国的高速列车,襄阳的战略地位,相当于打通中国南北的核心点。
北方人想到了这个问题,南方人自然也想到了。
所以襄阳的防守,同样做得铁桶似的。
我第一次登上古襄阳城楼看到古老的护城河时,放眼一望,好家伙,这能叫河吗?这明明是一片湖啊!
瞬间就感受到了当年蒙元攻襄阳城的绝望心情。
从仲宣楼一角看到的护城河,多少蒙元军都不够淹的
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护城河长5060米,平均宽180米,最宽处250米,面积达91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宽的护城河。
这种地理环境,跟当年君士坦丁堡有些相似。
不同的是,襄阳和樊城是互为一体的,蒙元攻宋时,有浮桥连接襄阳和樊城,蒙古人先攻打的是襄阳樊城周边防御工事“十二连城”,宋军则是通过汉江运物资,源源不断补给两城,因为后援不断,蒙古人打得十分艰难。
周边据点被蒙古人拔掉后,蒙古人从唐白河造战船,沿河而下进入汉江,自此将南宋的后勤部队击退,又用西域人改造的回回炮攻破樊城,并对樊城展开血腥屠城,震慑襄阳守军,随后又在襄阳城东南角安置巨炮,炸毁襄阳谯楼,再派人前来招降,吕文焕眼见大势已去,才被迫投降。
花这么长时间写襄阳的历史和地理,是为了交待襄阳于中国到底有多重要,在和平时期,襄阳显得没那么重要,但每逢战时,襄阳就是“扼天下之要”的南北军事重镇。
我这次游历湖北,跟陕西的路线一样,从北往南走,去到的第一站,就是襄阳。
当我从刘集机场下飞机后,周围两侧的风景,就让我有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
那种灰蒙蒙的天空、低浮的雾霾、荒僻的工业区,就是我前几个月在河南农村或近郊时常常体验到的感受。
中国北方的冬天总给我一种偏阴冷的色调感,跟深圳灿烂的阳光、沙滩、草木的芬芳形成强烈的反差。
我那时坐在车上,就不由得想:湖北明明在南边,这里却好像北方。
当我到达市区游荡时,宽阔而平静的汉江在我面前缓缓流淌,两岸植物生长茂盛,这么充沛的水量,在北方极少见到,襄阳城又被汉江分成好几块,这点却又像南方。
摊开襄阳市的地形图,会看到襄阳西边是山地,但东边是一大片平原区域,汉江刚好从中间将整个城市切开,给我的第一直觉是这里农业一定很发达。
“襄阳农业确实不错,”我在襄阳、也是整个湖北遇到的第一名向导,是一名四十岁的中年汉子,也是当地一名公务员,我和他在酒店大堂碰头,他慢悠悠抽了根烟,开始说话。
“襄阳粮食年产量超过了百亿斤,能让全国人民吃一星期,中储粮襄阳直属仓库里的粮食,能让全襄阳600多万人吃600多天。”
我迅速查了下湖北各市2021年粮食产量目标,襄阳排第一,是94.5亿斤,全是大平原的荆州居然只是第二,是90亿斤,三到五名依次是荆门57亿斤、黄冈53亿斤、孝感46.5亿斤。
前面提到的宜昌排在第六名,30亿斤。
前五名的城市里,襄阳是唯一一个农业与工业两翼齐飞的城市。
襄阳现在有高标准农田57.76万亩,稳定粮食面积1180万亩,主要在打造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阳清水虾、中国有机谷五大市级品牌。
当然襄阳因为有好大一部分山地,各地土地分配并不平均,我在襄阳遇到的南漳县人,他们那每户只有1.5-2亩地,遇到的宜城市人,他们那每户是12亩地。
那又是什么支撑着襄阳的工业呢?
摊开襄阳市政府刚刚发布的百强企业名单,你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这份名单太长,我取前25位大家知道个大概就行
简单点说吧,位居第一生产红金龙香烟的襄阳卷烟厂,纳税第一,一年纳税74亿,几乎是后面2-100名纳税的总和,但税收主要交给中央,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和上下游生产链又少,我在襄阳时,几乎没有人把他当成襄阳的支柱向我介绍,甚至没有一个人提到卷烟厂的名字。(注:湖北中烟一年纳税达到了600亿。)
襄阳人主要看重的还是二汽,就是东风汽车对他们的影响。
一说起这个二汽,旁边的十堰人就忍不住要哇地哭出声来。
十堰这座城市,完全是因为三线建设才发展起来的,1969年,为了找个安全的地方保护我国刚起步的汽车产业,二汽当年才选在了山窝窝里头的十堰市。
但后面天下太平了,还把这种重工业放在山里头,物流成本实在太高了,东风那时候跟日本人谈合资,对方先飞到武汉四个小时,又从武汉坐车到十堰六个小时,把日本人给坐懵了,说你这么大一家企业,怎么放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而且这大山里头,根本没什么工业用地,怎么发展嘛?
东风领导早就想去大城市了,快乐得不行,说那就搬嘛,这山沟沟里头我们也不想待了。
十堰市政府血都要喷出来,东风集团占当时十堰50%的税收、60%的GDP,这搬出去要老命了,坚决反对,最后省政府出来做和事佬,承诺将总部迁到武汉,商用车基地仍放在十堰,乘用车则搬到襄阳,湖北省财政每年补助一部分税收给十堰,十堰这才同意搬迁。
1983年,二汽襄阳基地破土动工,十年后,汽车产业成为襄阳第一大主导产业。
2003年,东风总部迁到了武汉。
十堰人含泪告别了大部分汽车产业,现在主要抱着商用车产业过日子。
总体上来说,十堰的经济情况在中部地区属于中上水平,320万人口能创造了2200亿GDP,是因为十堰除了商用车,还有生物医药、有机食品、铸锻件、绿松石等七个产业,现在吸纳了20万人就业,预计到2025年能发展到2500亿产值。
依靠东风汽车,十堰人在1990年最风光时,人均收入达到了5900元,比北京的4925元、上海的5803元还多,甚至是武汉2409元的两倍,随着汽车产业逐渐分给了武汉和襄阳,十堰想要有大突破已经不太可能,但过好衣食无忧的小日子,还是完全没问题。
襄阳原本没什么工业,1960年前只有几百家搞轻工的小工厂,连一个工程师都没有,靠着去北方和东部招商招人才累积了第一代工业基础。
接手了汽车产业的襄阳,在刚起步时,只能生产富康、蓝鸟轿车、东风轻型卡车,2003年开始生产天籁、2011年生产楼兰、2012年生产英菲尼迪、2018年生产奇骏,到今天,襄阳全市汽车产值达到2000多亿元,年产汽车50万辆左右,带动大量汽车行业上下游人员就业。
在襄阳,我听到大部分人都在说一车独大,但老宋不同意这个说法。
老宋来自浙江,为了媳妇留在了襄阳做生意,跟襄阳大大小小企业都打过交道,他特意提醒我说:
“襄阳其实军工很强,据我所知,在襄阳,军休所至少都有七所。”
老宋说得没错,襄阳的大三线地位不如宝鸡和柳州,但襄阳大三线留下的军工企业,是湖南湖北最多的。
属于襄阳的军工企业包括:609、295、520、846、3542、3545、4504、5108、5137、5713、9616、9626、91511等四十多家企业。
襄阳市区在全国十分独特,有着大城市的体量,却有着小城市的形象,跟全国热火朝天的新城建设完全相反,市中心杂七杂八竖立着许多栋老旧房子,一看就是过去的企业留下来的,现在还没拆掉,应该是许多老厂还活着的缘故。
我在《四座城市的宿命》里提到过,在大下岗年代,各地都发生过风卷残云般国企倒闭潮,襄阳的军工企业死得没有那么惨烈,是因为襄阳有不少不能倒、必须救的重工军工,老房子代表的就是旧经济体系,襄阳市区才会是新旧交织的一座城市。
因为这种特殊的历史原因,襄阳的新建筑集中在东津新区,但跟我在延安新城看到的情况一样,因为商业中心还在老城区,小情侣下班出门逛街、吃饭看电影那个那个十分方便,东津新区的人口并不多,我大白天在那遛跶,也见不到几个人。
湖北省以前的大战略,叫“一特五大”,特当然指武汉,五大指襄阳、宜昌、荆州、十堰、黄石,搞着搞着,襄阳和宜昌在竞争中远胜其他城市,第三名的宜昌远超第四名的荆州,出现了经济断层,就形成了现在的“一主两副”,刚好在湖北省地图上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
在十三五之前,襄阳在全国城市里排70多位,现在已经上升到46位(掉下来的都是北方城市),十四五将主要依靠汽车产业带动,跟宜昌一样,争取在2025年GDP达到7000亿,市区人口中期300万,远期500万目标。
做一个更感性的理解,宜昌和襄阳2025年的目标,就是江苏常州2020年的水平。
襄阳这么有底气,是有原因的。
由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拥有汽车基础的襄阳,成为中国汽车公司重点投资的地方。
现在比亚迪新能源车完全卖不过来,通常一等就是半年,为了扩产,比亚迪在合肥、常州、郑州、抚州、济南等地疯狂扩产,合肥、常州、郑州产能将达40万辆一年,抚州将达20万辆一年,济南将达30万辆一年,长沙将达60万辆一年,西安和深圳也得扩产,2023年总产能将超过350万辆。
襄阳也在这次投资大潮中分到一块大蛋糕,比亚迪将在襄阳建一座产业园,这个月(2022年2月)开工,占地1300亩,分别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工厂、汽车零部件工厂、动力电池工厂、动力电池零部件工厂、零碳园区五大板块,年产动力电池30GWh,一期投资就达100亿元,总投资180亿元。
三期项目全部完成后,比亚迪产业园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
吉利则在襄阳谷城县投资228亿元搞化硅产业园(谷城硅矿储量湖北第一)、中电建路桥集团在襄阳建总部、湖北华电新能源将在襄阳建产业园、东方雨虹投资30亿元将在襄阳建新材料产业园、湖北锂源公司将在襄阳投资等等,让襄阳后期大项目一个接一个不断,2022年一季度,襄阳146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总投资达到了1623亿元。
加上襄阳在湖北拥有仅次于武汉的交通优势,襄阳在未来两三年依靠13条产业链,超越GDP仅领先140亿的洛阳,成为中部地级市老大几乎已成定局,洛阳比宜昌也仅领先425亿,宜昌也极有可能超越洛阳,湖北双雄将成为中部地级市冠亚军。
湖北二三名将分别超越河南的第二名,也侧面说明湖北的发展后劲远超周边各省。
肆 鄂州
文章写到现在,我们已经把湖北省除武汉外,最重要的几座城市过了一遍,按常理,就该讲讲湖北的大BOSS武汉了。
但湖北其他小城市的发展,我们也要知道个大概。
恩施、随州、黄石、咸宁、黄冈几乎都受到了地形的压制,个个被大山所困,交通不便,可使用工业用地少,远离湖北经济中心,命中注定很难发展,像恩施利川虽然有千亿立方米页岩气储量,也是今年才刚发现,开发起来还需要很长时间。
孝感、随州处在“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上,靠一点汽车产业的相关链混口饭吃。
荆门这边原有长沙猎豹汽车在这里建好工厂,但车子卖不出去,公司赔惨了,资产给荆门政府收了,长城汽车接盘后,用这家工厂生产坦克500,不料销量火得一塌糊涂,上市后一个月就售出4万辆,产值高达140亿,坦克500潜力还非常非常大,预计2022年产量将达12万辆,估计荆门以后也会走以汽车产业为主的发展路线。
其实宜昌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河北中兴在宜昌搞了个汽车厂,同样赔惨了,现在这个工厂交给了广汽传祺在生产GA6和影豹。
巧的是,黄石大冶市也有个众泰工厂倒闭,还是被长城汽车收购了,预计将在这里生产长城皮卡。
我们在湖北各地到处都能碰到长城,这家汽车公司的梦想和比亚迪、吉利一样大,预计将在2025年销售400万辆新车,正在全国疯狂兼并生产,也可见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大跃进高速发展期。
湖北省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湖南人眼红得不要不要的。
上面提到的黄冈市,大家一定是听过的,毕竟谁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黄冈秘卷呢?
为什么黄冈会诞生这么一所变态的中学?
虽说现在黄冈中学没以前那么夸张,在本省被华师一附、武汉二中、武汉外国语学校超越,也落后于襄阳四中、五中,但一本率还能达到96%,上清北的一年还能维持20人上下。
其实跟安徽毛坦厂中学的原理是一样的,是在缺少其他出人头地的路径时,倾尽全力逼出来的高考内卷。
黄冈市一共有600万人,GDP仅2550亿,平原只占12%,其他都是山,山里又没有大矿,日子过得艰难,年轻人只能靠读书求一条生路。
幸好还有一个黄冈港能靠水吃水,旗下团风、黄州、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大港口,占长江主航道约200公里,岸线总长281公里,常年可通行5000吨级船舶,2021年,黄冈港吞吐量第一次过了1亿吨,预计到2025年,能达到3亿吨,2035年达到5亿吨。
对于一个少矿多山的农业城市,港口数据是黄冈难得的增长点。
在黄冈的对岸,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城,叫做鄂州。
在去武汉之前,我特意先跑了一趟鄂州,我只是好奇,鄂州是凭什么做到全湖北人均GDP第三的?
在武汉往鄂州的高铁上,我看到平原上一片波光粼粼的大小湖泊,和各种崭新整洁的工业厂房,恍然有一种在发达国家的观感,就更好奇鄂州怎么这么富了。
一去就明白了,一切的根源还是跟地理有关。
鄂州这边有一家本地支柱公司,叫鄂钢,鄂州的许多故事,是围绕着鄂钢展开的。
而鄂钢之所以选址在鄂州,是因为这里有一处1969年建成投产的程潮铁矿,这里曾是中南地区矿藏最丰富、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新的地下开采矿山,那边挖完,这边就能推过来炼钢。
鄂州人说,程潮铁矿现在不行了,但他们吃饭的家伙,还主要是鄂钢和建材。
建材其实是鄂钢的下游,而鄂钢能留在这,又是因为这里曾经有铁矿,又有长江方便运输。
所以挖到底,是有矿有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鄂州人的富裕。
当然啦,还因为鄂州背靠着武汉。
鄂州人两次发家,都跟武汉有关。
普通鄂州人最早也只能跟其他南方人一样,一车一车地乘火车去珠三角打工,但他们遇到了两次大机遇,一次是1990年代,一次是2005年至2020年,两次大建武汉的红利期。
建设武汉的建材绝大部分来自鄂州,为了给武汉打好后援,鄂州以前到处是小水泥厂、小砖厂、建材厂。
“当时鄂州有2000多台重卡运输车辆,每天80-90%跑武汉。”一名鄂州人说,“我们这里发家致富的,60%跟建筑建材有关。”
但我去到鄂州的时候,那些小厂大多因为环保原因关闭了,现在普通鄂州人,依托发展起来的其他产业,再也不用去南方卖命,一般就在已发展起来的武汉和鄂州市区,从事第三产业解决生计。
我还去鄂州近郊的几处乡镇,咨询了下当地人的收入,他们一般三口之家一年能有8-10万元的收入,村子里的别墅率大概达到了20-25%,好一点的小别墅建好大概要四五十万,差一点的二三十万,一周后我去到湖南常德,鄂州和常德是两省相对富裕的地方,常德近郊乡镇的别墅率大概只有10-15%,这其实也反应了湖北湖南真实的经济差距。
鄂州近郊乡镇这种小别墅,大概占到村里住宅的20-25%
不过湖南湖北不富裕的地区,农村建筑几乎都差不多,说明富裕的方式是多样的,但贫困的形式是趋同的。
鄂州人靠给武汉打辅助发家,但武汉的建设肯定会停止的,其实从2019年开始,中国大城建都开始放缓了,鄂州人将来靠什么过日子?
别着急,鄂州人手里头还有个大杀器,就是鄂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每天有近万名工人参与建设、快要投入使用的花湖机场。
我去到鄂州时,花湖机场已经在进行校验飞行,预计2022年3月试飞,6月正式通航。
花湖机场选址在鄂州而不是河南,还是因为地理因素。
“鄂州有公铁水三大交通便利,将来建好机场,就有公铁水空四大要素。”
但我把鄂州所有要素一一摊开,发现公路、铁路这些优势,其实别的城市也有,实际上主要还是依赖长江,枯水期时,鄂州段水深7米,丰水期时,鄂州段水深20米,能靠万吨货轮,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长江,才决定了湖北和湖南本质上的区别。
选在鄂州,还因为地下都是岩层,建机场节省了大量基建成本。
为了建好这个机场,鄂州人低头猛冲,选址只花了一年四个月,半年完成核心区拆迁,只花了七年就建好花湖机场。
花湖机场是亚洲第一个、全球第四个专业货运机场,直接投资370亿元,间接投资2000亿元,2025年货运量将达245万吨,2030年货运量将达340万吨,预计将来货运量是香港机场的两倍,达到900万吨。
这个货运量有多可怕呢,像武汉天河机场,2021年总货运量才31万吨,花湖机场上来就是天河的十倍左右。
花湖机场前期将开通9条国际航线,46条国内航线,到达国内各城市仅1.5小时,国际各城市仅12小时,辐射全国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
机场将学习美国孟菲斯的管理经验,带动鄂州快递、跨境电商、定制服务、医疗保险、检验检疫、飞机维修、物流对接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打个比方,比如可借鉴孟菲斯的眼球银行,全中国的眼角膜存储中心就可以放在鄂州,哪个城市需要眼角膜,就可以从这里快速发往当地,只需几个小时就能送达医院。
预计将有许多公司会在鄂州开设分部,方便对接全国全世界的物流。
花湖机场的建设,将为鄂州带来20万就业岗位,也将为鄂州经济,带来天量的增长空间。
“花湖机场建成后,鄂州与武汉合并的可能性非常大,鄂州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一位湖北省公务员,向我斩钉截铁地下结论。
离开鄂州后,我拖着硕大的行李箱,终于走进了武汉。
也终于走进了,湖北这一路的终点。
伍 武汉
任何一个人,只要站在武汉沿江大道、或者汉正街、或者南岸嘴江滩公园,站在汉江汇入长江的口岸处,再摊开长江流域水系图,他就能瞬间明白过来,武汉为什么这么重要。
长江的通常说法,是指从宜宾段到上海,这一路上,各种支流交汇最多的地方,就是宜宾、重庆、武汉。
宜宾交汇岷江和金沙江,形成了长江;重庆合川区交汇嘉陵江、涪江、渠江,加上重庆错落的山地,形成大江高山魔幻地形,因此大城建完工后的重庆夜景,现在是中国最美的夜景,没有之一,个人觉得已经超过了香港维多利亚港和上海外滩的夜景。
而长江沿线江河交汇最多处,则是武汉。
明明武汉只有一条汉江汇入长江,怎么就是交汇最多呢?
这个答案,藏在湖北省与湖南省的水系图里。
大家看湖北省的水系图,主要就是长江和汉江两条大江,其它支流汇入这两条江,而这两条江最后又在武汉碰头,武汉,是湖北水系的终点。
再看湖南省的水系图,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最后都汇入洞庭湖,再由洞庭湖流入长江,而在长江下游不远处,武汉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
湖南湖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通常会被划成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因为这里的河流会汇入一处,这里的地形又被统称为两湖盆地,从地理上看就是一家人,所以湖南湖北通常是手挽手一起出现在历史故事里。
湖南的水系全部经洞庭湖汇入长江,长江和汉江,又在武汉相遇。
也就是说,湖南湖北的水系终归全入武汉,两省的财富,最后也一定流向武汉。
武汉,就像是两湖盆地里的一个收费站,也像是两湖盆地里的一个黑洞,是两湖盆地几十座城市的精华所在,所以武汉,才配称得上是“大武汉”。
这就是长沙自古不可能胜武汉的底层逻辑。
但长江的终点不是武汉,它从武汉穿城而过,带着所有的财富奔向上海,所以武汉,又可以说是湖南湖北两省交汇的一处大码头。
放眼整个中国,吃长江红利最深的城市,就是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这四座城市,就是四座大码头。
前文说过,在湖北,武汉是一个大码头,宜昌、荆州、鄂州、黄冈、黄石则是小码头。
湖北整个省的生活饮食,因此大部分都跟长江有关,跟码头有关。
我们只要了解了什么叫码头文化,就能很快了解湖北与武汉。
我在湖北吃饭时,第一道菜通常是一碗藕汤,湖北平原多,长江及支流的水灌入平原洼地,形成湖泊,湖里又多产藕,才有了藕汤。
大家都熟知的武汉热干面就发源于码头,码头工人和船工在天亮时就要开始干重体力活,需要大量补充碳水,码头节奏快,早餐最好打包时不要汤汤水水洒一地,武汉卖早餐的师傅才因此发明了适应码头生活的热干面。
监利的早酒习俗也是同样的原因形成,监利也有沿江码头,监利县装卸公司的码头工人们,早上要干重体力活,习惯在开工前吃点酒肉积蓄气力,另有一批当地渔民,是夜间到长江捕鱼,夜晚江面湿气重,容易得风湿,早上回来卖掉鱼获,就要吃点酒肉祛祛寒。
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监利的早酒习俗,见到有人大早上就开始喝酒,并就着卤菜、凉菜、蒸格子、现炒码子,吃得这么丰盛,第一反应是肯定跟当地的经济环境有关,因为普通人早餐不会大鱼大肉还就酒,早上吃这么多难消化,人身体受不了,除非有工作上的特殊原因。
到湖北现场一问,果然如此。
平时养成了经济链思维,判断事物就清晰简单许多。
柳州的螺蛳粉、长沙和郑州的奶茶、北京的豆汁和卤煮,其原理跟武汉的热干面、监利的早酒一样,来源于人们的经济生活,我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向地理和经济环境适应的结果。
湖北这些食物来源,都跟长江上的码头有关,渔民和苦力是码头文化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黑帮、青楼、九头鸟。
码头因为存在易垄断、低技术、重人力的特性,极容易成为黑帮的争抢对象,民国时的两大帮派,青派盘踞上海,袍哥盘踞重庆,都是因为这里有码头,容易赚钱,哪怕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武汉还时不时冒出几个黑道小头头出来刷存在感,荆州道仁集团算是黑帮最后的回光返照,这些是地域经济的连锁惯性,要彻底清除不太可能,但在大数据时代,黑道实在没什么奔头,是一份相当没有前途的职业,所以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青楼跟黑道自古就是伴生品,现在黑道衰落,青楼也同样式微,其实普通人都没注意到,中国在2019年有对全国进行过一次大扫荡,各市著名的场子都是栽在那一年,自那以后全国就没什么场所能遇见爱情,武汉当然也不能幸免,现在你最多在沙市玉桥、豉湖路找到一点爱情场所的残余势力,不过已相当不成气候。
对于湖北人,我们还常听到一句话,叫“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形容湖北人十分精明,九头鸟其实也是码头文化的一部分,因为码头人流量大,经常干的是一锤子买卖,不用形成熟人社会的基础商誉,做起买卖难免下得了狠手,就跟1990年代各地火车站一个意思。
总之有钱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长江给湖北各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会带来一点点副作用。
拥有长江中游最重要地利的武汉,从民国时就跟上海一起并称一个大字,叫“大武汉”。
武汉这个名字出现得并不太久,公元220年先有了武昌,400年后才有了汉阳,汉口在明代前一直是一片没人管的荒地,武汉这个词,是武昌和汉阳两个词的组合,几百年前,还没汉口人什么事。
但是汉口后来发展起来了,现在武昌、江岸、江汉区在武汉房价里头排前三,老三镇里头的汉阳只能躲在角落里一个人默默地哭。
上面说的江岸和江汉就在汉口,武昌和汉阳是行政区域,汉口只是民间口头约定的地理名称,已经被拆分成江岸、江汉、硚口三个区,这三区里头也有鄙视链,江岸和江汉区2021年GDP达到了1500亿上下,硚口区只有900亿,基建也跟不上,在汉口受尽了委屈。
汉口区1949年还有,1952年武汉各区改以地名命名,才被拆解成江岸、江汉、硚口三区,现在汉口原三区要再重新合并成一区,人口已高达260万,相当于一个大城市规模,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汉口,就从行政概念,变成了一个地理概念。
武汉的现代化建设最早缘由清末时的张之洞,他从1889年主政湖广总督,在这个岗位上呆了十八年,武汉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湖北枪炮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湖北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商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都由张之洞创建,还创办了湖北第一家造纸厂、水泥厂、制皮厂、面粉厂、毡呢厂等,使武汉从一座纯农业社会城市,变成清末一座难得的工业城市,“驾乎津门、直逼沪上”,张之洞可以说是武汉城市之父、现代化的奠基人。
老汉阳铁厂
正是张之洞这一系列努力,大武汉才能在民国时,成为唯一能和沿海城市抗衡的内地城市,号称“东方芝加哥”,因为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列强们以此为据点,纷纷在这建造码头、开辟航线、修建租界,汉口港吞吐量达到了全国第三。
民国时的武汉码头,由殖民外商、封建把头、政府人员三股势力共同控制,三方时常发生冲突,前面提到的黑帮啦、青楼啦,通常就在这种复杂的势力构成中谋取生存空间。
武汉江岸区的老租界建筑一直还在,我去几家旧使馆参观时,发现原址保存得十分完好,一切如旧时模样,走在江岸区沿江一线,总有恍如走在上海外滩的感觉,风情十分相近。
建国后武汉的发展分成两个时期,一个是在改革开放前,武汉是一个以轻重工业国企并行的城市,轻工业在武汉武昌汉口两岸,原有国棉一、二、三、四、五、六,六家工厂,每个厂都有好几万人,上下班时浩浩荡荡,重工业有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大国企,轻工业在改开后倒闭了不少,大量厂区原处于武昌沿江地带,现在都被推平了改成高端小区,现在最有名的绿地,即是原来武昌车辆厂的厂区。
改革开放后,武汉着实衰落过好一阵子,其实主基调跟沙市当年的规律一样,叫“沿海击败沿江”,因为国家要先发展沿海城市轻工业,积累外贸资金,重点发展深圳,带动珠三角的发展,进入2000年后,重点发展上海,带动长三角的发展。
这期间一直没武汉什么事,武汉最惨的时候,在1980-90年代,全城基建差到从“东方芝加哥”变成“全国最大的农村”,GDP排名也跌到全国城市第17名。
十几年前我在深圳工作时,遇到过一些武汉来的朋友,说起那时武汉的城建,他们也是比较嫌弃的。
这也不仅仅是武汉一家的遭遇,二十年前,内陆城市都被沿海压着打,成都、重庆、长沙、武汉、郑州、西安,都是在沿海完成了第一桶金的苦难积累后,国家才有空腾出手来发展这些内陆大城市。
这几年这些内陆大城市都陆续恢复到一个正常水平,到2021年结束,武汉也从17名上升到了第9名。
图源:智研咨询数据中心
问起武汉的城市建设是怎么起来的,武汉人告诉我,主要是在李宪生和阮成发手里头搞起来的,尤其是阮成发的贡献最为突出。
李宪生是2002-2007年武汉市市长,在位时重点打造武汉城市圈,着力建设东湖示范区、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示范区、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武汉市民对他在汉阳市中心的建设似乎颇满意。
到李宪生2007年离任时,武汉GDP首次突破3000亿,现在听起来好像不多,但2000年时武汉GDP仅1153亿,2002年仅1467亿,武汉2021年飙到1.77万亿,是因为前人做好了铺垫。
中国各城市后期动力强,跟中国经济模式有关,中国主抓工业,修的是正派功夫,越往后越强,如果我们跟墨西哥那样玩毒品,修这种邪派功夫,起步很快,但越往后越弱。
另一位重要人物阮成发,2007-2016年在武汉任职过四年市长、六年书记,更是武汉几乎人人都在传颂的名字,甚至有人将他同张之洞并列,称他是“第二个改变武汉的人”。
武汉人对阮成发感情很深,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1957年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学习,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工作,中国政府一般不会让本地人在当地任一把手,阮成发是一个例外,因为他真的“深深地热爱着武汉”。
阮成发在任10年,彻底将原武汉破旧的基建掀翻,给市民们,留下了一个崭新漂亮的武汉。
他上任市委书记仅仅一年时,全武汉就有5000多个建设工地同时开工,全城就是一座大工地,最严重的雄楚大道10公里有20个工地,到处尘土飞扬、交通堵塞,因为生活不便,武汉市民当时不理解,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满城挖”,阮成发听了还挺高兴,说“不挖对不起这座城市,我会顶着骂名继续干下去。”
一名武汉人对我说,他们当年有多恨阮成发,现在就有多喜欢阮成发。
在武汉建设最顶峰时,每年要开通两条地铁,建成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沿江公园,长达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半小时到达周边所有城市的城际交通。
武汉的二环、三环、高架桥、天河机场等也都是这时候建起来的。
后面武汉也越建越顺,2021年就通车了三条地铁、两座长江大桥,结果2022年居然又开工了三条地铁、两座长江大桥。
这种效率简直丧心病狂,放在欧美国家,能从你小孩上幼儿园,修到他大学毕业。
被挖得神经衰弱的武汉市民,最终得到了一座现代化城市,这时候他们才恍然醒悟,“以前从武昌到汉口要坐两个小时摇晃公汽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我在2022年去武汉调研时,跟在西安、长沙、南宁、重庆看到的情形差不多,我看到的已经是一座焕然一新、脱胎换骨的大武汉。
城建是市民们看得见的东西,其实阮成发在任十年,同时还执行了另一项更重要的工业倍增计划。
这个工业倍增,指的是光纤、显示器、液晶面板、医药、生物科技、存储器、汽车的全面发展,包括光谷、沌口两大新区的建设。
在大城建和工业倍增两大计划的加持下,那个大武汉,又回来了。
不过相对武汉人对阮成发的热爱,我还是需要重复说一遍那句话。
这几年我走访了国内许多城市,见到合肥人喜欢孙金龙、大同人喜欢耿彦波、西安人喜欢段先念和王永康,昆明人喜欢仇和、武汉人喜欢李宪生和阮成发,本质上都是时势造英雄。
他们几乎都是同一时间段密集出现的城市英雄和领军人物,是因为中国发展刚好到了一个破旧立新的阶段,财力政力炉火纯青,才会同时爆发这么多转折性人物。
有了这样的国力根基,这才有了我们知道的全新版大武汉。
我们常听到武汉很大很大,实际上各种夸张的数据有一定的水分,仔细比较建设用地面积,武汉只是成都、重庆的水平,武汉的大是环线算进去的大,也是大江大湖切割了地理空间造成的大,这种大,也使武汉各区域被迫形成自己的商业中心,跨个江都能谈成异地恋的大。
制图:Paprika
因为水系太发达,武汉至少有166个大小湖泊、11座过江大桥(未来还要再建4座)、5条长江隧道,别的城市,楼盘有湖景和江景是珍稀资源,在武汉,湖景房和江景房遍地都是。
我2015年第一次去武汉,就被当地大江大湖的遍地美景给震住了,但也是因为江湖太多,夏季时,水面持续蒸发,副热带高压让蒸汽留在空气中,武汉人夏天热得抓狂,而到了冬天,又是因为江湖太多,水分充足,空气变得又湿又潮又冷,屋内的体感温度比屋外都低,偏偏还没有暖气,这种湿冷魔法攻击比北方的干冷物理攻击阴损得多,武汉人冬天冷得发癫。
上天赐给了武汉从长江获取这么多的经济价值和美景,也顺手夹杂着一些让人痛苦的副作用,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像你打算接受一个人,既要接受别人的优点,也得包容别人的缺点。
武汉跟国内其他城市,还有个特别不同之处,就是他和法国的关系特别好。
最早是张之洞时期,在自强学堂培养了一批会英俄德法语的学生,使武汉有了跟国际沟通交流的人才,1964年中法两国指定武汉成为合作交流城市,1998年法国在武汉成立大使馆,之后大量投资武汉,有神龙汽车、东风雷诺、阿尔斯通武汉锅炉、P4实验室、武汉-里昂中欧班列、中法武汉生态新城等,受此影响,法国政府高层常往武汉跑,武汉这边的法语教学培训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
中国别的城市都流行学习英语,唯独在武汉,法语更流行些。
2021年,疯狂发展的武汉,GDP产值达到了1.77万亿,2022年有可能冲破两万亿。
武汉GDP已经从1990年代的每年几十亿的增长,发展到2000年代每年几百亿的增长,又进阶到现在每年上千亿的增长。
武汉现有10个区产值过千亿,分别是江岸区1500亿、江汉区1450亿、武昌区1500亿、江夏区1000亿、东西湖1500亿、黄陂区1165亿、新洲区1100亿、经开区1900亿、洪山区1150亿、东湖高新区2400亿。
硚口、青山区也达到了900亿,眼看就要过千亿,汉阳区达到了790亿,蔡甸区也有400亿。
武汉各区耀眼的GDP数据,主要来自三大支柱产业,分别是光电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疗及医疗器械。
光电子现有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奇虎360、长江存储、武汉新芯、富士康、华为海思等著名企业,正通过产业延伸,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
汽车产业有东风雪铁龙、东风本田,经开区内,至少有7家汽车整车企业、12家汽车总装工厂、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上海通用、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风神都在武汉有建厂,武汉现在每年生产200多万辆汽车,排在全国第四,2021年武汉经开区(车谷)总产值达到了1900亿元,预计今年能达到2000亿,形成规模后将发展得越来越快,2026年达到4000亿元。
生物医疗则主要在东湖高新区光谷生物城,武汉现有生物医药企业1500多家,包括美国辉瑞、德国费森尤斯卡、人福医药、国药控股、药明康德、华大基因、联影医疗、明德生物、安翰科技、九州通、健民集团、马应龙、海特生物等,综合实力全国第三。
武汉这三大产业都在朝万亿级别发展,预计光电子和汽车产业最先过万亿,生物医疗则要晚几年。
现在是东湖高新区(光谷)重点布局光、芯、屏、端、网,以及部分新能源配套;经开区重点搞传统汽车;青山和江夏区侧重给东湖高新区打辅助做相关配套;东西湖区搞新能源;长江新城专注航空产业和科技、智能制造。
预计到2023年,武汉GDP将突破两万亿元,2025年,将突破2.5万亿元。
武汉各行业能快速发展起来,又跟全市优良的教育系统有关。
武汉在校大学生有104万人,全国第一,其中研究生18.27万人,大学生110.56万人,成人高校18万人,另有985两所,211七所,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武汉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在湖北,一路上又听到无数人抱怨说,武汉的虹吸效应太严重,对周边城市的伤害太大。
这种抱怨我在全国都快听出茧来了,内地省会虹吸是为了跟沿海城市抢夺人才和产业链的被迫之举,并不是谁真的喜欢去吸血周边小城。
全国各省省会城市里,GDP占比高过50%的只有长春,但东北衰落是个特例,可以不算,其他四川的成都、黑龙江的哈尔滨、陕西的西安、湖北的武汉、甘肃的兰州5座城市占比超过30%,确实属于一线,但这真的是湖北发展的无奈之举,在激烈的中部地区发展过程中,每座省会城市都要拼尽全力,才能将优质产业链留在本省。
虽然武汉现在只在全国排名第九,但它最后的终点,应该会在第六第七的样子。
陆 湖北
2022年1月12日上午,我站在宜昌南津关的山坡上,静静凝视着眼前的长江。
也凝视着眼前的湖北。
与三个月前我在河南民间看到的不同,湖北民间显现出勃勃生机,整座省份依托着长江,正在快步疾奔。
尤其是武汉、襄阳、宜昌三座城市,正发育得越来越强,似乎我们湖南的长沙、岳阳、常德,正在被逐渐拉开差距。
等我离开武汉后,我下一站就决定从岳阳开始,重走整个湖南省,我想弄清楚,我家乡比湖北还差多少,我们还有没有机会赶得上。
离开武汉的那天晚上,我沿着长江边上缓缓而行,那天晚上天空昏暗,但当我抬起头时,却觉得满天星光正熠熠生光,静静地照亮着整片江汉平原,也照亮着,整片荆楚大地。
特别感谢:
湖北省发改委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网信办
襄阳、宜昌、荆州、武汉、天门、仙桃、鄂州、黄冈等地向导
以及武汉各热心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