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小知识(鸡蛋那些事儿)
鸡蛋小知识(鸡蛋那些事儿)我参加农行工作后,在支行办公室很长一段时间与鸡蛋打交道。九几年单位给职工搞福利,每月定时到养鸡场拉鸡蛋,单位百十口子人,每人10斤,我和几个同事负责用秤称一份一份儿地分开,再发到每个人手里。时间一长,我也练就了一点小绝活,无论称几斤鸡蛋,基本是一称准,没有多大误差。这是基于对鸡蛋大小的把握,以及对鸡蛋个数与重量的关联分析,如同卖油翁所言:“无他,唯手熟耳。”小时候俺娘讲过一个长虫(蛇)偷鸡蛋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家养了不少鸡,光听母鸡咯咯哒地叫,却很少捡到蛋,心里困惑得很。他家儿媳妇见多识广,有心计,约着婆婆躲在一旁偷偷观察后院鸡窝的情况,发现每当母鸡下蛋后,都有一条扁担长的大长虫,把头伸进窝里一口呑下。找到原因后,儿媳妇打定主意,让丈夫用木头做了几十个假鸡蛋,浸上点毒药,鸡棚里只留下两只母鸡下蛋,其余全部转移,此后每天往蛋窝里放两个假蛋。十几天后,后院里发现了一只肚子撑得很大的死长
图片来自网络
春暖花开,万般气象,野鸟家禽尽情欢唱,好一派鸟语花香。我最喜欢听的却是“咯咯哒、咯咯哒”的母鸡鸣唱,这无疑是农家院春天里的最美好声音。
春天是母鸡的高产期,一天一个蛋是主人的企盼,也是母鸡们的追求与荣耀。每产下一个蛋,母鸡总要骄傲自豪地、咯咯哒咯咯哒叫个不停,向主人炫耀报喜。这声音,在村子的各个院落里此起彼伏,在山村山谷中回荡悠扬,让主人心花怒放,获得感、喜悦感油然顿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会一个拿手绝活一一摸鸡蛋。早晨打开鸡窝门后,两只手挡在门洞前控制着,放过公鸡,专逮母鸡,左手掐住翅膀根提溜起来,右手食指中指并拢,按按鸡屁股,根据硬度探测是否有蛋,逐只检查后,对自家母鸡当天产量心中有数,对当天收入产生预期。这项基础调研工作扎实细致,春秋天基本天天做。现在看,这种方法似乎不太卫生,会传染沙门氏菌,极少有人愿意学习,估计快要失传了。
给母鸡做一个下蛋的窝,是必须的。一般用破筐或者破盆铺上些干草,摁出个鸟巢状的坑,放在柴垛、花墙、鸡窝顶等半人来高的地方,既要僻静不惊扰母鸡,又要便于大人小孩捡拾鸡蛋。下蛋窝就是母鸡的产房,数量配置根据母鸡的总数确定,保证供需平衡。我家有5只产蛋母鸡,两个窝足够了。
母鸡是很聪明的,有时候没窝下蛋了,它就把蛋下在灶房或柴垛有软草的地方,确保蛋的安全,下蛋后更加起劲儿地叫,呼唤主人来捡。母鸡中有种另类,叫“落蛋鸡”,此鸡狡猾大大的,总把蛋下到主人找不到的地方,遭人痛恨有加,屡教不改者大都被卖或被宰,但也有特例。记得邻居有只芦花鸡,光吃食不见蛋,俺婶子恨得咬牙切齿,数次欲除之而后快,终因这只鸡长得体型肥大,又正当年,迟迟没舍得下手。收麦的时候,芦花鸡从屋后半山坡上领回家一群共9只小鸡,可把一家人喜得不轻,一时传为美谈。
捡鸡蛋是件仔细活儿,轻拿轻放,绝不能碰裂磕破。拿回屋里,集中存放在有玉米粒或豆粒铺垫的大瓢里,攒够10个为一把儿,定期到村代销处售卖。平时买油盐酱醋的,也是拿鸡蛋去换。长大后我学习《货币银行学》后才明白,当时鸡蛋就是一般等价物,发挥着货币的功能,算是硬通货。只有三种情况,才能挪作他用:一是看望关系特别亲近的重病人或产妇,拿10个鸡蛋就是很重的礼。二是清明节全家每人要吃一个鸡蛋。再就是破损蛋无法出售,只能给自家老人孩子享用。下蛋的母鸡则更加金贵,好像摇钱树一样倍受珍爱。范进中举中的范老太太,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也决不会让儿子拿那只生蛋的母鸡去换米,以解燃眉之急。
小时候俺娘讲过一个长虫(蛇)偷鸡蛋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家养了不少鸡,光听母鸡咯咯哒地叫,却很少捡到蛋,心里困惑得很。他家儿媳妇见多识广,有心计,约着婆婆躲在一旁偷偷观察后院鸡窝的情况,发现每当母鸡下蛋后,都有一条扁担长的大长虫,把头伸进窝里一口呑下。找到原因后,儿媳妇打定主意,让丈夫用木头做了几十个假鸡蛋,浸上点毒药,鸡棚里只留下两只母鸡下蛋,其余全部转移,此后每天往蛋窝里放两个假蛋。十几天后,后院里发现了一只肚子撑得很大的死长虫。蛇呑下假蛋后消化不了,又贪婪地不停嘴地天天偷蛋,最终连撑加毒,一命呜呼。古人的智慧,让我们叹服。
我参加农行工作后,在支行办公室很长一段时间与鸡蛋打交道。九几年单位给职工搞福利,每月定时到养鸡场拉鸡蛋,单位百十口子人,每人10斤,我和几个同事负责用秤称一份一份儿地分开,再发到每个人手里。时间一长,我也练就了一点小绝活,无论称几斤鸡蛋,基本是一称准,没有多大误差。这是基于对鸡蛋大小的把握,以及对鸡蛋个数与重量的关联分析,如同卖油翁所言:“无他,唯手熟耳。”
说来道去,鸡蛋之所以金贵,与物质生活的匮乏密切相关。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越发觉得珍贵,古今一理,大同小异。时至今日,鸡蛋已经成为大众化食品了,虽然有的人因为过敏而不吃,有的人因为怕增高胆固醇而只吃蛋清,但大多数人还是每天要吃的,相信今后的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鸡蛋。
笔者感言:
小小鸡蛋不一般,
一头尖来一头圆。
营养丰富很珍贵,
过去拿它当现钱。
老弱吃了体康健,
馈赠礼品属首选。
改革开放大发展,
百姓生活节节甜。
鸡蛋好吃又不贵,
一天一个好习惯。
饮水不忘谁开源,
珍惜当下到永远。
作者简介:微言送听,男,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专业,现供职于国有商业银行。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