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贾浅浅的十首诗(对比古人的粗鄙诗歌)
评论贾浅浅的十首诗(对比古人的粗鄙诗歌)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怎会在这场“打油诗”的较量中败北呢?一首《春雨》确实很油呀!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到解学士,笑坏一群牛。真是既调侃了自己,也没忘记在言语上调侃一下那些看客们,这份机智确实不负才子之名;此外“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在面对除夕夜的窘境时,也能用打油诗调侃一番自己: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不得不夸赞唐大才子一句,你老心真的很大呀!此外欧阳修也精于此道,曾写下《猜谜诗》: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诗歌本身确实很平淡,但明白其中深意之后,这才明白欧阳修这才是将讽刺运用到了极致,原来四句分别说出无檐、无算、无缰和无将,谐音梗这时发挥了作用,讽刺店家饭菜不好吃,因为无盐、无蒜、无姜和无酱,看来在欧阳修面前,店家没点文化还真开不了店了。谈到古代打油诗的话,不得不提它的鼻祖唐朝诗人张打油了,这
最近贾浅浅的“屎尿屁”诗被推上风口浪尖,进而被骂上热搜,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人们突然发现,写实原来如此简单,只要你明白“回车键”就顺利成章了。由此广大网友发挥聪明才智,纷纷发表了大量“回车键”诗歌;当然贾浅浅最被人诟病的便是,她的诗歌口味太重,自然难登大雅之堂。看过这首《雪天》,也就明白她被骂上热搜,便很好理解了。
不过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也有部分网友为贾浅浅鸣冤,认为我们不应该紧盯着她的“屎尿屁”诗,应该看看她的代表作品,平日里写点粗鄙的诗也很正常,就像很多文学大家也在私下里写出“粗鄙”的话。其实每个人都能够发表各自观点,毕竟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不过诗歌毕竟是文学作品,需要人们的鉴赏,很多文学大家所谓的“粗鄙”的话,更多是出现在日记中,而日记毕竟是私人的作品,显然这种观点有点站不住脚;而且诗歌总是走下坡路,确实格调不高,应该值得批评。
难道“屎尿屁”就真的不能入诗吗?其实也不尽然,古人也有很多作品含有“屎尿屁”这类粗鄙的词语。比如苏轼弟子黄庭坚的《罗汉南公升堂颂二首》中写道:宝积拾得漏贯钱,古佛堂前狗【尿】天。东山日出西山雨,露柱搥胸哭破船。以及唐朝诗人王梵志的“本是【尿屎】袋,强将脂粉涂。凡人无所识,换作一团花。”不过这类作品明显受到禅诗影响,虽然有些粗鄙,却总能读出点禅理,回到贾浅浅身上,似乎还真的没看出来表达什么道理,也许是我不够“粗鄙”吧!
当然诗歌总有雅俗之分,即便是古代那些大人物,也会做出“俗”诗的,也许透过这些人的诗歌水平,就能让我们明白,“俗”也不应该是没有底线的,甚至只走下三路的水准。
谈到古代打油诗的话,不得不提它的鼻祖唐朝诗人张打油了,这首《雪诗》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总让我想起一代“词宗”张宗昌,这里列举一首《游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看过张宗昌的诗,总觉得一个“大老粗”还要硬装文化人,虽然诗歌水平不行,但也不会粗鄙的“屎尿”横流;反倒是现在“浅浅诗”,明明一个文化人,反而不如大老粗。估计张宗昌看过“浅浅诗”,都会自得一番,“俺老张的水平是真赖”。
古代文学大家也不能免俗,写出一些“打油诗”,比如一代诗仙李白,在游览黄鹤楼时,也曾写下: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得不夸赞一下李太白,打油诗也能写出一番气魄,此外他在第二次见到杜甫时,也曾幽默风趣地用打油诗玩笑一番:饭顺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是不是颇有一种我们日常朋友间的互损呢?是不是你也曾跟好友来一场调侃,也许调侃之后,两人还会哈哈大笑呢?也许这就是当时李杜二人的写照吧。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有打油诗流传,比如这首《竹笋焖肉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看过这首诗,让我感慨难怪苏东坡是一位美食爱好者了,这个“吃货”的帽子他是摘不掉的。都有有趣的灵魂千千万,怎能少得了我们的东坡居士呢?一首《琴师》彰显他的诙谐幽默: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更不用说调侃好友张先的那句“一树梨花压海棠”了。
此外欧阳修也精于此道,曾写下《猜谜诗》: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诗歌本身确实很平淡,但明白其中深意之后,这才明白欧阳修这才是将讽刺运用到了极致,原来四句分别说出无檐、无算、无缰和无将,谐音梗这时发挥了作用,讽刺店家饭菜不好吃,因为无盐、无蒜、无姜和无酱,看来在欧阳修面前,店家没点文化还真开不了店了。
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怎会在这场“打油诗”的较量中败北呢?一首《春雨》确实很油呀!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到解学士,笑坏一群牛。真是既调侃了自己,也没忘记在言语上调侃一下那些看客们,这份机智确实不负才子之名;此外“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在面对除夕夜的窘境时,也能用打油诗调侃一番自己: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不得不夸赞唐大才子一句,你老心真的很大呀!
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穷困潦倒下只能寄居友处,面对一群读书人赏雪吟诗,创造出一首经典打油诗《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是不是有种十分熟悉的感觉,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伪作,因为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飞雪》与这首《咏雪》极其相似,这便是乾隆唯一入选小学教材的作品,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只是可惜乾隆这部作品竟然是仿照郑板桥的《咏雪》而成,并不是原作,只能算是改编而已。此外清代李调元的《咏麻雀》,也深得真传: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最后说一首讽刺到此一游的诗歌,没想到“到此一游”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不得不说这种行为确实让人反感,尤其是当我们游览名山大川时,远望群山,低头看到脏话、粗话,心情是不是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孙维奇的这首《讽到此一游诗》确实不俗,粉白墙上狗屁多,不成诗文不成歌。如若是有真才学,为何当年不登科。
看过这些古人的打油诗,虽然也很俗气,但是并不能归咎于“粗鄙”,可见古人心中对于诗歌的理解,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如此对比一下咱们的“浅浅诗”,是不是让那些认为不应该仅盯着“粗鄙”诗作的人,也有一些反思呢?